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四则治风癞疮医方考述

2019-03-12梁松涛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西夏文医方乌头

梁松涛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科技史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02)

黑水城出土一件西夏文医书,编号ИHB.No.6476[1],此件医方文献存 40 页,可释读文字 38面,行草抄本,页5行,行1~11字。此件医方文献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三部分为治疗疮疡医方,各方之间用“O”隔开,此部分医方用药简易,既有内服方剂,又有外用药物,其所用药物具有西北地域特色,应为西夏民间偏验方性质。本文对四则西夏民族治疗热病医方进行破译、考校与研究,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1 治一切风癞疮医方

此方共6行,行8~9字不等,全方共54字。第2~6行为组方药物、熬制方法、服用方法、服用剂量(图1)。

图1 西夏文“治一切风癞疮医方”图版

1.1 西夏文转录

1禙舅蟨糣蜨履癦癦禙

2 肁肂/縇腮禠/縗螹/曝芐

3禠竤弛/镣繰袭趣味/聥

4虛城宛通/焊味纝趣/

5聥巫堡簧城/磨穉玛孙

6 緵祡/阂緉袭龋/窾炬

1.2 注 释

縇腮禠:“縇”译为“庭、家”[2];“腮”对音为“鹰、用”[3];“禠”译为“皮”[3]51。故“縇腮禠”可对译为“家杨皮”即是“杨皮”。杨皮,又名白杨皮、山杨皮、白杨树皮等。《唐·新修本草》卷一四载:“白杨树皮,味苦,无毒。主毒风,脚气肿,四肢缓弱不随,毒气游易在皮肤中,淡澼等。酒渍服之。”[4]《本草纲目》卷三五载:“去风痹宿血,折伤,血沥在骨肉间,痛不可忍,及皮肤风瘙肿,杂五木为汤,浸损处。治扑损瘀血,并煎酒服。煎膏,可续筋骨。”[5]杨皮有祛风活血、清热利湿、驱虫之功效,主治风痹等。

縗螹:“縗”译为“柳”[3]30;“螹”译为“枝”[2]401。故“縗螹”可译为“柳枝”。柳枝,出《唐·新修本草》,又名杨柳条、柳条。《唐·新修本草》卷一四载:“树枝及木中虫屑、枝皮,味苦,寒,无毒。主淡热淋,可为吐汤,煮洗风肿痒。酒煮含,主齿痛。木中虫屑可为浴汤,主风瘙痒瘾疹,大效。”[4]354《本草纲目》卷三五载:“柳枝去风消肿止痛。”柳枝有祛风利湿、解毒消肿之功效,主治风湿痹痛、小便淋漓、黄疸、风疹瘙痒、疔疮、丹毒、龋齿、龈肿等病。

曝芐禠竤:“曝芐”《同音》中译为“枸杞”[2]331;“禠”译为“皮”;“竤”常译为“白”。故“曝芐禠竤”译为“枸杞白皮”。枸杞白皮,即枸杞根皮,又名地骨白皮,出《神农本草经》。《唐·新修本草》卷一二载:“枸杞,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无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久服坚筋骨,轻身,能老,耐寒暑。”[4]320地骨皮即是枸杞的根部,所谓“地骨皮,枸杞根也”。地骨皮有清虚热、凉血之功效,主治风湿、虚劳、痈肿、恶疮等。

1.3 汉 译

1治一切风癞疮

2之药。家杨皮,柳枝、地骨

3白皮等,水中煨汤,浓

4稠时捡出各枝,余汁再煨,

5如秫米粥时,空腹时,用指头

6大小,热酒中服,则愈。

1.4 讨论

此方治一切风癞疮之方。风癞即是疠风①关于疠风在古医籍中不同的名称,详见韩成仁等主编.中医证病名大辞典[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275.、麻风、癞病、大风癞疾。关于风癞的病因,《诸病源候论》卷二“诸癞候”载:“凡癞病,皆是恶风及触犯忌害得之。初觉皮肤不仁,或淫淫苦痒如虫行,或眼前见物如垂丝,或隐轸辄赤黑。此皆为疾始起,便急治之,断米谷肴鲑,专食胡麻松术辈,最善也……风癞者,风从体入,或手足刺疮,风冷痹痴。不治,二十年后便成大患,宜急治之。”[6]《疠疡机要》卷上载:“大抵此症,多有劳伤气血,腠理不密,或醉后房劳沐浴,或登山涉水,外邪所乘,卫气相搏,湿热相火,血随火化而致。”[7]故该病多因体虚元气不足,复感风疬之邪,或因与患者及其衣物接触而成。其病症多表现为皮肤麻木不仁,闭汗,溃烂,起红紫色块,易毁容,致使指如鹰爪、脸如狮面等。

本药方有三味药,分别是杨皮、柳枝、地骨白皮。三味药都具有主治疮的功效,现存汉文医籍中亦有关于杨皮②白杨皮和地骨白皮入药可治风瘾疹,如《太平圣惠方》卷二四载:“治风瘾疹,宜用地骨白皮汤拭之方。”详见:[宋]王怀隐编.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670.、柳枝、地骨白皮治疮病的记载,兹列举如下:

①《太平圣惠方》卷二四“治大风癞诸方”之“桃枝汤浸浴方”[8]

治五脏大风癞,并赤白诸癞,毒疮遍身痛。桃枝汤浸浴方。

桃枝一斤,枫枝一斤,槐枝一斤,柳枝一斤,杉枝一斤,松枝一斤,桑枝一斤,苦参半斤,蒴藋半斤,牛蒡根半斤,枸杞根半斤,秦艽半斤,丹参半斤,莽草半斤。

右件药。细剉和匀,分为四度,每度以东流水一硕,煎取七斗,去滓,看冷热,于暖室内浸洗后,衣盖卧避风。

②《圣济总录》卷第一八“大风癞病”之“下药桑枝汤方”[9]

治大风癞疾,下药桑枝汤方。

桑枝、柳枝、槐枝、枸杞根、黄荆根、羚羊角镑各一两。

右六味。并生用,剉如麻豆大,每用药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取七分去滓,下前丸药。服一月,必觉四体皮肤痒痛不可忍,但宜饮酒睡,不得搔抓,仍频饭食,避外风。如有汗,必腥臭,及有虫从皮肤中出,如面尘,或如马尾头发尖,或如线丝尖,或如麸片。头黑身白,形色不定。但痒之后,仔细看之,或从小便中出,或从泄利中出者大效。此疾稍退,终身禁房室,及忌动风物,时以苦参汤洗浴,须换新衣,其旧衣并床荐等,并焚之。

③《太平圣惠方》卷二四“治大风疾诸方”之“赤箭圆方”[8]

治大风疾,赤箭圆方。

赤箭五两,赤柽五两,茵芋五两,地骨皮五两,乌蛇五两,白杨皮一(十)两去皱皮。

以上药。细剉,以水五升(斗)于釜内煮至一升(斗)滤去滓,澄清,再煎成膏。

防风五两去芦头,天麻五两,青蒿末五两。

右件药。捣罗为末,以煎成膏和圆,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荆芥汤下十圆。

观诸上方,没有查到包含杨皮、柳枝、地骨皮三味同时入药治疗疮病的药方。不过杨皮和柳枝都能与地骨皮配药治疗大风癞疾。所查汉文医方配伍的药味一般都较多,服用方法有外用和内服两类。而西夏文药方中仅有三味药入药,服用方法为内服。如果大风癞疾真如《诸病源候论》中所述是因恶风而致,那么白杨皮、柳枝祛风,地骨皮主风湿、补内伤正可治疗此症。

2 治大人小儿面生疳疮方

此方共3行,行7~9字不等,全方共23字。第1行为所治疾病,第2、3行组方药物、制作方法、使用方法(图2)。

图2 西夏文“治大人小儿面生疳疮方”图版

2.1 西夏文转录

2蜨失脜落/秢聬袭物

3莐斥碂属/闰窾炬

2.2 注 释

秢聬袭物:“秢”译为“狗”;“聬”意为“粪、屎”[2]404;“袭”译为“间、中”;“物”译为“米”[3]32。故“秢聬袭物”可译为“狗粪中米”。

狗粪中米,《本草经集注》卷六载有狗屎中骨[10],《唐·新修本草》卷一五载有牛屎中大豆[4]378、马屎中粟[4]379。《本草纲目》卷五〇载:“屎中粟(白狗者良。一名白龙沙),主治:噎膈风病,痘疮倒陷,能解毒也。”[5]1973可知粪中所出未消化之物亦能治病。

2.3 汉译

1治大人小儿面生疳疮,

2新生小狗之狗粪中米,

3烧为灰,涂则愈。

综上所述,良好的家庭环境、全面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为抑郁的大学生成长提供潜移默化的力量,而家庭的核心支持是抑郁的大学生个体社会功能完善的根本保障,父母有责任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成长,实现科学教养,实现教养与时俱进,创建和谐、有序、民主、团结的家庭氛围,使孩子远离抑郁,远离伤害。

2.4 讨论

该方为治疗大人小儿面生疳疮之方,关于面生疳疮的病因,《太平圣惠方》卷九〇载“夫小儿疳疮,生于面鼻上,不痒不痛,恒有汁出,汁所流处,随即成疮。亦生身上,小儿多患之,亦是风湿搏于血气。”[8]2907面生疳疮可能即是牙疳和鼻疳之类。牙疳指牙龈红肿,溃烂疼痛,流腐臭脓血等症。牙疳有三种即风热牙疳、清腿牙疳、走马牙疳。多以湿热蕴于脾胃,湿热循经上扰而致。鼻疳是指鼻前孔皮肤红肿、糜烂、刺痒痛、结痂等特征,又有疳鼻、疳虫蚀鼻、鼻疮之称,该病肺热,或湿热之邪熏蒸所致,如肺经蕴热,又受风热之邪侵袭,上灼鼻窍熏蒸而成;脾胃运化失调,郁而化热,湿热循经上犯或风热外袭,内杂湿热,熏蒸鼻窍而成;邪热内滞,耗损阴血,阴虚血燥使鼻窍失养,或血虚生风,虚热上攻,熏蒸鼻窍而成。

本西夏文方中所用药物为狗粪中米应为狗粪中未消化之物。关于动物粪便中未消化之物入药在汉文医籍中也多有记载。南北朝时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有“狗屎中骨”的记载;从唐《新修本草》开始有关粪中之物入药的记载开始增多,如“牛屎中大豆”“马屎中粟”等;宋代已有关于“狗粪中米”治疗小儿疳疮的记载。兹列举如下:

《太平圣惠方》卷九〇“治小儿疳疮诸方”之“治小儿身上及口面生疳疮方”[8]2908。

治小儿身上及口面生疳疮方。

右取狗粪中米。烧灰细研,傅之。

观诸上方,可知《太平圣惠方》中“治小儿身上及口面生疳疮方”与西夏文药方中的记载内容基本一致,都是用狗粪中米治疗疳疮。不过西夏文药方的治疗范围还包含大人,而且关于狗屎中米还特别指出是新生小狗。与汉文药方相比。此西夏文药方明显内容较详细,治病范围也较广。

3 治身上遽生硬红风疮

此方共3行,行8~9字不等,全方共26字。第1行为所治疾病,第2、3行组方药物、制作方法、使用方法(图3)。

图3 西夏文“治身上遽生硬红风疮”图版

3.1 西夏文转录如下

1禙竃毋糣蜨缸聸脜/

2迪緪竤碂毋藒緊扶碂

3督蔎丧/硂硂闰属/窾纙

3.2 注释

迪緪竤:“迪”常译为“山”[3]34;“緪”,可对音为“出”[3]31;“竤”,译为“白”。故“迪緪竤”可译为“白山醋”。可能是一个叫“白山”的地方出产的醋。

醋,出《名医别录》,又名苦酒、淳酢、酰、米醋。《神农本草经疏》卷二六载:“醋,味酸,温,无毒。主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醋惟米造者入药,得温热之气,故从木化,其味酸,气温,无毒。酸入肝,肝主血,血逆热壅则生痈肿。酸能敛壅热,温能行逆血,故主消痈肿……外科敷药中多资用。”[11]《本草衍义》卷二○载:“醋,酒糟为之……有米醋、麦醋、枣醋。米醋最酽,入药多用。谷气全也,故胜糟醋。”[12]《本草求真》卷七载:米醋“酸主敛,故书多载散瘀解毒,下气消食。……又云能散痈肿,以消则内散,溃则外散,收处即是散处故耳。”[13]醋有散瘀消积、止血、解毒之功效,主产后血晕、症瘕积聚、吐血、衄血、便血、虫积腹痛、鱼肉菜毒、痈肿疮毒等病。

藒緊:译为“食盐”。

督:译为“酥酪”。

3.3 汉译

1 治身上遽生硬红风疮,

2 白山醋及食盐末与

3 酥油混合,热涂,则愈。

3.4 讨论

此方为治疗身上生红风疮之方,该病似为风热疮,汉文文献中醋、食盐、酥油三味组方治疗风热疮较为少见,但单味如盐、醋和麻油可治疗牙疳③如《外科大成》卷三“牙齿部”之“洗牙疳方”。详见:[清]祁坤著.外科大成[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249.,醋和油可治疗疽疮④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之“治小儿疽极,月初即生,常有黄水出方”。详见:[唐]孙思邈撰,蒋士生等整理.备急千金要方,中华医书集成(第8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102.,醋和盐入药可治疗瘑疮⑤如《肘后备急方》卷五所载“疗瘑疮”和《外台秘要》卷三〇载“《集验》疗瘑疮方”。详见:[晋]葛洪撰,文体端等整理.肘后备急方,中华医书集成(第8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70;[唐]王焘撰.外台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5:827.、热毒疮⑥如《卫生易简方》卷九之“治一切热毒疮”载:“用蚯蚓粪和盐,醋调涂。”详见:[明]胡濙撰.卫生易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26.,盐、酪入药可治疗风搔隐疹⑦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二二之“治风搔隐疹方”载:“酪和盐熟煮摩之,手下即消,良妙。”详见:[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华医书集成(第8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440.,酥油也有治疮之功效。但汉文医籍中醋和盐入药者多,可能与汉族地区酥油较少有关。

4 治一切癞疥疮方

此方共3行,行9~10字不等,全方共27字。第1行为所治疾病,第2、3行组方药物、制作方法、使用方法(图4)。

图4 西夏文“治一切癞疥疮方”图版

4.1 西夏文转录

1禙螚寡蜨谍蘃丧槽落/蠎

2篛簱/巳蜏弛碂属/嫩袭翅

3埠祡/寸緉闰/窾炬

4.2 注释

蠎篛簱:“蠎”音“操”[14];“篛”可对音为“吾”[3]31;“簱”可对音为“头”[3]38。故“蠎篛簱”可对译为“草乌头”。

草乌头,出唐·侯宁极《药谱》。《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一〇载“乌头,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15]。《本草纲目》卷一七载:“治头风喉痹,痈肿疔毒”[16]。草乌头有搜风胜湿、散寒止痛、开痰、消肿之功效,主治风寒湿痹、中风瘫痪、破伤风、头风、脘腹冷痛、痰癖、气块、冷痢、喉痹、痈疽、疔疮、瘰疬等病。

巳蜏:“巳”可对音为“瑠”[3]27;“蜏”可对音为“黄”[3]34。《天盛律令》卷一七“物离库门”所载药物亦有“巳蜏”,史金波、聂鸿音均译为“硫磺”[17]。故“巳蜏”可对译为“硫磺”。

《唐·新修本草》卷四载:“石硫黄,味酸,温、大热,有毒。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秃。疗心腹积聚,邪气冷癖在胁,咳逆上气,脚冷疼弱无力,及鼻衄,恶疮,下部疮,止血,杀疥虫。”[4]112硫磺有补火壮阳、温脾通便、杀虫止痒之功能,主治阳痿、遗精、尿频、带下、寒喘、心腹冷痛、久泻久痢、便秘、疥疮、顽癣、秃疮、天疱疮、湿毒疮、阴蚀、阴疽、恶疮等。

4.3 汉译

1治一切癞疥疮方,

2草乌头、硫磺等为粉,油调少许,

3沸热时涂,则愈。

4.4 讨论

此方为治疗癞疥疮之总方。癞疥疮即是疥疮的俗称,是因疥虫引起的一种接触性皮肤病。方中有草乌头和硫磺两味药。草乌头和硫磺都有治疗疮病的功效,在中医文献中有关乌头和硫磺入药可治疗白驳风⑧如《太平圣惠方》卷二四“治白驳风诸方”之“治白驳方”:“治白驳方。又方。川乌头一两去皮脐,硫黄一两研入,右件药。捣罗为细散,以醋调涂之。”详见:[宋]王怀隐编.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687.、白秃疮⑨如《太平圣惠方》卷四一“治头疮白秃诸方”之“治白秃疮”方。详见:[宋]王怀隐编.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1252.,所查药方《太平圣惠方》之“治白驳方”虽药与西夏文药方相同,但是两方主治病症不同。《圣济总录》中的“乌头散方”⑩如《圣济总录》卷一三六之“乌头散方”:“治诸疥。乌头散方。乌头,吴茱萸,石硫黄,莨菪子各一两,右四味。捣罗为散,用生油调如糊,涂患处,日三五度即差。”详见:[宋]赵佶编.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275-2276.和“皂荚膏方”⑪如《圣济总录》卷一三六载“治皮肤风热生疥干痒,宜涂皂荚膏方。”详见:[宋]赵佶编.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276.虽都是治疗疥病之方,但在治疗中都是用油调药的外敷法,只是组方已不止两味。

猜你喜欢

西夏文医方乌头
含乌头碱中成药理论中毒风险的数学分析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德钦乌头块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西夏文《乌鸣占》考释
《西夏文史荟存》第三辑弁言
良医拒传方
高乌头的研究进展
从几组医方谈西夏文医药文献的来源
西夏文“五部经”考略
良医拒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