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诗意的构建
2019-03-13鲍丰彩
鲍丰彩
初春,喜闻五莲青年作家葛小明喜获“人民文学·紫金之星”散文奖;入夏,他又成为张炜工作室高研班成员。作为一名90后作家,葛小明以其独特的诗意化表达从众多作家中脱颖而出,尤其在最近几年,他创作了一系列高水平散文作品,如《柞蚕》《关于那棵树》《花生的历程》《麦事》《药》《床》《姜事》《勾担》等,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他的散文创作特点。
阅读葛小明的散文,最大的审美享受来自于他给予平凡生活的双重诗意的构建。这种“诗意”,于他而言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于读者而言则是一种浪漫的文学想象,是一种愉悦的审美体验。
首先,他善于从生活中抽离出诗意化的审美特质,给生活以第一重审美构建。
葛小明的散文,扎根在乡土生活中,生长在童年经验中。他的文字里,所有的事物都有生命,不管是一片落叶,一滴水还是一个声音。一些生命和另外一些生命,被他用文字糅合在一起。他读得懂水的往事,他知晓落叶的心事,他看得懂一棵榆树的年轮。这些事物细小,幽微,妥帖,温润,但绝不琐碎。
他的文章注重独特意向的选取与组合。这种选取是无意识的,来自于与他朝夕相处的生命图景中。在他的文字里,随处可见的是乡土生活中的老狗、庄稼、稻谷,还有河水;这种组合又是有意识的,是超出了我们传统阅读体验的一种崭新的审美惊喜。
葛小明的散文还极善于运用意象之间的错落式对比。“稻子一天天长高,一旁的守护人却慢慢低了下去”“扁担同稻穗一起下沉,父亲的腰却直了”……一长一消,一高一矮,庄稼的收获与生命的衰败相互交织,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彼此搀扶,构建起巨大的审美想象空间,比那片麦地更广阔,比故乡的那条河更绵长。
读者在文字上获得的阅读快乐,正是由这些意象之间的组合与对比中蔓延出来的,这种蔓延比把那些意义直白地写出来更诗意动人。
其次,他善于运用恰到好处的文字将这种特质进行诗意的表达。精炼的文字、跳跃的组合,构建起诗意又富含人生韵味的审美想象空间。
比如,《故乡的河流》中写道:“许多外出的人会在临走时留下很多东西,包括童年、记忆、不舍、羞于出口的话、没来得及耕完的地、遗落在土地里的种子。”
各种不同意象之间的错落组合,给读者以跳跃的、诗意的、别致的阅读惊喜。这其中有实体,有虚像;有事物,有情绪;有声音,有颜色;有词语,有短语……你刚刚对具象有了共鸣,接下来立马要准备迎接一种抽象的情绪;你刚刚准备好一帆风顺地体会词语与词语组合的乐趣,迎面而来的却是短语与短语的游乐场。
这些组合,打破了我们文学阅读时传统化的、规范化的、合理式的审美,使读者的阅读体验变得不那么传统、不那么规范、不那么合理。由此,他构建着自己独有的文学价值体系。
打破传统阅读体验的惊喜,这与他一开始的诗歌写作分不开,这与他童年时代的乡村生活分不开,这与他在乡村体验中的那些难忘的辛劳与汗水分不开。由此可见童年生活和乡村风物之于葛小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离开了那片土地,抛离了童年生活,文字就没有了生命。
他的语言极简练,极朴素,但是语言与语言组合起来,意象与意象组合起来,却极厚重、极深沉。这种厚重与深沉,是作者与读者在创作与阅读过程中通过各自的审美经验各自生发出来的,因而才别具魅力。
比如他在《麦事》中写:“麦子不需要太多的水,成长过程中也不用施肥,一点土就够了,就像乡下长大的我们,一口饭,一碗水,就是整段人生。”“就像”之前,稀松平常;“就像”之后,景象大不同:将人与麦子,生命与生命,通过独特的对比,找到了共同的审美韵味。
初看标题,葛小明的散文全是写物:河流、麦子、花生、姜、勾担、药、床……如果真是如此,再华丽的语言、再丰满的修辞也只能让文章流为写景状物散文。而这些文章的妙处就在,他给了读者否定之否定的阅读惊喜:写物不唯物,写景不唯景。物中摇摇摆摆全是人的影子,景中来来去去皆是人的模样。这才是他的散文给予读者的多重惊喜:奔着景而来,收获了一个个真实的人物;奔着人物而读,却原来通篇都是满满的“爱”。
葛小明笔下的“爱”,别具风采。他文字里的父亲、母亲、哥哥,总是默默的,极少有言语,但一直在劳作。父亲的弯腰,母亲的仰头,还有哥哥急匆匆的脚步。他对于这些人物的感情,總是含蓄的,文中从未出现一个“爱”字,但却到处张扬着这种内敛的、却深沉的爱。这种表现与乡村父母给予孩子的含蓄的爱,有着同样的美感。
比如《关于那棵树》中写道:“可是,我宁愿永远都听到这种声音,上学的时候,睡觉的时候,老了走不动的时候。”这个句子,一般的处理,会在“声音”二字后面画上句号。葛小明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每一个我们认为稀松平常的结尾,对他而言只是一个惊喜的开始。其后紧跟着三个“时候”,都是时间,但时间与时间又有不同。有点状的时间,有线状的时间;有过去的时间,有未来的时间;有怀念,更有遥想。而所有的时间,都是关于父母,关于家,关于未来的祈祷和祝福。
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要想让作品源于生活,似乎很容易,但是如何将驳杂的真实生活进行诗意地提纯、审美地锻造和表达,带给读者多重审美空间的二次解读,开拓出新的美学疆域,才是一篇好散文需要具备的。葛小明的散文正做到了这一点。
责任编辑 五十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