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唐诗》中的“九嶷”意象
2019-03-11邓丽君
内容摘要:众多诗人在《全唐诗》中用不同意象来演绎虞舜与二妃的旷古之恋,寄寓哀怨情致,颂赞舜之德政嘉声。既丰赡文学主题和内涵,又关注湖湘文化之舜德,打造斑竹文化品牌促旅游开发,共扬九嶷文化。从掘帝妃忠贞爱情之价值、兴德孝与湖湘之文化与塑斑竹文化旅游之品牌三个方面,浅析《全唐诗》中的“九嶷”意象。
关键词:《全唐诗》 九嶷意象 湖湘文化 旅游开发
据《史记·五帝本记》载:“舜南巡狩,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之九嶷,是为零陵”。故历代帝王来此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各时代的文人墨客也来此寻根祭祖,不仅使九嶷祭祀文化源远流长,更让象征着帝妃的千古绝恋及德孝文化的“九嶷”成为文人墨客的创作源泉,借此写下不少意蕴丰富的诗词歌赋。此外,麻泪、罗泪、白泪和血泪四类斑竹承载着帝妃的爱情文化和“万山朝九嶷”的秀丽风光及德顺伦理等九嶷文化在《全唐诗》的意象群中均有所展示,且与湖湘文化建构关联紧密。至此,九嶷地区文化旅游兴起,其影响和价值日益引起人们重视。
一.掘帝妃忠贞爱情之价值
“意象的选择是诗的基础,由意象而构建出‘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才是诗之重要目的。”《全唐诗》借九嶷意象群,构筑异样诗境,表现舜帝与娥皇、女英二妃的亘古情事。据统计《全唐诗》的九百卷中带有“九嶷”或“九疑”意象的诗歌共计五十六首,绝大部分诗词是通过构造迷离幽远、忧郁哀怨的意境来演绎舜帝与二妃的凄美爱情,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主题。如:卷九中蜀太后徐氏的《游丈人观谒先帝御容》道:“九疑山水远,无路继湘妃”;卷七百四十二中张泌的《晚次(一作歇)湘源县》有:“二女庙荒汀一作宫树老,九疑山碧楚天低”;卷五百六十九李群玉的《黄陵庙》又有:“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愁断一作如黛”等等。
最早记载虞舜与娥皇女英姻缘的是《尚书·尧典》,“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据《史记·五帝本纪》云:“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尧将二女嫁于重华,其政治目的十分明显,然而两位公主被舜的品行所吸引,对虞舜的情感早已超越了政治伦理的桎梏,反而用最诚挚无私的爱情守护着丈夫,并竭力做好妻子的角色。据《列女传》载:“二女承事舜于畎亩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骄盈怠慢,犹谦谦恭俭,思尽妇道。”至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二女万里寻夫,血泪撒荆竹,跳于湘江,以示爱情忠贞不渝。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两位公主的权力很大,“掌握内事,包括宗教论述权、神性交通权、部落大事的处分权她們主要靠性、巫术与天帝神灵的神性交通,传达天神意志来统治万民。”在舜死后,二位公主仍可以服侍新君,共享大权,然而二妃拒绝“苟活”,以最决绝的姿态跳进湘江,表达对丈夫的忠贞之心。自屈子《湘君》、《湘夫人》以帝妃爱情为题材,抒发内在人性、充满情感魅力的爱情体验后,历史上还有如《全唐诗》等数不胜数的名篇佳作演绎帝妃爱恋,挖掘这亘古情事的文学价值,如此贞烈凄美的爱情怎能叫文人墨客不为之动容?
二.兴德孝与湖湘之文化
《史记·五帝本纪》云:“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尚书》中有“德自舜明”的记载,说明虞舜极可能是中国道德文明的始祖,《全唐诗》中也有写舜帝南巡及“德”、“仁”之质的诗篇如:王贞白在《湘妃怨》中有:“舜欲省蛮陬,南巡非逸游”;徐夤在《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有“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孟郊在其《湘妃怨》中载:“南巡竟不返,帝子怨逾积”等,这些均赞颂了舜帝的高尚道德情操,《全唐诗》以其特有的文学方式丰赡了舜帝的德孝文化,且《全唐诗》中存在“九嶷”意象的诗歌与九嶷文化在某一程度而言是二而一的关系状态,舜文化以诗词歌赋为载体,诗词文学又因九嶷文化的点缀更加璀璨夺目,两者相互依存并能流传千古为人所知,这表明《全唐诗》在促进了舜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是功不可没的。
虞舜德孝文化精神的核心是“德为先,重教化”,虽“顽父”、“嚚母”、“傲弟”皆欲置舜于死地,然舜始终尊敬孝顺继母和父亲,坚持对迫害他的兄弟象行悌爱之义进行感化。舜“敬五教”,成了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典范,史称“仁圣盛名者曰舜,在正不在私者为帝”。舜帝晚年南巡至苍梧山为民做主,除恶政霸权,保居民温饱助山民耕种,思百姓安危铲毒蛇猛兽,造福百姓,为九嶷山地区献上了最后的生命之力,留下了“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的千古绝唱。
以德孝的为核心的虞舜文化对九嶷山地区的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舜帝故事的神秘色彩也愈加浓重,其德行流芳百世经久不衰,愈加为后人称赞和传承。几千年过去了,现在的九嶷山地区仍秉承着民族团结、家庭和睦、孝敬长辈、悌爱兄弟姊妹的道德文化宗旨并将德孝文化发扬光大,地区政府也在进一步做大做强舜德的文化品牌,促使九嶷山地区成为湖湘地区乃至全国的道德文化基地。湖湘文化也应重视舜文化,从祭祀活动、文学艺术、道统意义、旅游开发层面与九嶷文化进行建构,完善湖湘文化扩大湖湘文化的影响力。
三.塑斑竹文化旅游之品牌
九嶷山地区长期流传着舜帝与二妃旷古绝恋的神话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山三生石下,娥皇、女英二妃得知丈夫死在三生石下后悲恸不已,血泪流尽,投湘水而亡,变为湘水女神,其魂魄依附在舜源峰对面,守护舜帝陵。二妃死后是否化成湘水女神,魂魄是否化成娥皇、女英山,我们不得而知,然而作为承载帝妃爱情神话物质载体的斑竹确实存在。传说二妃闻舜帝已死,抱着荆竹悲恸大哭,七天七夜后,泪尽成血,斑斑点点落在荆竹上,二妃又以手拭泪抹竹,将带血的手指罗纹印在竹枝,斑竹由此得名。“斑竹”有麻泪竹、罗泪竹、白泪竹和血泪竹四类,麻泪为苍褐色,斑痕点点如滴落的眼泪;罗泪则斑痕圈圈似手指罗纹,明晰透亮,罗纹呈乳白色者为白泪;罗纹呈红色者为血泪。今日还能目睹和考察的斑竹,冥冥中为帝妃爱情传说增添了真实性和说服性。
《全唐诗》中不乏以“斑竹”来抒写帝妃之恋的诗作,或痛心哀伤,或凄美传颂。如杜牧《斑竹筒簟》:“血染斑斑成锦纹,昔年遗恨至今存。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刘禹锡在《潇湘神》中写道:“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李嘉祐在《江上曲》中写道:“苍梧秋色不堪论,千载依依帝子魂。君看峰上斑斑竹,尽是湘妃泣泪痕。”等等。久而久之,形成“斑竹文化”。其特质是以帝妃爱恋为线索,弘扬舜帝所创造的道德文化,既可内化为夫妻情深、家庭和睦、忠贞不渝的家庭伦理道德,又能外化为九嶷山所特有的斑竹风光。
经过《全唐诗》的大量历史文作及伟大领袖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白重衣”等文学作品的影响,“斑竹文化”之魅力日益彰显。因此,扩大九嶷文化的影响力和完善湖湘文化,应以“斑竹”为发力点,联合九嶷独有的远古舜帝陵、大规模的寻根祭祀活动、秀丽风景,来深入挖掘九嶷山地区的旅游价值。同时,要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着眼整个九嶷山地区的发展,外塑“形象”,内练“内功”,积极打造包括“斑竹文化”在内的九嶷山舜文化旅游精品。
总之,《全唐诗》中丰富的九嶷意象群,内涵丰富,演绎着亘古不渝的爱恋,承载着厚重的伦理道德,也给今人以启发。充分挖掘九嶷文化各个层面的价值,借九嶷灯烛,明发展路途。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万里,刘范弟点校.舜帝历史文献选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3][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王湘华.《全唐诗》中的九嶷意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11).
[5]朱汉民.舜文化与湖湘文化建构[J].湖南社会科学,2012(5).
[6]杨载田.刘天曌.九嶷山舜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初探[J].嘉应学院学报,2011(04).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编号:18SKX009)
(作者介绍:邓丽君,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