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是《诗经》
2019-03-11罗雨涵
罗雨涵
有人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从原始社会起,勤劳的人民就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诗歌的雏形。可以说,自从人类有了语言,就有了诗歌;有了文字,就记录下了诗歌。而中国诗歌最早集中记录下来的,就是《诗经》。
这本相传为孔子编成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時间跨度超过500年的诗歌,共311篇(现存305篇),因此又称《诗三百》。在人类文明历史中,只有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可与之媲美。这两部瑰宝,开启了东西方文明之光,点燃了东西方文化的火焰,奠定了东西方文学的基础,直到今天,还闪烁着无与伦比的光芒。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分《大雅》、《小雅》,一般是贵族祭祀时所作,也有部分民间的诗歌;《颂》是王公贵族宗庙祭祀用的诗歌。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开端。正是有了《诗经》,才有了延绵数千年的诗歌文化。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屈原开始,到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代表中国诗歌最高水平的唐诗,到明清诗歌、新诗、现代诗,莫不受到《诗经》的极大影响。乃至我们经常提及的宋词、元曲,都可以从其中找到《诗经》的影子,有的甚至是直接借用里面现成的句子。
《诗经》是如此优美。2000多年以来,《诗经》中那些光彩夺目的诗句,像一颗颗熠熠生辉的珍珠,照耀着中华民族的诗心;像一朵朵姹紫嫣红的鲜花,绽放着中华文化的神采。徜徉在诗经之中,我是如此陶醉,如此自豪。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采撷最令人心动的句子,点缀我们的生活之美。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以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孔子会把这首作为《诗经》的开篇。多读几遍之后,我终于懂了。“关关”的鸟鸣,是多么动听的声音,连孔子自己都忍不住说:“洋洋乎盈耳哉”,满耳朵都是音乐流淌的感觉,真是好听。雎鸠(水鸟)来回嬉戏,沾水即飞,那一圈圈荡漾开去的水纹,是多么灵动的画面。那水边的姑娘,她有着美丽的容颜,有着文静的姿态,有着善良的心灵,有着美好的品行,正是所有男子心仪的对象。16个字,有场景,有声音,有动物,有人物,有遐想,有渴求,从音韵到意象,从节奏到意境,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而且,诗歌是要读出来,甚至唱出来的,这16个字,读起来真的是朗朗上口,唇齿留香,真正体现了孔老夫子眼光之“毒”。
其后若干年中,不少大学者、大文豪、大诗人都对这首《关雎》作了细致入微的解读。直到现在,“窈窕淑女”仍是我们夸赞女子的最高用语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成语之一,就连一些国内外的电影、电视剧都以此为片名,可见其传扬之广,真不愧《诗经》开篇之作的美名了。
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前段时间,一部名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电视连续剧风靡全国,其中的主题歌《凉凉》一响起,我就想到《诗经》里面的这一首了。
其实这是一首祝贺新婚的诗。送亲的队伍一路唱着歌,住院新娘子到了夫家,一定可以带去和谐、美满、幸福的生活,本来是很朴实的歌谣。关键在于前面“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太耀眼了。“夭夭”是形容桃花开得很繁盛,如杜甫写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就是层层叠叠、绵绵密密,恍如一个桃花的世界。但数量多只是一个方面,“灼灼”就是指桃花开得鲜艳夺目,绚丽多姿,那强烈的冲击感一下就出来了。这么众多的、这么艳丽的桃花,不正预示着红红火火的日子吗?不正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吗?
我猜想,新娘子也是艳若桃花的。她一定是穿着桃花一样的衣服,有着桃花一样的容颜,还有着桃花一样的心情。
所以后来,不少文人墨客都以桃花来形容或者借指美人。如“才高八斗”的曹植,就写了“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当然最著名的关于桃花的诗,就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了。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这一首应该是传唱度最高的《诗经》作品了,其原因就在于歌曲《在水一方》。早在上世纪70年代,这首歌就问世了。1980年,邓丽君翻唱之后迅速火遍大江南北,比之现在的流行歌曲流传时间之长、地域之广、影响之深、反响之大,完全是两个概念。其实,琼瑶奶奶只是把原文改为歌词而已: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几乎不用动脑子,因为原文已经太美了,美得足以让人忘情、忘怀、忘乎所以。
大片大片的芦苇,营造出一种清幽、略带凉意的景象。清晨的露水,渐渐凝结成了淡淡的霜,如此空濛,宛若仙境。那个我等待的人儿啊,就站在河的对岸。
所谓距离产生美,这首诗最高明的地方,也许就是营造了这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梦幻般的美。这个距离似乎远在天边,又似乎近在眼前,似乎触手可及,又似乎遥不可及。所以才有了后面的“溯游从之”、“溯洄从之”。
其实,如果我们不把“伊人”看成“人”,而是自己的一个理想、一个希望、一个目标,是不是也一样成立?我们只要努力的去追寻,总会有实现的一天。至少,我们尽力而为了,也是不留遗憾的人生。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投桃报李”这个词已经用得非常多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是出自《诗经》。无独有偶,《诗经·国风·卫风·木瓜》里还有一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个程度更甚,你送我木瓜,我送你佩玉。佩玉是古人最看重的饰品,比我们现在的“低头族”的手机可能更珍贵一些。连佩玉都可以送出去,可见其感情之真、之深。
这两句其实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人要懂得感恩,要懂得知恩图报。
中华民族历来是礼仪之邦,特别讲究礼尚往来,这种风气长期以来,形成了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民族性格。“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我们民族性格的很好证明。
最让我感动的是:“羊有跪乳之恩”、“鸦有返哺之恩”,父母给予我们的岂止是桃李、木瓜、琼琚,是他们所有的心血和爱。我们能做的,就是全身心的报答他们。唯有心存感恩,才能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能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生活中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去感恩。只要你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理解,去对待。
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这句也是非常经典的了。青青的是你的衣襟,悠悠的是我的心境。写对恋人的思念和等待,很优美,又很有意味的诗。
“青青子衿”是记得你的衣襟,是非常含蓄、委婉的表达。现代人则非常直白,如辛晓琪《味道》的歌词:“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想念你白色袜子,和你身上的味道”,如此一来,就少了许多美感了。
“悠悠我心”到底是怎样的心境呢?我想应该是说不清、道不明,欲说还休,欲罢不能,所以只能用“悠悠”二字,似是而非的带过了。
有意思的是,以曹操之高才,在写《短歌行》的时候直接就把这句“拿来主义”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已经不是巧取,完全是豪夺了。当然,曹操在这里思念和等待的人可不是恋人,是他渴求的人才。
对了,曹操引以为傲的这首《短歌行》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也完全是照搬原文。如果放在现在,肯定是抄袭了。只是那时候没有保护知识产权一说,便宜曹孟德了。
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我偶尔会听到有人叹息着说出这句话,不由得好笑。说者的意思,大概是说你们都不懂、不明白我、不理解我,颇有曲高和寡,或者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感慨。
其实这首诗是家国破败后的悲伤之作,如同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或者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那種悲凉、怅惘、痛惜,是无人可说,无人能说,“知我者”、“不知我者”,都无法明白我的感受。所以最后只能“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问天天不语。
由于王朝更迭,江山易改,之后2000多年中,涌现了大量这类情结的优秀诗篇。其中我最喜欢陈子昂的那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当然,《诗经》中的这首《黍离》,几乎可以算是这类诗歌的鼻祖了。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是《诗经》中最长的诗篇之一,而这句被称为《诗经》最佳诗句之一,历来为各大名家偏爱。对这句诗的解读、阐释、评析,可能是整个《诗经》中最多的了。
其实这是完全的白描手法:当年我离开的时候,杨柳依依。而今我回来了,雨雪霏霏。把那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觉,通过简单的两个意象:杨柳、雨雪,就表达得凄婉、凄怆。杨柳依依是春天,是生命萌动的季节,是阳光明媚的日子,是充满希望和幻想的时节。可是,都一去不复返了。雨雪霏霏是冬天,是生命凋零的季节,是寒风呼啸的日子,是满目萧索和苍凉的时节。就像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电影蒙太奇一样,把战后归来者的无助、悲伤、仓惶,刻画的入木三分。
从深层次看,这是对战乱的厌恶,对穷兵黩武者的控诉,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对家园的憧憬。
俄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中,将“战争”与“和平”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而《采薇》中短短16字,就足以把读者的情绪完全代入。
8.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其实从全诗来讲,这是一首反战的诗。如果单独把这句拈出来,也可以作情诗来读,而且是最坚决、最掷地有声的誓言。
其大意是:生死都与你在一起,和你一起立下誓言。牵着你的手,和你白头偕老。现在,很多人在结婚的时候,都会把最后一句拿来讲。好吧,我也随波逐流一回。
当然,从程度上来讲,还有更狠的,比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我觉得这个有点浮夸,更像是来搞笑的。
倒是白居易《长恨歌》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虽然也是梦一场,好歹人家也知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其实从表达上讲,汉乐府的方式更直接、也更狠一些,比如《孔雀东南飞》里的“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读来都觉得毛骨悚然。
孔子说《诗经》一言以蔽之:无邪。他把对《诗经》的学习作为学生的基础,以之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今天的我们来读《诗经》,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的美,并以这种美为美的标准。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八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