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模式变革与思考*

2019-03-13张臻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习者智能化资源

张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信息与数据统计研究所,北京100088)

一、引言

在线教育是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20多年来,在线教育的普及,使知识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教与学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条件的限制,知识获取的渠道日益灵活与多样化。这种教与学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实现解耦的教育新样态,为打破工业时代建立起来的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的痼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与演进可能。2012年以来,随着以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为代表的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蓬勃发展,各种后慕课时代在线教育应用新模式不断涌现。[1]在线开放课程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应用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始于2003年的国家精品课程,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建设方式,经历了精品课程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三个发展阶段。[2]在实践过程中,在“大规模”和“开放性”理念指引下,在线开放课程应用为推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享、推动终身学习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本身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课程制作与运行成本较高,缺乏可持续性的运作模式,结构化的课程体系与碎片化、泛在化的学习需求存在矛盾,学业成绩高校和社会认可度不高。

2018年4月,教育部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走入了“2.0时代”。2.0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3]《行动计划》提出,教育信息化要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提出了建立统一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学分银行、推出精品示范课程、建设智能学习体系等攸关在线开放课程未来应用模式的具体目标。

在教育信息化由1.0时代向2.0时代迈进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模式也应由1.0阶段进入2.0阶段。为此本文通过考察分析当前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现况与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对照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对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规划,探索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发展趋势与演进方向。

二、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要求与挑战

1.教育信息化2.0的内涵特征

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应用的新阶段,教育信息化2.0强调应用驱动下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4]2.0时代与1.0时代相比较,教育样态至少包涵以下三个方面的变革:一是教学模式的变革。课程教学由线下教与学耦合的形式向线上教与学解耦和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变。二是学习内生动力的变革。从以往的教师主导教学全过程向学习者主导学习过程的转变,从标准化教学向个性化学习转变,从知识传授向知识获取转变,从学校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三是数据化、网络化支撑下的智能化变革。信息技术将不仅是教育的外生变量,而且是内生变量,并支撑资源整合、数据获取分析、教学环境组织、教学策略分析等各方面的应用。[5]

实现上述三方面的变革,从根本上说,需要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6]因此,教育信息化2.0应包含四个维度的内涵特征——新型的教育管理与运行机制、统一完善的资源体系、基于数据和网络的智能化应用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样态。其中,新型的教育管理与运行机制是制度保障,统一完善的资源体系是环境支撑,智能化应用是创新抓手,人的全面发展是核心目的。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教育信息化2.0四个内涵特征维度关系

(1)推进教育管理与运行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各主体作用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参与教育活动的各个相关主体——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力量——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应发挥统筹协同和维护机制运行的指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学校应成为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主体,更大发挥主体性;教师是教学资源的主要生产者,也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和教育价值的实现主体,应更加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力量是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与创新力量,通过市场化手段参与教育活动。各方力量应在教育信息化2.0推进过程中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共同打造全新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和运行机制。

(2)构建统一完善的数字资源,打造泛在学习环境

通过以“三通两平台”为代表的前一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数字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大量数字教育资源孤岛化、异构化、冗余化问题变得突出。数字资源分散存储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企业各自的资源平台上,相互间没有横向联系;数字资源生产、数据库存储、资源平台应用缺乏统一标准,数据交互不便;针对同一门课程,各平台存在同质化的资源,优质资源无法脱颖而出,劣质资源无法自然淘汰。

因此,需要在建立统一的资源生产、存储、联通标准的基础上,构建统一完善的数字资源环境。与此同时,利用先进感知技术、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存储技术的支持,通过打造泛在学习环境,进一步促进教与学解耦,实现数字教育资源的生产、传播、聚合、聚类、分化,为资源组织管理、知识提取和建构创造环境和条件,将为数字资源自组织进化和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提供支持。[7]

(3)推动数据化和网络化驱动下的智能化应用

在构建统一完善的数字资源环境基础上,通过网络化环境的支持,学习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将成为可能。利用大数据技术,从广泛可获取的、海量的、异构的数据中提取教育价值,教育行为与效果的研究将不再仅依赖于抽样样本分析,而是依托于所有教育数据,从传统的因果关系模式,进化为揭示教育中的相关关系模式。

大数据技术的突破与广泛应用也支撑了人工智能的实质进步。智能化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6]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充分激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大力促进教育智能化应用是重要环节。通过推动教育智能化应用,将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工业时代建立起来的现代学校教育体制,并探索构建自适应、个性化的全新教育模式,为未来教育搭建全新图景。

(4)以提升人的素养为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信息化虽然最初以技术手段的面貌出现,但技术本身不是目的。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最高和最终的目标,人本身就是目的。在教育信息化2.0中,虽然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泛在的、引领的,但是人的因素依然是根本性的、决定性的。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强了人在知识传授和知识获取中的能力;另一方面,人的新需要为信息技术的创新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人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活动中的关系是本末关系,教育信息化2.0的发展目标并非简单地用信息技术替代人在教育中的角色。

教育信息化2.0要求利用信息技术驱动教育变革,特别是确立人在教育全过程中的核心地位。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全面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并通过智能化的高度精确的过程化评价,实现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研究型教学。

2.教育信息化2.0时代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机遇与挑战

推进教育信息化,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教育信息化2.0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发展阶段,将是一个延续若干年的过程。教育信息化2.0行动作为教育信息化2.0阶段的先导性工程,定位是一个五年行动计划,对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行动计划》规划了“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和“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等八项重点工程作为下一阶段重点推进的工作。八项重点工程覆盖了数字资源建设、互联互通、教育治理、教育扶贫、课程教学、信息素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于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核心要求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是要建设统一资源平台。《行动计划》提出:“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从‘专用资源服务’向‘大资源服务’的转变”。

第二是要提升课程资源质量,建设大量示范课程。《行动计划》提出:“推出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7000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线上线下高等教育精品课,充分发挥示范课例的辐射效能。”

第三是要实现统一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行动计划》提出:“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和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加快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其在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可以得到积累或转换。被认定的学分,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可累计作为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凭证”。

第四是要利用新技术建立智慧教育体系。《行动计划》提出:“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学习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教育发展国际竞争新增长极”。

从《行动计划》具体安排的重点工作任务,折射出教育信息化2.0时代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模式的新要求。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应在一体化课程平台支持下,通过优质课程资源,提供智能化、泛在化学习体系,为学习者提供统一的学习成果认证服务。

不难发现,当前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状况对照教育信息化2.0的要求仍存在一些差距。各地、各高校、各在线开放课程厂商在慕课应用推广大潮中建立了多个平台,上线了大量课程。然而平台间数据无法横向互通,存在孤岛化现象;优质课程资源分散在不同平台中,没有实现课程间的纵向衔接;平台间学分认证不统一,推进学分认定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盈利模式不清晰,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泛在化和智能化仍处在浅层应用阶段,“以数据驱动教育智慧”尚未完全实现。

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已经行之有年,但是在实践中仍有诸多问题等待破解,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模式应当重新梳理,以运作机制更高效、教育应用更智能、教育目的更人本的新模式适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系统性变革需求。

三、在线开放课程应用2.0:面向教育信息化2.0的新应用模式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信息化必将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在线开放课程应用作为备受瞩目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形式,必将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向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在线开放课程应用2.0方向演进。在可持续的制度设计保障与标准统一的管理运行机制支撑下,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各参与方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平台,在教育资源生产、课程安排组织、在线教学、学业评价等流程中,通过构建智能化泛在化学习环境提供学习支持和服务,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为此,本文尝试建立了面向教育信息化2.0的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模式,如图2所示。

1.在线开放课程应用2.0模式的内涵解析

(1)应用目的

在线开放课程应用2.0模式的应用目的,应该由打破高校樊篱、推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回应大学的社会责任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图2 面向教育信息化2.0的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模式

“以学习者为中心”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内涵包括三层要义,即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和以学习效果为中心。[8]具体地说,在线开放课程应用中,就要求课程生产和组织以学习者当前状态为基础,发掘其潜力,促进其发展;教学过程中真正以“学”为中心而非以“教”为中心;在学业评价中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结果应反馈到课程生产和组织以及教学的过程中。以上应用目的的实现关键是技术与教育产生具有化学反应的深度融合。在线开放课程新的应用模式将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课程的智能化设计、泛在化学习以及数据分析技术支持下的课业评价。

(2)参与主体及角色作用

传统上,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参与主体是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教师、学习者(在校学生、其他参与者)以及社会力量 (教育信息化供应商)。在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下,高校通过组织教师向自建或由供应商建立的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平台发布课程资源,并组织学生或许可其他人员参与在线学习,最终获得学业认定。在线开放课程应用2.0模式下,各参与主体应以新的目的、新的作用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应用。

教育行政部门应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保证其他各方在新机制中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例如,通过建立统一标准,推动各应用平台间数据互联互通,鼓励平台间在市场机制下开展竞争;对参加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高校和教师在政策上予以一定扶助和倾斜;建设学分银行,推动不同高校间学分互认,增加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学分的含金量。

高校作为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实施主体,在推动课程资源上线、课程组织与学分认证方面发挥主体作用。高校搭建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平台应从实际出发,可依托公共服务平台或利用供应商力量等方式搭建应用中心,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高校可以鼓励教师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平台上的资源,开展混合式或双师制教学;也应探索对学生在指定应用平台上获取的学分给予同等认定。

供应商作为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平台的开发者和应用模式中技术支撑力量,为数据支持下的智能化、泛在化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保障。应用平台要进行资源整合,容纳大量资源,同时适应各高校、教师组织教学的需要,既体现丰富性又具有针对性。应用平台易用性是平台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智能化水平高、数据分析功能强大、泛在性与渗透性学习体验好、技术支持保障服务到位的平台必将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教师是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生产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应在提升信息素养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开发资源、组织教学。例如,进行课程设计之前要做好课业分析,确定需要利用的课程资源和技术资源;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应教学模式的组织策略,利用好教学团队和技术支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业的多元化评价。

学习者作为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学习过程由被动式参与学习向主动式、生成式的学习迈进。一方面,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2.0模式下,课程设计更加碎片化和泛在化,进行学习不需要占用大段时间,学习者应善加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获取学习资源愈发便利,学习者应能在学习中不局限于课堂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甚至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建构式学习。总之,虽然由于智能化泛在化技术的支持,在线开放课程将更易用易学,但是对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要求也更高。

(3)运行机制

当前在线开放课程运行模式中,“大规模”和“开放性”理念与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形成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形式:在不改变课堂形态的基础上,通过教与学解耦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这种从资源生产,到课程安排组织,经过线上或混合式教学过程,最终完成学业评价的基本流程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具有推广价值的。在线开放课程应用2.0模式下,更强调在全新的管理运行机制、统一的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平台和智能化泛在化学习环境支持下实现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教育信息化1.0时代的在线开放课程管理运行机制更关注应用平台自主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加强规范管理等方面。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在管理运行机制上首先应建立统一的教学资源生产、存储、联通标准和学分银行。其次,要形成各参与主体良性竞争的局面。不同应用平台间、不同高校同一课程间,甚至教师间均会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建设统一的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平台并非指建立唯一的应用平台,而是指各平台课程资源建设遵循统一的标准,应用平台间数据也实现互联互通,避免信息孤岛现象。利用统一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可以实现优质课程学习过程的纵向衔接,提升课程利用效率。

在线学习全流程与应用平台的智能化泛在化技术将共同支撑实现智能化泛在化学习环境。更加适应在线学习的课程资源组织、教学过程设计与学习数据支持下的智能学情分析、精准教学、沉浸式学习体验和量化多元学业评价相融合,共同构成了智能化、泛在化学习环境。该环境将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服务,支持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2.在线开放课程应用2.0模式实施策略

在线开放课程应用2.0模式是在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理念指引下,对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模式的反思与重构。在线开放课程应用2.0模式的构建推广,有赖于升级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建立综合性评价体系和发挥示范效应等策略的综合运用。

(1)升级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基础。课程资源的生产不能仍然停留在线下课程搬到线上的初级阶段。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知识由静态的层级结构变成动态的网络生态,课程的内容相对集中,学习时间也较传统课程为短,更新速度也将加快,课程资源要向更加碎片化的方向发展,课程更新速度将会加快,学习方式与路径也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为学科课程重组和生成式教学创造必要条件。

(2)创新教学模式

当前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教学模式与线下教学模式类似。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支持下,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教学模式不能继续线下教学平铺直叙的模式。教师应当综合使用大数据分析、智能课业辅助、虚拟/增强现实等手段,推动教学模式更加即时化、泛在化,缩短课时,避免学习倦怠,并进一步探索组织生成式学习,提升学习体验。

(3)建立综合性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标准化考试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学业评价中的适用性是棘手的问题。一方面,学业评价离不开考试这一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在线考试缺乏身份认证机制,难以保证学习成绩的可靠性,而线下考试对在线开放课程来说又难以实施,不具备可操作性。囿于条件,很多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业评价采用学生间作业自评或互评,论文、作品等真实性评价方式进行。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学业评价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在智能助教的支持下获取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将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完全可以解决身份认证的问题,使在线考试成绩真实反映学习者课业水平。过程性评价将与在线考试成绩和原有的真实性评价共同组成综合性评价体系,并接入学分银行。综合性评价体系配合学分银行将解决高校间证书互认和社会认可问题。

(4)发挥示范效应

在线开放课程应用2.0模式的构建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多主体、多平台协同参与。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工程为依托,建设若干实验性在线开放课程,发挥示范课例的辐射效能。通过在实践中总结典型经验,汇聚优秀案例,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提供可资借鉴的样例,进而指导在线开放课程应用2.0模式不断升级完善。

四、未来的思考与展望

在线开放课程作为当前普及程度较高、传统教育和信息技术对接融合较好的应用模式,必将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进过程中获得更多关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将持续推动在线开放课程教与学发生变化。未来在线开放课程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学科知识体系重构、优质课程马太效应和高等教育模式变革将是影响在线开放课程应用2.0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1.学科知识体系重构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传统教育中硬知识传授的重要性大大下降,跨学科的软知识重要性大大上升,绝大部分知识传承的工作可以交由智能设备完成。学科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更需要基于情境和问题的学习。在学科知识体系面临重构的情势下,为应对新知识点快速引入和智能化的冲击,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势必要不断做出调整,单一的、传统式的在线开放课程寿命将大大缩短,新的跨学科、知识构建式的在线开放课程必将不断涌现。

2.优质课程马太效应

由于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打破了教与学的时空界限,在学习者自由选择的前提下,不同教师讲授的同一课程无可避免地存在竞争。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熟谙在线学习原理、具备一流信息素养的教师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在线教育名师。名师带领的优质课程也会获得更多的学习者和更大的影响力,其余教师的课程将面临淘汰。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2.0模式中,可能并不会有大量教师都开设在线课程。顺应优质课程马太效应是可能的选择:在多数情况下,线上课程名师比一线教师讲得更好,要鼓励教师尝试在线课程与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将优秀的课程资源同线下教师的辅导以及小范围的教学优势结合起来,实现教育形式的创新。

3.高等教育模式变革

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向。密涅瓦大学式的“没有校园、没有入门课、没有讲授式教学、全部小班在线研讨、学生四年全球七座城市游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模式引起全球广泛关注。事实上,由于课程资源、课程组织、教学过程和学业评价都可以在线上进行,传统上高等教育依赖线下授课的模式已经面临冲击。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2.0模式中,课程学习有统一应用平台、学业评价有学分银行为依托,如果进一步放松学位制度瓶颈,大学可以在自身办学体制、招生制度等方面实现突破性变革,甚至探索招收线上学生或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教育服务。这一应用前景将可能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开拓全新局面。

猜你喜欢

学习者智能化资源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资源回收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