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分析及信息化教学设计
2019-03-11王颖
摘 要:信息化实训教学设计是基于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创新和构建新型模式,更适合学生学习特点和需要。本文则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压力与压力管理,从教学现状、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了信息化实训教学设计。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压力与压力管理 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模式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普遍采用两种模式,一是将其作为心理学学科进行讲授,以心理学理论知识为主线,纳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必备心理素质或心理品质;二是将其作为心理训练课进行讲授,突出强调学生的兴趣、需要,结合团体辅导、拓展训练、社会实践等形式。就当前高职院校开设心理课程的状况看来,如采取第一种模式,许多学院简单将其作为学科知识讲解,以理论知识考试进行考评,忽视了课程中的学生体验、成长性和综合性考评,同时忽视了实际问题的解决;而部分采用第二种模式,课程中往往缺乏心理学学科体系支撑,难以保证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二)心理健康課程设置
根据2015年针对全国37所高职院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研发现,虽然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但总体只有70%的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廖克玲对广东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结果发现:73%的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课程被认定为选修课程,12%认定为必修课程,但实际开课率也只有13.11%和10.13%。虽然近些年来,心理健康课程的宣传力度逐年增加,但实际覆盖率仍较低。
(三)心理健康课程的师资力量
董英辉调查发现,在河北省高职院校中,许多不具备心理学系统知识的思想政治教师担任学院心理教师,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专业性不强,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不清晰,从而处理也往往不得当。邱开金,周晓玲对六省42所高职院校的心理教师进行调研时发现,只有44.1%的教师具备心理学背景。
(四)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
就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存在三点问题:其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性强,远离学生实际;其二,心理健康课程中学生参与性较少,大多以说教为主;其三,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关注心理问题解决技能的传授,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教育少。
综上而言,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信息化改革的方向
(一)通过信息化方式增强学生的内在体验
以信息化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外界环境和社会公众的沟通交流机会,在此过程中,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在课堂之中也能获得具体经验,并促使他们对自身进行合理的认识,发展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同时信息化的手段可以运用于情景设置之中,营造更加接近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积极性,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信息化的方式确定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当前学生使用较多信息化手段,利用信息化的方式才能找到他们所关心的热点内容,了解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而从满足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当中展现较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借助信息化的一些途径,从全过程、全方位为学生提供从“生理人”到“社会人”的帮助,引导和激发学生了解和接纳自我,建设自我,并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三)通过信息化的方法加强课程现实性与虚拟性的结合
以往的心理健康课程普遍远离现实社会,过分推崇心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忽视对于现实生活的,使得课程内容单调枯燥,难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应当从现实生活和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选择符合学生心理阶段的典型事例和材料,使得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通过自我认知、体验反省等方式来提升心理品质。
三、《我的压力我做主》具体方案
(一)教学分析
1.教学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充分体现融合性、互动性、体验性、实践性和自助性的公共课程。其中既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心理学知识,同时在课程中加入心理训练,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并通过活动的形式,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
2.教学内容
课程共分为三个部分,包含十四个子项目,其中第一部分关于“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导论和心理健康与日常保健;第二部分关于“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包括自我形象与自我觉察,生活生涯与职业生涯;第三部分关于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包括人际关系与交往沟通,积极心态与消极心态,压力调试与情绪管理,时间管理与网络管理等。
3.教学条件
学院配备有专业硬件设备:心理沙盘、音乐放松椅、情绪宣泄设备、团体辅导设备、身心反馈仪;学院配备专业、实用的心理应用软件:心理测评档案管理系统、心理沙盘分析管理系统、团体辅导管理软件等;学院建立了专业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评室、情绪宣泄室及团体活动室,辅助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学。
4.本章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压力的概念、主要来源和分类;了解压力管理的常见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感知压力状态并进行测评;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压力管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保持健康、积极向上心态。
(二)教学过程
1.课前任务书
课前作业:“画说压力”
要求:内容:每人完成一篇关于你对压力认识的四格漫画;形式:上传平台,相互点赞评论;格式:纸质图片或者电子图片。
参与性活动:“我的烦心事”;
要求:内容:以“街头采访”或者其他的形式了解同学们生活和学习中的可能引发压力的情境;形式:分组进行拍摄,统一上传课程平台,进行互评;格式:时间不超过3分钟,可进行后期制作。
2.导入:有“压”千里来相会
活动步骤:伸出右手,手掌心朝下,伸出左手手指,和左右的同学围成一个圆圈;根据指导语中的提醒词汇(你、我、TA)时,就用右手抓住右边同伴的左手手指,而自己左手的手指争取快速逃脱;每次淘汰被抓住的同学,直至剩余最后几人成为活动赢家;邀请几位同学在活动后分享游戏感悟。
3.感知壓力:压力初体验
咨询音频导入:播放咨询音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压力是什么?怎么认识压力?如何应对压力?登录学生心理档案平台,进行在线心理测量。
4.理解压力:压力大搜查
压力的概念:
在线情境分析。根据课前参与性活动“我的烦心事”,学生录制的街头采访,学生互相点评;总结:压力的含义。
压力来源的分析:完成压力闯关游戏(抖一抖,扭一扭,跳一跳):打开教学平台根据视频获知游戏闯关任务;在便利贴上简单写下自己的最近面临的压力;两组学生把写满自己压力的便利贴贴到对方身上;贴好后,音乐响起,学生跟随音乐跳舞,通过身体的“狂抖”和“乱扭”甩掉象征着压力的便利贴;音乐结束后,身上还有便利贴的学生可将这“甩不掉的压力”与大家分享,大家可就便利贴上的压力为对方提出建议;讲授高职院校学生常见的压力来源分类(生活/学习/恋爱)。
正确认识压力:压力的正面和负面作用:原理分析(琴弦)举例分析(),引发学生思考,其实压力也有正面作用。撞板游戏:头脑风暴,压力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学生心理档案平台,进行在线心理测量。
5.处理压力:与压力共舞
常用的解压方法:
内容:学生常用的解压方法,如唱歌、游戏、看书、听歌、运动等;形式:以分组头脑风暴的形式,在课程平台中提交;即时统计,反馈结果(投屏)总结:常见的解压方式的分类(一动一静)。
翻滚吧,压力:合理宣泄法:
呼吸冥想法:在教学平台上观看视频,学习如何使用智能反馈训练系统,练习呼吸冥想;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根据屏幕反馈,评估放松效果,获得电子证书;教师指导、调整。
(三)教学评价和反思
本课程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题需要,强调学生的发展,了解压力的概念、主要来源和分类;了解压力管理的常见方法。通过活动展现过去和未来的生活情境,学生体验在特定环境下的压力状况,并且通过活动和训练,学生学习到应对压力的方法,纠正了不良心理和压力管理行为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浩,俞国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0-14.
[2]张紫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19):56-58.
作者简介
王颖(1992.2—),女,汉族,籍贯:江苏扬州,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应用心理学硕士,助理讲师,从事青少年社会性发展(情绪调节、友谊质量、家庭家养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