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提:教材里隐蔽的修辞
2019-03-11何伟
何伟
文言翻译,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题型。对于文言翻译,通常讲究的原则是:“字字落实,一一对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对于“直译”“意译”的问题,朱光潜《谈翻译》认为:“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直译偏重对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译文语气的顺畅。哪一种是最妥当的译法,人们争执得很厉害。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而王佐良《词义·文体·翻译》也认为:“要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況,来决定其中该直译的就直译,该意译的就意译。一个出色的译者总是能全局在胸而又紧扣局部,既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便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的。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的: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
但在一些情况下,我们不仅要注意“直译”“意译”的问题,还要注意文言的句式及修辞,尤其是并提修辞,在古文中比较隐蔽,如果我们对并提修辞模糊,就会影响对古文的理解。兹举出四则并提修辞,而我们平时的翻译参考用书(包括教参),都未加注意,导致翻译出现了偏差。
1.“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此句很多学生不明所以,有的学生看似明白,实则糊里糊涂,死记硬背。苏教版2006年版教材译为:“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夫,句首语气助词。庸,岂,难道。年,这里指生年。苏教版配套的教参也翻译为:“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苏教版2016版译为:“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夫,句首语气助词。庸,岂,难道。年,这里指生年。
几个版本译法看似不同,其实意思并未改变,完全相同。根据直译一一对应原则:夫,发语词,不翻译;庸,哪里;知,知道、了解;其年,他的生年、他的年龄;剩下的“之先后生于吾乎”,译为“比我大还是小呢”。由此看出,这不可能是直译,只能看作意译。那么,为什么可以这样翻译呢?很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其实,韩愈此处运用修辞,除了一般人认为的反问修辞外,还运用并提修辞,不过此处修辞比较隐蔽。“并提”也叫合叙、并提分承等,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本应分开说的话合并在一起说,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如“风霜高洁”是“风高霜洁”(《醉翁亭记》);“耳目聪明”为“耳聪目明”(《后汉书·华佗传》)。其他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远《三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韩愈《师说》)“表里山河。”(《左传》)“智力孤危。”(《六国论》)等。
因此,对“之先后生于吾乎”句,倘若我们细加分析,可拆分为“之先生于吾乎”、“之后生于吾乎”两句,整合在一起,其言外之意,即为“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综上所述,“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属并提,即“夫庸之其年之先生于吾乎”“夫庸之其年之后生于吾乎”两句的整合,而这两个句子,正好照应前文:“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前面属于分层叙述,而其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属总结性的句子,由此,韩愈最终得出结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赋》)
关于此句,配套的苏教版教参翻译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回廊像腰带曲折,屋檐像鸟嘴高啄;依随着地势环抱呼应,围绕着中心向外开拓。”坊间盛行的各版本译书,大抵译为:“五步有一座楼,十步有一个阁楼。走廊回环曲折,突起的檐角尖耸,犹如禽鸟仰首啄物;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这些翻译虽然字字落实,其实颇有问题,它割裂了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犯了不明并提修辞的错误。
首先,从逻辑上看。教材及成语词典中明确注解,【钩心斗角】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心:宫室的中心;角:檐角;诸角向心,叫“钩心”;诸角彼此相向,像戈相斗,叫“斗角”。根据“钩心斗角”的释义,“钩心斗角”前面的主语如果认为是“各抱地势”,显然不合逻辑;如果看做是“檐牙高啄”,则通畅明了。
其次,从视角转换的关系上看。文句中,“廊腰缦回”,属于由近及远的远近关系,照应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檐牙高啄”,属于俯仰(高低、上下)关系;而后句“各抱地势”也属远近关系,照应前文“覆压三百余里”;“钩心斗角”也属俯仰关系,照应前句“檐牙高啄”;因此,只有前后联系,相互勾连,才能准确理解此句。
因此,“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属并提修辞,应理解为“五步一楼,廊腰缦回,各抱地势;十步一阁,檐牙高啄,钩心斗角”为宜。正确译法应是:“(骊山上)走五步建一座楼,走廊回环曲折,宫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走十步建一个阁子,阁楼突起的檐角尖耸,犹如禽鸟仰首啄物,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3.“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始得西山宴游记》
苏教版配套的教参翻译为:“那些高高低低的地形,高的隆起,低的凹陷,有的像小土堆,有的像洞穴。”百度译为:“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
其实,这句也应看做并提修辞,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其高之势,岈然若垤;其下之势,洼然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翻译为:“那些高高的地形,隆起像小土堆,那些低低的地形,凹陷的像洞穴。”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苏教版配套的教参翻译为:“何况我和您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打柴,和鱼虾做伴,与麋鹿交友。”百度翻译为:“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齐鲁书社版《古文观止》翻译为:“何况我和您不过是捕鱼打柴,活动在江岸沙洲。和渔虾做伴侣,同麋鹿交朋友。”
其实,这句也应看做并提修辞,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况吾与子渔于江之上,侣鱼虾;况吾与子樵于渚之上,友麋鹿。”应该翻译为:“何况我和您在江中捕鱼,和鱼虾做伴侣;何况我和您在沙洲上打柴,与麋鹿交朋友。”
为了使行文紧凑,文辞简练,形成对称,将句子合并一起的并提修辞,通常比较隐蔽。如果我们对并提修辞迷惑不解,就会造成理解困难,甚至曲解文意。因此,我们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去学会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