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汇创青春”的上海市服装类高校“命运共同体”构建实践

2019-03-13姬广凯袁孟红张金鲜施美华

纺织服装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服装青春

姬广凯,沈 蕾,袁孟红,张金鲜,陆 嵘,施美华

(东华大学 a.教务处;b.旭日工商管理学院;c.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1620)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国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的演讲,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习近平主席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大发展目标,即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面貌是: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主席阐述的“命运共同体”也为高校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了行动指南,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基于人才培养的共同需求,可以通过建立协商一致、资源共享的方式,探索人才跨校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型育人模式。本研究以我校(东华大学)承办的三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季”(以下简称“汇创青春”)服装设计类文化作品展示活动为例,探索上海市服装类高校“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一、 上海市“汇创青春”项目实施的意义

“汇创青春”项目是由中共上海市教卫委、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旨在孵化创意梦想,搭建创业平台[2],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成果,构建高校创新创意与文化产业园区对接桥梁,为市民提供集服装设计、戏剧舞蹈、艺术设计等众多创意领域成果展示于一体的文化实践活动。“汇创青春”项目的实施,旨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努力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有效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为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文化引领。

“汇创青春”项目的实施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有利于持续推进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全面推进落实“985工程”“211工程”配套支持和重点建设,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推进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治学育人模式,汇聚全球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汇创青春”项目的实施是增强高等教育与上海产业结构布局契合度,支撑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迫切要求。近年来,随着上海市常住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上海“每十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25~64岁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2]等数据与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指标相比偏低,上海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相对较小,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有待提高,与上海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不符。上海欲早日实现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就必须推进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共享,积极促进科教产业融合。

二、 “汇创青春”高校“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缘起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开设相同或相似专业的高校也面临着类似的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可通过构建横向联动、纵向衔接、定期会商、运转高效的协同合作“命运共同体”运行管理机制,促进优秀教师资源及实践教学产业基地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孵化创新创业成果,促进产教融合。

融贯工学、艺术学两大学科门类,隶属设计学、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服装类专业,为具有相似专业的上海高校提供了共同的利益和发展需求,为艺术学和工学相结合的“汇创青春”服装类院校“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可能。

服装产业链包括服装创意造型设计、服装工程技术设计、服装品牌营销管理三个环节。服装创意造型设计偏重于艺术学,服装工程技术设计和服装品牌营销管理则侧重于工学、管理学。服装创意造型设计包括流行分析、文化创意、款式设计三个方面,服装工程技术设计包括服装的材料构成、结构造型、缝制生产三个方面,服装品牌营销管理包括服装品牌管理、时尚传播、市场研究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所以服装大类人才培养涵盖服装产业链的三大环节九个方面,体现了艺术学、工学及管理学三个学科门类的融合,这也为不同类型服装类专业的学科融合共生、资源共享共赢提供了可能。

图1 艺工结合的服装大类人才培养

第三届“汇创青春”服装设计类项目的参与高校有: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上海商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建桥学院、台湾实践大学、新疆大学,其中10所为上海高校。12所高校参与学生分别来自服装工程、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舞台美术、人物形象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服装时尚等8个专业,参与高校开设相关专业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12所“汇创青春”项目参与高校开设相关专业情况

三、 “汇创青春”高校“命运共同体”运作机制

1. 依托“汇创青春”项目,优化文艺活动与教育实践对接机制

依托“汇创青春”项目,优化文艺活动与教育实践对接机制,初步构建了文教双向服务、双向促进模式。项目特色鲜明地展现了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以静态展示和动态展演相结合的形式,促进了高校学生间的交流,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扩大了高校办学的社会影响。其项目成果在大力营造全市文化创新和创意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在着力打造校园创意创新与文化产业园区对接的桥梁,积极推进上海“设计之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着力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健全部省、部市共同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机制。

在成功举办第一、第二届的基础上,我校又承办了第三届“汇创青春”服装设计类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季活动。参与高校由前两届的8所增加到了12所,作品由12所高校推荐,2018年推选了83个系列249套服装类专业毕业生作品参加展示和评选活动,推荐作品总量再创新高。经专家评审,有48个系列144套作品进入动态展示环节,实现了文艺活动与教育实践的紧密对接。

2. 搭建校际合作交流平台,协调推进“汇创青春”项目

构建了横向联动、纵向衔接、定期会商、运转高效的协同合作运行管理机制,以及“汇创青春”服装设计类文化作品展示季活动领导工作推进机制,优化了“汇创青春”活动与教育实践对接机制及文教互动的绩效考评机制,形成了可供其他类项目借鉴的“汇创青春”项目运行管理机制。优化组织领导与推进机制,构建了既统筹协调又各司其职的“汇创青春”项目分工协调机制。通过构建校际领导沟通联席会议决定重大事项,建设专家库以保障项目评选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并通过项目运行组、项目协调组、宣传考评组实施项目,其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汇创青春”项目运行机制

“汇创青春”项目运行方式如下:项目协调组处于中枢地位,保障项目顺利推进。确立校际联席会议沟通机制,其秘书处设在牵头高校,主要通过校际联席会议讨论重大事宜,依托微信工作群传达即时信息,开展日常工作。项目运行组属于工作核心环节,包括作品展示、作品评选、证书发放等工作。作品展示侧重于确保现场彩排、静动态展示安全有序推进;作品评选则包括专家邀请、专家评审、评选费用发放等事宜;证书发放则负责获奖证书的校对、印制、盖章、发放等工作。宣传考评组主要包括活动宣传、经费管理、绩效考核等内容。活动宣传包括校内外宣传资料统稿及与社会媒体的沟通和联络,经典案例挖掘、总结材料提交等;经费管理则负责专项经费管理,包括预算编制、结算审核、收支管理、酬金发放等;绩效考核则对项目执行情况和绩效、产业孵化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此外,还进行了专家库建设,在各高校推荐的基础上遴选行业专家进入评审专家库,以保障奖项评选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3. 共享产学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依托我校传统工科高校的行业背景,根据服装产品的全产业流程和产业链规律,将时尚创意设计实践需求与纺织服装产业优质资源有效对接,构建了多方协同育人实践体系。我校建设了48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分别对应9个服装产业环节,跨界融合、协同共建了22个校企合作创研中心(见表2),连续23年举办“国际时尚论坛”,连续16年举办“东华时尚周”,连续举办3届上海市“汇创青春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季”活动,向上海市同类高校开放,共享产学协同育人实践平台。

表2 东华大学共享服装设计类人才校企合作创研中心

4. 互利共享共赢,打造产教融合典范

经过多年的建设,涌现了一批产教融合、互利共享共赢的合作典范。如浙江省桐乡市明秀服饰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纺织、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服装公司,着力打造“芙蓉雅韵”“芙蓉明秀”系列品牌女装,2016年该公司开启了和我校全方位合作共赢之路,在产品设计和研发上有了创新和突破。我校依托优秀师资和设计师资源,指导该公司的服装品牌开发,将其创新创意设想变为产品。公司选派设计师到我校研修,通过与我校知名设计师切磋磨砺,大大提升了该公司设计师的业务能力和创新水平。

通过2018年第三届“汇创青春”服装设计作品大赛,我校学生积极参与到公司新产品的研发实践中,真正把创意设计变成产品并推向市场。“汇创青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秀场,而是产业、行业、高校交流的平台,通过此平台,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促进高校学生更全面发展,体现了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活动理念。

四、 “汇创青春”高校“命运共同体”实施成效

2016年以来,三届“汇创青春”活动参展服装设计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共收到上海10所高校推荐的服装作品209个系列608套服装,评选出一等奖29项、二等奖36项、三等奖43项。其中第一届以“创新、环保、实用”为主题,共收到8所高校推荐的59个系列159套服装;第二届以“刹那”为主题,8所高校推荐了67个系列200套服装;第三届以“无界”为主题,10所上海高校推荐了83个系列249套服装。

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经过企业或者自主创业转化为产品和商品进入消费市场,受到消费者欢迎。正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郭为禄副主任评价的那样,“‘汇创青春’服装设计类展示活动与上海时尚之都城市定位契合,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与行业、产业以及社会的良性互动,有利于上海国际大都市时尚品牌的凝塑。”2016—2018年,上海市“汇创青春”服装设计类项目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系列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五、 结语

上海市服装类高校通过构建“命运共同体”,系统探索建立校际共享、产教融合、跨界整合、艺工交叉的体系和运行机制,厚实人才培养土壤,构建与创新生态系统相符的课程体系,开设专业交叉、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设计课程,设置集成创新创意创业、工学、商学的课程模块,组建艺工渗透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扎实工程知识基础、卓越创意设计能力、国际时尚前瞻视野的“三位一体”人才。

猜你喜欢

共同体服装青春
爱的共同体
让人心碎的服装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青春不打烊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