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间歇性小剂量利尿剂治疗慢性心衰疗效研究
2019-03-13苏玉珊
苏玉珊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一类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目的为延缓心衰,降低病死率,利尿剂在慢性心衰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1]。但近些年来诸多研究显示,长期持续性使用利尿剂可产生较多的不良反应,病情极易复发[2]。现选取本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就长期间歇性小剂量利尿剂和长期持续性小剂量利尿剂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医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慢性心衰患者参与实验,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2~84岁,平均年龄(67.2±5.5)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6例,Ⅲ级24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66.8±5.3)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5例,Ⅲ级25例。两组患者以上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实验具有可行性。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慢性心衰,排除存在严重并发症和认知功能障碍、对本次实验用药过敏、治疗依从性不佳、病例资料不全的患者。患者均自愿签署了实验知情通知书,实验符合医学伦理学的相关要求。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长期间歇性小剂量利尿剂治疗,间歇性使用螺内酯(每天2次,每次20 mg)+氢氯噻嗪(每天2次,每次25 mg),在连续用药3天后停药2~3天,按此方法治疗至病情加重再次入院时。对照组患者采取长期持续性小剂量利尿剂治疗,持续性使用螺内酯(每天2次,每次20 mg)+氢氯噻嗪(每天2次,每次25 mg),长期不间断用药。两组患者用药周期均为1年,在治疗结束后再评价临床疗效。
1.3 评价标准 ①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显效:患者心功能显著提升,各项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有效:患者心功能提升1~2级,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心功能和临床症状均未见改善,甚至病情恶化[3]。将显效率与有效率相加得出治疗总有效率。②治疗过程中两组的电解质紊乱发生情况:统计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电解质紊乱发生5次以下、5~10次、10次以上的比率和总发生率。③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再次入院情况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再次入院3次以下、3~5次、5次以上的比率和总入院比率。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电解质紊乱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电解质紊乱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电解质紊乱发生情况比较 例(%)
2.3 两组患者再次入院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再次入院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再次入院情况比较 例(%)
3 讨 论
慢性心衰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发病人群多为老年人,典型症状为心胸绞痛,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在确诊后宜尽早进行针对性治疗[3]。心衰患者心功能收缩,可引起心肌重构和代谢功能异常,在临床中多采取抗心衰药物进行治疗,其常用药物分为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正性肌力药物等种类[4]。
多数慢性心衰患者会出现程度不同的钠潴留,可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利尿剂有助于改善患者肾功能,促进水纳排泄,减轻其心脏负荷,防止水肿发生。王千祥[5]的研究认为利尿剂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患者病情的进展,但长期用药可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可引起低钾血症、电解质紊乱,造成患者病情复发。研究表明,随时调整剂量,定期检测电解质,能够让心衰获得长期控制,减少再入院率。为了进一步探讨长期间歇性小剂量与长期持续利尿剂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及安全性开展了本次试验,本次实验结果显示采取长期间歇性小剂量利尿剂治疗的患者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更低,长期间歇性小剂量利尿剂相比于长期持续性小剂量利尿剂在治疗慢性心衰中更具优势,不仅疗效更显著,同时安全性更高。这是因为长期间歇性用药既可以保证体内药物含量达到有效水平,同时也可减轻药物对机体的损伤,并保证机体对利尿剂的敏感度,从而增强疗效。
综上所述,长期间歇性小剂量利尿剂在治疗慢性心衰中具有积极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