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与近代豫北生活观念变迁初探(1905-1937)
2019-03-12殷雪
殷雪
【摘 要】 1905年,伴随着京汉铁路在河南的通车,豫北地区的居民生活观念发生着改变,城市近代化进程有所提升。本文分析了京汉铁路与民众出行工具的变迁、与人口就业观念的变迁、与习俗观念的变迁。
【关键词】 京汉铁路;安阳地区;生活观念
1905年,京汉铁路的通车和近代文明的传播,安阳近代意义的工商业随之兴盛,物质、信息交流加速,为市民社会观念变迁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交通的改善使得近代安阳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人口经济条件、教育程度、生活习惯之差异,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碰撞、融合,使得安阳社会生活观念皆有或急或缓、或深或浅的变迁。
一、铁路与民众出行工具的变迁
“少不入川,老不入广”,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民众因交通工具的落后而形成的无奈的出行观念。1905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安阳的地方交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安阳市民的出行方式开始了以机器为动力的时代。在畜力车等传统交通工具仍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一些新式交通工具如火车、汽车等亦步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光绪三十二年(1906),安阳车站每日上下行有4对车,日均装车10吨,发送旅客120人。”“民国21年(1932年)安阳车站旅客发送量为12.7万人。”相比其他传统交通工具,火车以速度见长,使人们出远门不至于动辄数日甚至数月,从安阳北至北京,南达汉口的时间大为缩短。同时,由于经停安阳的客车车次不断增多,又使市民出行有更宽裕的选择空间。
同时,民国时安阳开始出现长途汽车运输,以长途客运为主,分为商办和官办两种。民国18年(1929)年,河南省建设厅根据“河南省招商承办县道长途汽车章程”标准在安阳商办楚水汽车运输公司,经理邓国贞,有客车4辆,计60个座位。公司设在安阳县城内,经营楚旺经回隆集、吕村集、白壁集、安阳至水冶镇,线路全长70公里。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它的出现使得市民出行观念进一步提升。
二、铁路与人口就业观念的变迁
20世纪初期的安阳是中原地区传统自然经济布局的城市,基本保持着士、农、工、商社会模式,铁路通车以来,风气渐开,工商业发展,城市空间扩容,人口流动加速,这对于近代安阳社会观念变迁的内容有着深刻的影响。
十九世纪末,随着铁路的通车,安阳铁路沿线相继出现现代工厂,如广益纱厂、元丰蛋业公司、大和恒面粉厂、振兴铁工厂等,此外矿业及商业也逐渐繁荣。这些劳动密集型工厂的兴建,将安阳周边的农民更多的与商品市场连在了一起,“几乎中国所有工业的劳动力都是由最近才移入城镇的农民所组成”。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观念亦发生了变化,农民除务农外,也逐渐向城市流动,开始从事工、商、矿等行业。
铁路带来的城乡间的人口流动,使得城市与农村的经济联系逐渐密切。引起农村生活结构的一些调整:“在外谋生,有钱寄家,宜多种粮食,以备灾荒,遇善价亦可售出,而有商品作物之功用。若回乡做活,别无现款收入,非种商品作物,则必须之食盐,蔽体之土布,亦无钱易的。”同时随着近代铁路通车,安阳社会结构与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是由铁路工人、产业工人、雇佣工人等为代表的劳工阶层出现,并构成了安阳市民基本组成力量。如铁路通车后,安阳出现了最早的一批铁路工人。“初建站时只有职工9人,1909年后,客货运量大幅度增长,设备及工人相应增多,增至三百余人,并成立了铁路工人俱乐部。”除了铁路工人外,随着安阳近代新式工业的出现及发展,雇佣工人的数量也明显增加。在轻工业最繁忙的时候,“安阳广益纱厂工人1300余人,日产纱线30余包。”“孚惠织布工厂男女工人共170余人,日出布500多丈。”十九世纪初,安阳六河沟煤矿公司成立,拥有“地面工人1400余人,窑下工人3000多至4000人不等。”加上华丰织布厂、元丰蛋业公司、大和恒面粉公司、益安煤矿、兴业煤矿公司等地的雇佣工人,至1934年,安阳工人数量就有万余人,这些工人不仅包括男工、女工,而且也包括儿童。除此之外,还有军、政、邮、教育、医疗、新闻等职业分类。
三、铁路与习俗观念的变迁
安阳历史悠久,是古代儒家文化发展和普及的重要地区,当地社会长期处在浓厚的理学传统文化氛围当中,农本思想根深蒂固。京汉铁路通车后,为文化的传送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加快了地区间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速度,传播了西方文明思想,带来了新事物和新观念,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启迪了思维,增长了见识,人们的习俗观念由原来的保守封闭开始逐步转变为开通和趋新。
铁路通车后,中国社会思想变动加快,安阳地区一部分开明士绅除秉承先贤儒家思想精髓外,更注重经世致用,躬行实践,为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风气丕变,士夫先觉,悚迺纠同志,组团体,购机械,以代工人,集资本,以发地藏,利用科学方法以尽地力,增加生产,输入输出,交易频数,商贾辐辏,市得繁荣”。伴随着铁路的通车及安阳工商业的繁荣,沪、汉等地的绸缎、布匹、洋货等亦借交通之便源源进入安阳,丰富了市民服装的质料、种类、式样。皇权时代服饰等级制被废除,市民服饰样式也日趋多样自由,“男装多为长袍、马褂、帽盔(俗称帽头);女装多为旗袍,或上着短衣,下着裙装;公务人员多着中山装,少数着西装、礼帽。至于广大农民,则以糊口为主,衣着为次。”
铁路交通的发展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冲击了落后闭塞的社会风气,使得近代安阳市民的婚姻习俗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西方文明婚礼逐渐兴起。安阳作为河南风气较为开放之地,“间有行文明婚礼结婚者”,多为城中接受过新式教育的青年男女。文明婚礼的仪式:“礼堂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即旧时冰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主婚人有训词,并由来宾唱文明结婚歌。反映了安阳传统的婚俗开始向更为人性的现代化婚俗转变。
四、结语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安阳地区民众的出行、就业、经营等生活观念在京汉铁路的拉动下开始变迁进程,人们的观念逐渐从传统向现代、从保守向开放转变。但因工商业基础较弱,加之政局动荡、战乱频繁、匪祸猖獗等因素,整个民国时期,无论是城区面积、人口规模,还是工商业发展状况及市民文化生活水平,都与上海、武汉、广州等城市有较大差距,社会变迁进程呈现出一种不系统、不完整的零散状态,整体处于一个初始阶段。在某种意义上,安阳社会挂念变迁与新乡、焦作等城市的发展有相似之处,可为近代豫北城市变迁中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 安阳市交通志编纂委员会编.安阳市交通志[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127.
[2] 张瑞德著.平汉铁路与华北经济的发展[M].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87.107.
[3] 陈伯庄编.平汉沿线农村经济调查[M].中华书局,1936.17.
[4] 安陽站志编纂委员会编.安阳站志·大事记[M].
[5] 王幼侨编.民国续安阳县志·实业志[M].北平文岚簃古宋印书局,1933.
[6] 安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安阳县志[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1000.
【作者简介】
殷 雪(1985.12—)女,河南安阳人,历史学硕士,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