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潮流下AI翻译与人工翻译的模拟会议实验对比

2019-03-13

长江丛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译员语体口译

中国计量大学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人工智能一度出现在政府报告及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中,不少科技巨头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发展人工智能这一技术。2018年4月,在以“人工智能与教育”为主题的“2018好奇心论坛”的大会上,全程由来自中国的人工智能翻译App“彩云小译”进行AI同传翻译。不少人担忧口译译员的前景会因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黯淡。

二、仿真会议过程

(一)前期(准备)

为了验证AI翻译是否有可能取代人工翻译,本组成员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实验。本次实验选取的地点为同声传译实验室,实验对象为四位大三翻译专业学生及“彩云小译”APP。

由于会议材料中的内容不能涵盖所有题材,且各题材所选取的篇章有限,实验结果仅供粗略参考。

(二)中期(进行模拟会议)

两位同学分别记录相关数据及翻译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会议开始时两位记录员同时打开录音功能,会后进行将语音转为文本;而“彩云小译”在手机上自动生产文本,只需妥善保存即可。

(三)后期(评估)

(1)定量分析(翻译速度:汉字/分钟;流畅度:以句子为单位(胡开宝,李翼,2016),过长时间停顿占比;准确度赋予满分100分,按错处扣分—— A主要意思翻译错误每处扣5分 B数字翻译严重失误每处扣5分 C严重主体或措辞错误每处扣5分 D大量随意加减每处扣5分)。

图1

图2

图3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四则材料的翻译过程中小译的速度几乎为人工的两倍(如图1),且不存在卡壳、停顿现象,比较流畅(如图2)。就准确度(如图3)来说,在不受周围嘈杂声影响的情况下已经能够媲美人工译员。因此光从数据来看在单一场景下小译确实效率较高,在会议口译这种节奏紧密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优势。

(2)定性分析。材料一属于科技类,以专业术语为特色,就词汇层面来说AI翻译更具有优势。例如“常规试管婴儿技术”、“指引信号”、“全基因组测序”、“B超”和“血液检查”,这些生物科技类术语。小译可通过大数据学习相关术语,容量上、速度上是人工望尘莫及的。但本次实验中“regular IVF”,应为“常规试管婴儿技术”而小译翻译成了“体外受精”,还有“ultrasounds”应为“B超”而彩小译翻译成“超声波”。不难看出AI翻译如果要达到真正的专业水平,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靠人工输入的语料库的支持。

材料二属于外宣类,其功能在于准确传递说话人的信息。总体上来说小译的译本还算符合逻辑,但是在汉语表达习惯上又有一些出入“ tourist resource country”比较贴近汉语表达的说法应该是“游客资源国”,而AI译为“旅游资源国”。

材料三是一则习主席讲话片段,其中运用许多中国特色表达例如成语、俗语,并且结合了正式语体和口语化语体,翻译难度较大。本次实验中,小译将“What a joy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准确地翻译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表明AI翻译已经突破了传统机器翻译逐字逐句翻译忽略语境的窘境。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表达方面的缺陷,例如小译将“建立”和“合作联系”,这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应译为“建立合作关系”。

材料四截取自电影片段,其中含有大量的对话和口语化语体(仲方方,2014)。翻译过程中需要照顾到语境、说话人的身份及其表达习惯,包括语音语调、口音、俚语等方面。这一段中小译在语音识别方面存在问题,如遇到人名地名时,小译起来存在识别不清、胡乱翻译的现象,例如主人公的名字“Forrest”,小译翻译成“森林”。在会议口译这种正式场合下若出现这样的情况难免会引起不必要的尴尬。

三、结语

不得不承认,在单一场景下人工智能翻译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媲美人工口译。但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包括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但是这个“能指”不是不变的,而是处在一种漂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意义的转换,这对AI来讲是一个难题(王鑫,沙永峰,2018)。AI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到真正的“信达雅”。而我们相信,认知是机器与人类的分界线,人工智能的思维结构依赖于人类主动输入的大数据(邵春美,2015)。

尽管科技日新月异,我们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只能成为人类进步的工具,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因此译员需清楚地认识到AI与译员的关系并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是科技发展背景下一种创新的人机协同关系。

猜你喜欢

译员语体口译
汉语语体语法研究综述
基于中国英语口译能力等级量表的典型口译活动分类探究∗
中医口译的难点与处理策略探究
言语交际中语体的得体性探讨
语体变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路径、热点与趋势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