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菊白粉病病原菌鉴定
2019-03-13郝常华
郝常华
(辽宁省国有抚顺县五龙林场,辽宁 抚顺 113004)
百日菊(Zinniaelegans),原产墨西哥,是著名的观赏植物,有单瓣、重瓣、卷叶、皱叶和各种不同颜色。在中国各地栽培很广,有时成为野生。1年生,茎直立,株高100 cm左右,叶宽卵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两面粗糙。花期6—9月[1]。百日菊适应性强,易于栽培管理,花开百日是观赏价值很高花卉[2]。白粉病是百日菊常见病害之一,只要侵染叶片,但有时植株的嫩茎也可受害,使其生长衰竭,花姿憔悴,降低观赏价值,影响园林生产。近年来,百日菊白粉病在辽宁地区发病严重,本文通过病原菌生物学形态鉴定明确了该病在本地区的病原种类,为病害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材料采自沈阳市。
1.2 病害症状观察
对百日菊白粉病症状进行观察,包括病斑颜色、大小、发病部位和危害程度等。
1.3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利用水载切片观察病原菌形态特征。用刀片刮取新鲜病斑,水作为浮载剂,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原菌菌丝、分生孢子及其着生方式等,并测量相关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症状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浅黄色小斑点,以叶片正面为多,后渐扩大,在病叶正面和背面上布满白色粉霉状物(图1),病情严重的叶片扭曲变形或枯黄脱落,病株发育不良,矮化。
图1 百日菊白粉病受害症状
2.2 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
病叶正面和背面都有有性世代,形成球形闭囊壳,成熟后黑褐色,直径约为70~140 μm,附属丝菌丝状,多根,大小为90~130 μm。闭囊壳内含有子囊10~20个,子囊20~28 μm × 14~18 μm。子囊内含2~3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椭圆形,大小为19~38 μm × 11~22 μm。
2.3 病害发生规律
白粉病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中越冬,春季闭囊壳释放的子囊孢子是初侵染的来源。外界温度20 ℃左右时,白粉病开始生长发育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作为再侵染来源引起多次再侵染。晚秋在病叶上形成闭囊壳越冬。
病害与气温关系密切,当气温在17~25 ℃时为发病高峰期,多雨季节白粉病不易发生。
3 结论与讨论
能够引起菊花白粉病的白粉菌种类很多,据报道寄生在百日菊上的白粉病是单丝壳白粉菌(Sphaerothecafulliginea)和壳二孢白粉菌(Erysiphecichoracerum)[3,4],无形态为(OidiumchrysanthemiRabenh.)[5]。本研究通过形态学鉴定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标本的形态与子囊菌门白粉菌属Erysiphecichoracerum生物学特性相近,因此推测北方地区百日菊白粉病其有性世代为E.cichoracerum。
我国其他地区也有菊花白粉病的报道[6,7],主要侧重于病害的种类、调查、药剂防治等,病原菌具体形态特征鉴定的详细资料。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白粉病病菌研究者给予的不同结论,需要进一步研究核实。据报道该病菌不仅侵染菊花,在蔬菜瓜果类作物上危害也较重[8,9]。本研究通过形态学明确E.cichoracerum是北方地区菊花白粉病的病原菌,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病原微生物鉴定还需要结合分子鉴定技术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