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赛学研”相融合的定制服装设计教学模式探究
2019-03-13梁惠娥
邢 乐,刘 水,梁惠娥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定制服装是指根据顾客个体因素、生活环境、作业形式、消费水平等一项或多项指定信息而设计,具有款式、裁剪、工艺等要求的属于顾客个体或某个群体独享的服装[1]。从其定义来看,定制服装设计具有诸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强调个体或某个群体的消费需求,注重服装的针对性、实用性与功能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与消费层次升级,成衣只能满足一部分既定目标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追求个体定制服装将成为一种趋势,相关企业对此类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加。因此,融企业合作、比赛、教学和科研为一体,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探讨定制服装设计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设计氛围,有效促进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融合,有益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企业服务乃至地方经济发展。
一、 定制服装设计特点
服装消费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2000年以前,我国大部分人选择服装时注重功能性与从众心理,对个性产品的需求较小;21世纪前15年进入了泛品牌时代,人们的品牌意识逐渐增强,品牌的占有成为人们身份的标识;近年来,“80后”“90后”成为消费主力,他们只选择“属于自己风格的服装”,不再需要品牌来标榜自己,服装自然成为消费个性的延伸[2]。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的变革,新一代消费主力的出现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与消费层次提升,服装定制行业对这种消费升级的趋势感受最为明显[3]。另外,定制设计的服装更具个性,充实了设计形式,同时降低了企业存在的库存压力,必将成为最有潜力的产业模式之一。
定制服装设计的内容可以是针对某个个体需求的礼服、套装、功能性服装,也可以是以某个群体为对象的制服、工装设计等。定制服装设计的特点在于依据消费个体或群体的需求精细规划服装设计的各个环节,其核心是针对特定消费人群,实现精细化、高品质的定制服务[4]。另外,定制服装消费者在服装的文化、社交、符号表征等功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定制服装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着装情境以及增加消费者的参与度与互动[5]。因此,定制服装设计需要提供的不仅仅是设计的实物,更多是一种服务。定制服装设计的环节包含对消费者的调研与分析、服装廓形设计、色彩设计、图案设计、材料选择、工艺实施、局部分割及组合设计等[6]。对于不同类型与需求的服装,更强调兼顾设计对象、单件还是小批量生产、价格控制等特殊性,以满足个性化、多层次的消费诉求。
由此可见,定制服装设计不是仅仅完成一件单一的产品,而是全方位的服务。除了服装设计基础之外,更要求学生具备消费者需求分析、设计流程把控、产销统筹、协同管理等实践能力。原有的服装设计教学模式更倾向于成衣设计理论,其内容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定制服装设计师素养的要求。
二、 定制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定制服装虽已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调查发现,国内众多服装专业院校尚未开设相应课程。多数高校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定制服装设计课程归为职业装设计或礼服设计,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另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关于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多侧重于某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很少涉及某一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在服装市场品牌细分日益明显的情况下,针对具体服饰品类的教学模式显得更加科学合理。
当今服装设计产业不仅要求设计师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独特的设计能力和思维,更需要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教学中知识的讲授是一方面,如何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设计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然而服装专业院校对服装设计的实践教学不甚重视,教学手段依然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使得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此外,如今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广阔,若教师仍在课程中展示单一陈旧的教学内容,学生将对课堂失去兴趣,并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产生质疑。
通过对近些年服装专业毕业生的追踪,毕业生选择国内外继续深造、就业成为两大去向。本科毕业生刚进入到研究生导师的项目中,往往会发现本科专业学习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对服装企业设计和生产流程的认知更是知之甚少。进入企业的毕业生设计思路往往会因对面料材质的选择和对工艺制作的不熟练而受到限制,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实战经验,需要较长时间去适应现实工作。因此,无论从学生升学与就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还是从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创新的角度出发,结合产业项目实践、专业比赛磨练,加之科研成果渗透,以定制服装设计课程为切入点,多方面、多角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出相应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对促进服装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成果应用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 “产赛学研”相融合的定制服装设计教学模式
2016年我校(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设计与表演三个专业率先进行教学改革,在新教学大纲的制订和修改中,把定制服装设计单列为一门课程并增加学时,为定制服装设计教学模式探讨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产赛学研”是近年来各类学科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常见的方法,将企业、专业比赛、教学、高校科研融为一体,通过“产业——项目式教学、比赛——实践型教学、科研——反哺式教学”的模式探索(图1),规划“学生进项目、学生参与比赛、学生做科研”的教学方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提升教学效果,并能够建立起本科教学与科学研究、产业就业的有效桥梁。
1. 产业——项目式教学
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定制服装产业流程把控能力的培养是项目式教学的重点。我国服装设计及生产加工企业众多,目前企业实际需求与高校科研互惠共赢的模式成为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导向。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的实施,了解企业设计研发流程,如消费者调研、设计策划、材料选择、工艺说明、样衣及大货生产等[7]。另外,教师亦可在实践环节中
图1 定制服装设计教学模式
设置完整的定制服装设计任务,通过项目指导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设计方案。例如,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016级学生参与到教师的酒店制服设计项目中。首先,进行前期调研,了解目标酒店的风格与发展历史,酒店大堂、餐饮、住宿、管理等部门的人员数量和工种设置;其次,了解酒店制服设计与制作预算,便于选择服装面料、工艺设计;再次,通过与酒店方面多次沟通与方案修改,完成设计方案定稿;最后,将设计方案与制作方衔接,完成样衣制作,并直接从酒店方面获得设计过程的反馈信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而且通过项目教学了解到实际的产品规划和设计方法。
除此之外,课程结课方式可以参照企业设计开发流程中评审会的形式,甚至从企业聘请专家参与评定,将传统设计课程由教师一人评价改为从企业聘请专家评定,学生可直接得到作品的反馈意见,且更有说服力。这种教学方式可改变国内设计课程教学脱离实际的现象,并逐步缩小高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培育出企业所需的人才。
2. 比赛——实践型教学
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服装设计比赛是最为有效的能力提升方式之一,是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开发创造潜能、激发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全程参与设计方案的策划与实物制作,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赛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完整的“设计—制作—实施”实践,参赛过程中学生面对大赛主办方就等同于面对具体的客户,积累了更多专业实践经验。同时,比赛创作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并在比赛过程中主动获取大量专业信息,查阅已有的设计师作品与案例,从而拓宽知识广度,提高审美眼光,增强专业技能。
在定制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将当时“湖州中等卫生专业学校特色校服设计大赛”融入课堂设计,指导学生参赛,其中7名学生进入决赛。在指导教师与服装制作企业的支持下,学生完成了方案设计、面料选择与制作、宣传照片与视频拍摄等工作。大赛主办方邀请行业专家和校服设计学校师生担任评委,学生通过与专业人士以及具体客户面对面的沟通,深入了解行业形势及自己作品的穿着效果,能够反思整个设计过程,积累经验,更明确了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图2~图5为学生的参赛作品。
指导学生参赛与单纯课堂教学不同,实际案例的把控与操作具有更多可能性和趣味性。同时,也有利于对本科教育全过程各个阶段的专业学习进行梳理,充分检验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统筹能力。比赛的认可为学生、指导教师以及学校带来的成就感、荣誉以及曝光率对一个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
3. 科研——反哺式教学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个重要职能,但“教学科研两张皮”“重科研轻教学”一直是高校存在的问题,如何将科研联系教学、指导教学、反哺教学是当前政府和学界一直探讨的问题。定制服装设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消费个体和群体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作业状态、着装场合、着装目的等一系列针对性的研究。因此,对定制服装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的研究是相关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通过定制服装设计反哺式教学,教师可吸纳学生参与研究工作,学生进入教师研究团队,协助教师完成科研工作。同时,教师将科研成果、过程及结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对学生设计定位、设计思维进行指导。
图2 校服设计作品《灯盏》
图3 校服设计作品《青藤细润》
图4 校服设计作品《空想》
图5 校服设计作品《爱穿校服》
四、结语
通过探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定制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学生学习与就业为中心,引入“产业——项目式教学、比赛——实践型教学、科研——反哺式教学”的方法,打破传统服装专业集中于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对定制服装设计特点与方法的掌握。并通过具体项目与比赛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设计各个环节的把控、协同管理能力,建设具有特色的定制服装设计课程。在当下全球化与市场化背景下,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只有通过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不断尝试与探索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服装企业和消费市场的需求,为服装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输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