领悟 感受 渗透 体验 实践
2019-03-13王成东
王成东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以感性的形式,用孩子的切身感受体味来自父母、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让孩子感知来自痛苦、挫折和失败等的“恩”,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它应该是整个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
当前部分孩子冷漠、自私、脆弱等人格弱点的形成,关键在于缺乏对父母、他人、社会、自然和挫折经历的感恩心态。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知恩,不知恩又如何感恩?因此,感恩教育中,识恩是最重要的步骤。小学生年龄小,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如果我们只是通过几句话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那恐怕收不到什么成效。所以要求教师们在教育过程中,力求以身边的事感动身边的人,通过模范的榜样潜移默化,从点到面,以小见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
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质资源领悟恩情
《三字经》中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的教育理念。《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2-3条,要求学生与父母沟通,“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在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对照要求反思是否珍重父母之教、师长之诲、同学之谊,从而正身养德,学会感恩。
二、利用身边典型的人和事进行感受恩情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孩子最亲的人,他们一直在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默默为孩子付出,但孩子们可能不曾细细体会。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回忆一下,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是怎样对待你的?都为你做过哪些事?他们是否曾做过下面这些事:放学后或天黑了不见你回家,四处寻找;下雨了,为你送雨伞;下雪了,为你送棉衣;你病了,他们赶忙找医生……当孩子们想到这些事之后,他们就会感觉到亲人的关爱。这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讨论一下,应该怎么做才能回报亲人的爱?
三、在学科教學中有机渗透恩情
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科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及时恰当的实施感恩教育。这是我们教育者责无旁贷的职责,让学生知道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理由值得我们去感恩,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人的关爱、朋友的帮助、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慷慨……比如教材中“羔羊跪乳”的故事、“乌鸦反哺”“月光启蒙”的故事等等,在教学中用通俗的故事,帮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子女的孝,用浅显的事例,讲明了知恩图报的道理。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在感恩意识日益淡薄的今天,语文教学理应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让感恩教育与语文教育相得益彰。我们常说“教书育人”,感恩教育实际上就是育人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人可以没有读过许多书,可以没有许多知识,但是,他必须懂得做人最起码的原则——知恩图报。我们一定要在教书的同时育好人,让孩子们从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后用更多的爱来回报社会。
四、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体验恩情
我们学校也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感恩文化氛围。通过主题班会、情境表演、现场辩论、真情演讲、办手抄报、写一封给父母的信等活动,让孩子体味到什么是“恩”,哪些人、事、景、物是需要我们感谢和感激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自己或身边的感人经历和一些挫折,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需要吸取的教训,谈谈自己从中明白的道理,引导学生换种思维,感激曾经对自己有过帮助的人。
五、回归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
家长是孩子学会感恩的第一责任人。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身教”固然重要,“言传”也很需要。孩子的成长需要所以家长持之以恒的,一点一滴的关怀和指导,在他们做得好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在他们做得不够好时及时指出不足,给出正确的答案,为孩子的发展指明方向。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孩子自然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会离开父母,融入社会。唯有学会感恩,才会更加热爱生活,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因此,加强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学校,更需要家长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总之,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既能使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又能克服学生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让孩子们在温暖中学会感恩,感悟做人的道理,养成健康心态,塑造健全人格,收获美丽人生。
【作者单位: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杭集三笑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