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患者基于降钙素原指导抗生素策略
2019-03-13沈光贵
沈光贵
脓毒症属于一种全身炎症反应的综合征(SIRS),导致脓毒症发生的原因为机体感染,其在ICU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1]。脓毒症的发生很容易导致患者机体的多个器官发生功能衰竭,甚至引发患者出现死亡,有资料报道称,我国脓毒症疾病的病死率为18%~50%[2]。因此在患者的疾病得到确诊后,及时为其开展有效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疾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而在影响预后情况的因素中,抗感染治疗是否合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往临床上在对脓毒症病情进行判断时,所应用的指标主要为血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等,上述指标虽然具备一定价值,但却不具备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同时不具备早期诊断特异性[3]。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脓毒症病情判断过程中,PCT所具备的敏感度以及特异度均较高,可将其作为脓毒症病情判断的有效指标[4]。本次研究就回顾性分析84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CT指导脓毒症患者进行抗生素应用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4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应用降钙素原检测,将其分为对照组(n=40)以及PCT组(n=44)。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7.3±5.1)岁,血乳酸水平为(3.5±1.1)mmol/L,CRP水平为(78.84±26.63)mg/L,APACHEII评分为(16.8±3.5)分,原发疾病:重症肺炎16例,急性胰腺炎3例,弥漫性腹膜炎19例,严重创伤2例;PCT组男27例,女17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7.8±5.3)岁,乳酸水平为(3.6±1.3)mmol/L,CRP水平为(78.25±25.51)mg/L,APACHEII评分为(16.5± 3.6)分,PCT水平为(14.14±5.22)ng/L,原发疾病:重症肺炎18例,急性胰腺炎2例,弥漫性腹膜炎21例,严重创伤3例。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符合WHO制定的脓毒症相关诊断标准[5];ICU住院时间≥3 d;年龄不超过75岁。②排除标准:机体存在恶性肿瘤的患者;真菌感染患者;近期应用过免疫抑制剂进行疾病治疗的患者;合并甲亢、甲状腺癌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PCT组患者在入院时以及入院后第1 d、2 d、3 d、5 d、7 d和9 d均开展PCT水平检测,PCT的检测方法为双抗夹心免疫发光法。同时需按照以下情况来进行抗生素应用:①若PCT检测水平不足0.25 ng/L,则需要将抗生素及时停用。②若PCT水平不足峰值水平的20%,同时PCT检测水平在0.25 ng/L及以上,但不足0.50 ng/L,则可主张停止抗生素的应用。③若PCT的降低水平不足峰值的80%,同时PCT水平在0.50 ng/L及以上,则可按照原有方式应用抗生素,或是进行降阶梯治疗。④若PCT检测水平出现升高,达到0.50 ng/L及以上,则需对原有的抗生素方案进行替换。对照组根据抗生素应用指南开展抗生素应用,通常情况下抗生素应用时间为10~14 d。参照患者自身的临床症状变化、痰细菌学、血常规、X线或CT检查结果来决定是否进行停药。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抗生素应用时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结果指标包括痊愈、好转、放弃治疗以及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 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经过相应方式进行干预后,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抗生素应用时间、ICU住院时间比较 PCT组患者的抗生素应用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抗生素应用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比较(x±s,d)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发生过敏性反应2例,肝脏毒性3例,恶性呕吐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观察组发生肝脏毒性1例,恶性呕吐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2%。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96,P<0.05)。
3 讨 论
目前临床上在对脓毒症患者感染开展监测时,所应用的临床指标种类众多,包括体温、病原学检查、血常规等,但上述指标均不具备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同时需要耗费较长的检查时间。因此人们开始寻找更为高效的指标来对抗生素应用进行指导。
PCT属于脓毒症诱导蛋白,其也是一种新型炎性指标,其属于降钙素前肽物质,其不具备激素活性,PCT的组成氨基酸共116个,在机体未发生感染情况时,PCT的生成细胞为机体甲状腺C细胞,且其在机体内的水平极低,几乎无法被检测出。当机体受到细菌感染时,则机体甲状腺以外的器官会生成PCT,机体内存在的内毒素或是细胞因子,会对PCT的分解进行抑制,从而使其无法转变为降钙素,由此使得血液中的PCT水平明显升高。目前医学界对于PCT所具备的生物学作用尚无清楚认识,通常情况下,认为PCT属于非甾体类抗炎物质,其可对细胞因子进行有效的调控[6]。PCT在受到诱导后,其在机体内的水平会出现快速提高,对于感染的发生具有较快的反应性,同时具备较长的半衰期,通常为20~40 h,不同于其他炎性介质,PCT在机体外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在对标本进行采集后,将其放置在室温下数小时,PCT的性质也不会受到影响,具备检测方法简单、检测时间短、结果可靠等优点。近年来大量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当机体受到细菌感染时,将会导致PCT水平出现明显升高,而当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即使感染情况十分严重,也不会导致PCT水平的明显升高,同时其不同于白细胞计数、CRP、血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在机体存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时,PCT水平也不会出现明显升高,从而使得其比其他的检测指标更为优异[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应用相应的方式指导抗生素应用后,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无明显差异,但相较于对照组,PCT组患者的抗生素应用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提示应用PCT对抗生素的应用进行指导,可使脓毒症患者的抗生素应用更为合理,缩短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减少由于抗生素应用过度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分析其原由,可能是由于其可缩短抗生素的应用时间,从而使患者的疾病预后得到改善;加之PCT监测的实施可避免抗生素滥用,从而使抗生素应用更为规范,减少相关不良反应;而ICU住院时间的缩短也可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对脓毒症患者应用PCT来对抗生素的应用进行指导时,也具备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由于患者自身的病情较为严重,机体不具备较好的营养状况,特别是患者的年龄较大时,其对于刺激所出现的反应性将会降低,从而使得其机体PCT水平不出现升高,反而出现降低,因此仅依靠PCT来对脓毒症患者的抗生素应用进行指导时存在较高的风险[8]。
综上所述,应用PCT对脓毒症患者的抗感染治疗进行指导,可减少抗生素应用,缩短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同时可减少患者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