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寓言教学中揭示寓意的几种策略
2019-03-13宁敏
宁敏
[摘 要]寓言是一种学生比较喜欢阅读的文体。各版本的语文教材都选编了不少的寓言。在寓言教学中,寓意的揭示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情境表演、正反对比和群文阅读等形式,让学生深入寓言的内核,理解寓言包含的深刻道理,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寓言教学;寓意;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1-0032-02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纵观现行的各版本语文教材,几乎各年段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这一文体具有生动、精炼、说理的特点,常常借用比较短小、浅显的故事来表达比较重要、深刻的道理。一言以蔽之,就是“小故事,大道理”。正如著名寓言作家严文井先生说的那样:“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在实际教学中,寓言教学通常会分为读懂故事和明白道理这两大板块。故事浅显有趣往往学生很容易读得明白。然而,受到思维水平、生活经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往往不容易从具体的情节和形象中去准确理解、概括寓意。因此,在寓言教学中寓意的揭示就成为教学的难点。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有的教师在学生读完寓言故事后就直接抛出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的寓言的寓意比较深刻,学生不好理解,教师就用幻灯片把寓意直接呈现出来。这样的方法机械、单一,使本该受学生欢迎的寓言故事教学没能激活学生应有的热情,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那在寓言教学中,怎样揭示寓意呢?
一、情境表演,感悟寓意
在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狐假虎威》这一课时,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寓意。
师:就这样,老虎和狐狸向森林深处走去。我们请一位同学扮演老虎,一位同学扮演狐狸,其他同学都是森林里的小动物。
(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小动物们”吓得边跑边喊)
师:这小动物,请问你在躲什么呀?
生:我在躲大老虎。
师:你又为什么躲啊?
生:大老虎来了,我能不跑吗?
师:我刚才看到你一边躲一边喊。你在喊什么啊?
生1:我在喊“大老虎来了!大老虎来了!”我们不是怕狐狸,怕的是大老虎。
生2:狐狸是借着大老虎的威风把我们吓跑的。
师:如果把狐狸换成一只小兔子,能不能说它“狐假虎威”呢?
生:我觉得可以,像狐狸这种借别人的威风把他人吓跑的都叫“狐假虎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表演有效地融入故事中,自然就明白了狐狸是借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这一道理,并能由此及彼,更深一层理解狐假虎威的内涵。
寓言故事性强,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表演的环节不仅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寓意。这样的表演环节不仅可以在低年级的寓言教学中广泛应用,在中高年级的寓言教学中同样作用明显。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滥竽充数》一文,在学完这个简短的故事之后,为了揭示寓意,教师这样展开教学。
师:就这样,南郭先生逃出了皇宫。回家后邻居、亲人都跑来问他是怎么回事。他们会如何对话呢?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演一演。
邻居:这不是南郭先生吗?好久没见到你了,听说你在齐王宫里发财啦?
南郭先生:(红脸)这……这……唉!(转身离去)
妻子:哟,先生回来啦。是不是大王又赏赐你宝贝了?
南郭先生:唉!还赏赐?差点连命都没有啦!现在的大王要我们一个一个吹,我哪会啊?混不下去喽。
母亲:儿啊!早就跟你说过不能不懂装懂,你不听。老老实实学点东西,踏踏实实过日子吧。
南郭先生:是啊,没有本领冒充是不行的,时间长了还是会被发现啊!
通过南郭先生和邻居、家人的对话,“滥竽充数”这则寓言的寓意就被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来了。和低年级有所区别,中高年级可以设计类似的具有创造性的表演。
二、正反对比,辩论明理
《鹬蚌相争》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寓言故事。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寓意并不困难。如何让学生对这则寓言了解更加深刻?我在指导学生充分朗读之后,将《战国策》的原文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体会寓言的深刻内涵。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更好地了解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知道谋士苏代是假借“鹬蚌相争”的故事来规劝赵王,也明白了赵国、燕国其实就是寓言中的鹬和蚌。赵王明白了这个道理,没有发动战争,所以燕赵两国得以共存。而故事中的鹬和蚌由于互不相让,最终成为渔翁美味的晚餐。俗话说:“理越辩越明。”因此,我提出一个辩题:“遇到矛盾,我们是争还是不争?”让学生各抒己见,据理力争。通过正反双方激烈的辩论,学生不仅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理性地对待矛盾,而且对寓意的理解也更深入了。最后,我出示“是故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两句名言,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欲望,给这节课留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尾巴”。
三、群文阅读,求同存异
寓言就是假托故事来达到说理的目的,故事只是一个载体,说理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寓言教学要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寓意是寓言教学的核心。在说明某个道理时,不同的作者会编出不同的故事。比如,同样是劝诫人们不能骄傲自满,《伊索寓言》里有《龟兔赛跑》和《蚊子和狮子》,我国则有《蜈蚣自大》《夜郎自大》等。再比如,同样是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个道理,苏教版教材有《谁的本领大》一文,人教版教材有《陶罐和铁罐》和《骆驼和羊》两篇文章。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几篇课文加以对照阅读,让学生感受其异曲同工之处,这样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这一寓意进行寓言创编。同一个寓意,假借不同的故事呈现,百花齐放,精彩纷呈,这样既有效地丰富寓言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寓言蕴含的道理,又让学生对寓言这一文体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总之,寓言教学的难点是寓意的揭示。在教学时,我们要突破传统教学窠臼,在把握寓言文体特点的同时创新教学模式,探寻更多有效揭示寓意的策略,给学生一个不失理性又情意盎然的课堂。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