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业人才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2019-03-13梁建芳段南华荣晓曼
梁建芳,刘 驰,段南华,沈 钊,荣晓曼
(西安工程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创新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普遍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服装是极具创造性的产品,因此服装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我国服装专业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致使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1]。因此,如何改革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服装专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本文基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适配性理论[2-3],从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适配性视角出发,探讨服装专业人才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服装专业高等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 研究流程设计
研究流程包含以下步骤:(1)通过整理分析大型网站发布的服装专业人才招聘信息,构建企业招聘信息类目体系和企业岗位技能类目体系;(2)通过分析岗位技能的文本信息,提取核心要素,凝练概念,并对概念进行一级编码;(3)通过范畴化形成二级编码;(4)通过构建概念与范畴间的逻辑架构形成三级编码;(5)通过对三级编码进行理论架构,形成创新能力评价体系[4];(6)针对评价体系,通过对服装专业近10年的毕业生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得到高校服装专业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改进和完善方向。
二、 数据收集与检索策略
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本研究中的数据来源于国内主要的求职和招聘网站,如服装人才网、中华英才网、服装招聘网、前程无忧等。运用文本挖掘软件,以“服装专业招聘”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取了近一年来的相关招聘信息。同时,针对招聘网站上岗位技能描述过于笼统或不准确的问题,补充了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最多的五类单位(服装品牌公司、服装生产加工企业、服装零售企业、服装流行信息资讯公司、服装电子商务企业)中的32家企业,整理了其官方网站上对岗位技能的详细要求,最终得到原始招聘信息154条。
2. 企业招聘信息类目体系构建
通过文本信息整理和数据分析,得到46个服装专业招聘信息类目体系。同时,根据各岗位的技能要求整理出相应的企业岗位技能类目体系。表1为服装产品开发专员岗位示例。
表1 服装专业岗位技能类目体系示例
三、 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以上所确定的岗位技能类目体系,采用质化研究方法,对获得的154条招聘信息的岗位技能进行三级编码,构建服装专业人才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1. 编码
(1) 针对岗位技能的原始信息,运用开放式编码,选取简短、生动并与原始信息契合程度高、可分析的代码,得到服装专业创新能力的初始代码89项(表2为服装专业岗位技能一级编码示例)。为确保初始代码的准确性和代表性,组成3人专家组进行语义分析和讨论,删除其中重复或内容不符的词条,最终得到有代表性的创新能力初始代码71项。
表2 服装专业岗位技能一级编码示例
(2) 在初始代码的基础上分析概念、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二级编码,得到包含创新动机、创新情感、创新意识等在内的22个亚类属,以及素养、思维、技能和知识4个类属。
(3) 在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原始信息经过反复验证和比较,发现素养、思维、技能和知识可以统领其他所有范畴。具体如下:素养维度包含创新动机、创新情感、创新意识、创新意志和创新精神;思维维度包含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洞察和综合分析能力;技能维度包含持续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项目设计与运营能力、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社交能力等;知识维度包含专业基础知识、学科前沿动态、人文社科知识、交叉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等。
2. 评价体系建立
通过上述编码分析,得到如图1所示的包含4个维度、22个指标的服装专业人才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图1 服装专业人才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四、 实证研究
1. 问卷调查
基于以上评价体系,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近10年内服装专业毕业生进行实证研究。调查内容以评价体系中的22个指标为测量指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1-非常低,5-非常高),以了解毕业生在校期间与工作岗位所获得的各种能力的比较,从而发现学校所培养能力与现从事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问卷采取匿名形式,通过网络和微信朋友圈发放,共回收问卷109份,其中有效问卷105份。
2. 结果分析和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所从事的岗位有设计、营销、生产加工、信息资讯及培训等7大类别,基本涵盖了服装专业毕业生的热门就业类别和岗位,与之前整理出来的服装行业招聘信息类目体系相吻合。从总体来看,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所获得的创新能力明显低于现从事岗位对各项指标的要求(如图2所示),这正反映出学校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还远远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
图2 毕业生在校获得能力与现就职岗位要求能力的对比
图3为毕业生在校获得能力与在职岗位获得能力的对比。不难看出,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学校和岗位各有所长,4个维度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1)在素养维度,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动机、创新情感及创新意识,而工作实践则有益于创新意志和创新精神的培养;(2)在思维维度,学校对于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明显高于企业实践,而直觉思维、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则表现出企业实践的优势;(3)在技能维度,学校教育对于各项指标的培养均低于在职岗位培训,这也正说明学校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技能培养的现状;(4)在知识维度,对于专业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学校教育相对较好,而对于学科前沿动态以及人文社科和交叉学科知识方面,学校教育则显得有些乏力,明显不能满足岗位要求。因此,服装类院校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重点向技能维度和跨学科知识维度倾斜,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性、批判性思维,充分加强学生实践技能、项目运营能力的培养,并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以及对于学科前沿和交叉学科的追踪和把握。
图3 毕业生在校学习获得能力与工作岗位获得能力的对比
五、 结语
为了使高校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创新能力满足服装行业的要求,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服装行业现实招聘信息的原始资料,运用质化研究方法对岗位技能进行三级编码,有效挖掘出服装行业对于专业人才在创新能力方面隐含的具体要求和维度。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对评价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到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和服装行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以及高校与在职岗位在创新能力培养上各自的优劣势。本文的研究结果对高校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