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饰设计中工匠技艺的培养

2019-03-13许东春

纺织服装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服饰技艺工匠

许东春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服装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离不开广大企业职工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与制造技术等环节的创新与创造。技术人才成为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而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成为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责。就服装制造业而言,职业院校在培养服饰设计专业人才时需要加强对其工匠精神的引导与工匠技艺的培养。目前高校培养的服饰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进行设计时不能充分考虑到制作工艺的实际情况,一味追求艺术效果而忽视了产品的结构合理性及工艺要求;在制作时缺乏效率,不能掌握一般规律,同时工艺水平较差,做出的产品存在不足,不够精美。因而在服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中除了理论知识学习课程外,更要加入大量的实践课程,通过实践来消化知识,通过反复训练来培养技能,通过细化各个培养阶段的目标来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最终目标是使学生的服饰制作技艺提高到工匠水平,同时助其养成精益求精的终身职业追求。

一、 工匠技艺

1. 工匠的含义

在古代,工匠指的是手艺人,他们熟练掌握一门手工技艺并以此谋生;在现代,工匠泛指在生产环节中负责具体操作与制造的工人、技师和工程师等[1]。本文所说的工匠则更多地强调一种“匠心”,即在制作服饰产品时以一种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精雕细琢,包含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设计创作理念。因而工匠技艺高于操作性技术,是在会做的基础上还知道如何能做得更好,是带着“匠心”来完成整个产品创造过程的。

现代服饰制造的生产工艺更加先进,制作手法更为完善,产品原材料极大丰富,企业大规模的流水线可以高效生产出大批优良产品,但是其始终取代不了手工服饰品的地位。制作技艺精湛的手工作品虽然费时多、产量低,但是拥有经久不衰的顾客市场。因为不管机器和技术多么发达,纯手工的产品包含着工匠们独特的手艺和情感,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喜爱。特别对于服饰品而言,手工定制的价值更高,这些作品都是由设计师们一针一线纯手工缝制出来的,带着他们个体的审美情感与独具的“匠心”,因而呈现出机制产品无法比拟的设计美感。在这个过程中,工匠对于精益求精的追求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不断追逐、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其中经过不断地自我否定—肯定—再否定的循环,于细节中不断修改打磨,最终创造出完美的服饰产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工匠技艺。

2. 由工匠精神到工匠技艺的实现途径

服饰设计是技与艺的结合,高校的服饰设计教学偏重于对艺术设计理论、服装学概论、服装结构设计原理等理论课程的教学,而往往容易忽视学生自身的动手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方案中的设计与结构课程往往仅停留在绘制图纸的阶段,而缺乏实际制作环节的训练,同时也缺少在企业流水线作业的实践环节。这种理论与实践不同步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为学生之后的就业打好充足的技能基础。

现在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始关注工匠精神,并积极以此作为本校的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其实对于个人而言,工匠精神需要有承载的技艺来表现。如果脱离了精湛的技艺,工匠精神也就难以独立存在。在职业教育中提倡工匠精神,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工匠技艺,两者的关系是,制作者的技艺水平越高,则其匠心所持、匠心所运也就越到位[2]。

工匠技艺实际上是经验、知识、器物和审美四个方面的协调统一[1]。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经验智慧,而这些经验智慧又会在实践中得到再次检验,不断地修改提升,周而复始就会形成精湛的工匠技艺。简而言之,当学生理解了基本的服饰设计与制作原理之后,更需要的是多动手操作练习,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审美,打造器物,进而巩固知识,形成更为科学的一系列操作。同时,在服饰设计中也可以尝试利用现代手段来拓展传统技艺进行创新创造实践,利用双元制、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实现服饰类专业学生向专业工匠的过渡。

二、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

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工读交替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又称“部分时间制”职业教育,是一种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受教育者需要同时接受这两个场所的培训,两者之间的大致分工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企业支配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并承担了大部分的职业教育经费,实质上是一种以企业为主导、偏重于实践培训的办学体制。

表1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下学校与企业的分工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的重视与积极投入是其成功的关键[3]。同时有两家主管单位和各自不同的法律保障,兼有企业培训条例和职业学校教学大纲两项培训规范[4]。可以看出,这种教学体制中学校和企业的良好协作保证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有效结合,这样当他们毕业后就可以迅速地适应社会工作环境,同时具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双元制为服饰人才培养途径提供思路

在双元制体系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在企业完成的,企业会选择其内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来担当学生的指导教师,这样可以比较好地解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但是我国的情况与德国不完全一样,相比之下缺乏相应的法律基础、企业与教育文化条件、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等,因而不能完全照搬[5]。

借鉴的着眼点在于职业教育培训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统一、紧密结合,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职业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于保障了学生在企业中学习实际操作和在职业学校中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能够交叉结合着进行。实践证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精湛职业技能的习得,是一种很好的由学习知识到形成技能的转化途径。

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双导师”培养模式,校内教师主要负责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教学,企业技师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与此同时,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也进行了相应改革,更加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满足就业需求为导向,重新设置课程结构和培训内容,调整教学与培训方法,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互动性。虽然我们不能像德国一样,把所有实习、实训基地都建在企业,但是我们尽可能多地与大中型企业建立合作平台,使学生可以接触到企业目前在使用的先进设备和真实的生产管理方式,更早地接触到服装工业生产中的新型服装面料、创新制作工艺与智能服装新技术等。

三、 服饰设计教学中的工匠技艺培养

设计是一种作者表达出自身预先创作意图的行为,包括从选择材料到设计制作,以及作品完成和使用之前的整个过程,是作者设计思维的物质性体现[6]。服饰设计则是以服饰为对象,运用艺术语言对服饰造型、色彩和材料进行创造,然后采用一定的表现技法与工艺手段实现服饰设计构思的过程。在考虑服装设计的同时也要恰当运用服饰配件来完善最终的整体造型[7]。可以看出,在进行服饰设计创作时涉及的核心能力包括设计思维与制作工艺两方面,因此在培养服饰设计类人才时,需要兼顾对他们设计思维的训练以及工艺能力的培养。工艺技能是保证整个设计创作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不仅决定了设计产品最终能否实现,而且每一个制作细节也会影响最终整体设计美感的呈现。服饰品的制作工艺具体包括结构设计、面料设计、造型设计、针法设计、缝迹与缝型设计等。

工匠技艺的培养需要兼顾知识与技能,即学习与实践。通过以校内课堂教学为主的知识学习与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的技能强化训练相结合,引导学生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统一,从而探索从知识到技能习得的转化规律。

1. 知识学习

职业院校在培养服饰设计类人才时应当采取“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8],尽可能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在课堂知识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引导他们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自主思考,并穿插相应的实践课程。例如在“服装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时,采取一次课由教师讲解知识点、下一次课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以理解和巩固知识的方式。对于服装中的领部结构设计知识,可以让学生在人台上做相应的小实验,自己探索得出立领内倾外倾、翻驳领大小等领部造型的设计需要达到的具体参数,并发现立领起翘量与领型的关系,翻驳领倒伏量与翻领宽、起驳点位置之间的关系等造型与结构设计之间的内在规律。对于合体一片袖结构参数间的配偶关系,也可以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一片袖结构设计内涵,了解袖山高、袖肥与吃势的配比关系,而不是仅仅会根据教科书中的结构图照着画。在相应的课堂实践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在纸上绘制出不同袖山高的合体一片袖,固定袖山斜线,然后分别测量吃势和袖肥的大小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在人台上做出袖样来直观地观察和思考以加深理解。在课程设置时,增加缝纫基础、立体裁剪以及手工类实践课程的比重。根据知识的迭代规律,所学的大量专业知识需要联系实际在应用中不断反思以往经验,才能由知识点形成知识面,最后组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同时通过由面到点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细节处做出更多的创新并将产品做到极致,才能体现出工艺中的独到“匠心”,并由此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

2. 技能习得

技能是指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也指来自于培训、经验和实践的做某事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学习知识—实践检验—得出经验的反复循环模式来达到技能习得的目的。技能分为动作技能(作用于事物)、知性技能(作用于知识)和心智技能(作用于信息)[9]。(1)动作技能指人的手脚躯体所实现的一系列实际动作。在服饰制作环节,对于操作者的动作技能要求较高,服装设计师的动手能力决定了他们的设计表达结果。动作技能可以通过反复操作工具设备,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来习得。缝纫服装时,当操作者的所有实际动作都以正确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并能够顺利衔接时,就形成了一个熟练高效的缝纫动作系统。(2)知性技能是指学习和掌握专业技术中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的技能。服饰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时尚潮流也一直在随着新材料与新科技的出现而变化着,因而服饰设计类人才需要有对于变化的敏锐感知力,需要通过关注社会生活与科技发展,不断学习新知识来提高自身的知性技能。(3)心智技能是一种抽象思维,是人们在头脑中实现的一系列认识活动,涉及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表现为解决技术难题、参与技术改造与革新的能力。在服饰设计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设计目标,在此基础上采取恰当的造型设计手法,通过反复调整来达到审美表达与精湛工艺的结合。遇到技术难题时要迎难而上,积极寻求材料替代品与其他的工艺实现手段。

技能的习得需要长期重复的训练。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每天能够进行的精深练习时间是有限制的,追求技能时每天练习3~5小时效果最佳。因此,不管何种技能都要靠长期的积累与反复练习来养成,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在服饰设计中,无论是设计绘图能力还是工艺能力,都需要日积月累不断地发掘灵感与消化经验。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多些尝试体会也很重要。因为在设计实践中,难免会推翻一些我们之前固有的认识,而错误则是正确的向导,所以在练习中要用心感受每个细节,学会对每一次的实践经历进行反思总结,才能在技能上得到稳步提升。

3. 技能成长规律

图1 学习曲线

反映练习次数与投入精力关系的学习曲线如图1所示。由图可以看出:当练习次数增加之后,每次完成练习需要的精力就会减少,最后甚至可以像本能一样轻松。由此可知,当学生反复练习足够次之后,技能的习得就不需要花费像最初一样长的时间,而变得容易许多,这时基础的技能已经熟练,提升也就更为容易。其实对于服装制造业来说尤其如此,自古以来的家庭女红靠的就是从小练习、熟能生巧,现代的工匠大师也是穷其一生只做一样手艺,不断的重复使他们的制作技艺越发精湛,同时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又会激发他们的创新与创造,从而再次提高技艺水平,最终达到常人难以超越的境界。

现代服装工艺已发展到一定水平,许多服装款式具有一整套固定的流程。对于职业院校服饰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在基本的校内授课完成后,应当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让他们到企业实训,由企业技师对学生的制作工艺进行范式训练,以促进学生服装制作工艺技能的培养与提升。例如对于男西装的制作工艺,由于在校内机房设备有限,缺少一些立体整熨工具,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践操作中往往都会忽视西装制作“归拔”等后处理步骤。同时由于学生人数较多、熨烫设备不足,导致上工艺课时一些学生容易漏掉熨烫等细节操作,这样学生在校内做出的西装往往只能达到结构版型正确,而达不到工艺精良的水准。而对于像西装这种工艺技术已经相对完备的服装款式,质量优劣往往就体现在每一次缝合裁片后的熨烫服帖上面。通过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可以让他们在工厂车间真实流水线的实训中接触到西装制作的整个范式过程,企业先进的设备和高水准的要求也可以让他们体会到什么是精益求精的工匠技艺。

总而言之,技能决定了知识的需求量与需求方向,同时可以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把握是否准确,而不断地使用技能总结经验又会得到新的知识。所以技能的提升规律为:以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圆点,选择需要的技能并逐一进行精深练习,最终将知识与技能完美融合内化为“匠心”。

四、 结语

技能习得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在从无到有的培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干扰,因而培养实践性人才的关键是需要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打磨他们的能力。职业院校在培养服饰设计类人才时,要积极与服装生产领域接轨,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形式完善双导师制,使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其精湛工匠技艺能力的养成相结合。工匠技艺的培养模式不仅需要课堂教学与实验室训练,还需要加入企业环境下范式工艺操作步骤的生产实况训练。职业院校的服饰设计类专业学生需要在服装企业的生产实践中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并通过长期的重复训练才能形成精湛的服饰制作技能,从而在追求精益求精的创作过程中逐步达到“工匠”水准。

猜你喜欢

服饰技艺工匠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雪人的服饰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工匠神形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