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码新时代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真”“善”“美”

2019-03-11陈晓琼

广东教育·综合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学风格跨文化素养

陈晓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教育要求。如何在英语课堂上全面贯彻新时代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人文素养、思维品质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是新时代给予一线英语教师的新命题。依据对广州市第二批百千万名师英语四组的七位小学英语教师的粤派教学风格分析以及十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破口在于加强英语学科的育人功能,追求“真”“善”“美”的英语课堂,以生为本,感悟美好,体验生活。

英语课堂教学的“真”

广州市第二批百千万名师英语四组的教师分别对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了提炼。天河区教师进修学校张瑞培提炼的教学风格是“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英语是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国际语言,英语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的丰富性、情感性以及跨文化性。张老师一直致力于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英语,主动阅读、主动交流。让学生听得懂国际的语言,也让国际听得懂我们的话,传扬中国文化。

广州市天河区棠下小学杨丽丽的教学风格是“真课堂、真语言、真实效”。课堂即生活,课堂既是师生的现实生活,也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真实的课堂追求一种自然,在教师创设的较真实的情境下,教师与学生整堂课的对话是真实的、有意义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生成的也是“真”语言。

广州市体育西路小学王俊的教学风格是求真务思。她一直追求创设自然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让学习真的有意义,并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以快乐激发兴趣,以兴趣培养习惯,以习惯推动思维,以思维促进成长。

天河区华阳小学罗艳文的教学风格是以思促活,以思促成,以思促趣。她主张让思维的火花在每一节课堂上跳动,在每一个学生的脑海里闪烁。以思促活,让学生在思考中使自己的大脑和身心都处于激活状态;以思促成,让学生在思考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以思促趣,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老师们关于教学风格陈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了课堂教学中的真实语言,重视语言的交际性,认同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英语教学从以五维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到现阶段以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真实任务,真实语言,从关注语言的知识和技能的操练,走向语言素养、人文素养和思维素养的融合发展。

英语课堂教学的“美”

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匡昱提出“唯美说英语”。“唯美说英语”,美在它的交际性,美在它的语音语调,美在它的文化内涵和情景性。虽然我们对美的定义都不同,但美一定是打动人心的。教师要赋予英语课堂教学的更多维度的“美”:美在世界公民素养培养,美在跨文化体验,美在拥有国际话语权。

英语课堂教学美在世界公民素养培养。随着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学生应该有成为世界公民的意识和具备世界公民的素养,成为不只关心自己的社区和国家,也关心世界上其它地方、事情的人。他们关注世界上不平等的情况,了解不公义和贫穷的原因,亦愿意承担责任。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懂得文明,得体,能在世界的舞台上学会与不同人相处。

英语课堂教学美在跨文化体验。全世界(地球)的地理区域划分为七大洲、五大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世界非常大,国家非常多,因为不同而特别,因为多元而迷人。英语教学美在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开阔视野并学会尊重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美在让学生学会倾听不同声音,但也保留自己的意见,学会求同存异,追求世界和平,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英语课堂教学美在让中国人拥有国际话语权。随着地球村日益高度的融合,世界的舞台上中国身影不可或缺。国际共通的语言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载体。学生掌握好英语,才能更好地与国际交流与沟通,才能更容易地分辨其它文化的精华与糟蹋,才能取其善去其恶。我们的学生应该是有中国情怀 、国际视野并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新一代。在世界的舞台上他们能熟练使用国际语言,把能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学生就更有学习的动力与价值感。我们作为中国人学习外语,就是要用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来讲出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表达中国人民想表达的东西,最终让我们有国际话语权。

英语课堂教学的“善”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提到,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撼动另一个灵魂。教师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每一个都是重要的,都是每个家庭甚至是家族的希望。教师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这就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善”。正如广州市华阳小学的张柳妍所说:“教学设计是可以提前撰写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可以提前预测的,教学经验是可以总结归纳的,但是最‘以生为本的课堂是充满未知又该如此灵动与鲜活,自然流露,充满未知数。”

作为教师,我们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给他们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和融通的文化意识,就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具備思维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是,我们想给的就是学生想要的吗?我们教师给的方式学生愿意接受吗?有人说,未来是属于有特质的孩子,个性洋溢、独特张扬。他们不喜欢被动接受,他们喜欢体验、探索、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方式。这是要求教师慢下来的节奏,从心出发,倾听学生的需求,欣赏学生的独特和唯一,享受课堂的灵动、鲜活、未知与惊喜。给学生足够空间和时间,让他们体验、回味、内化再生成。正如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校长李振村所描述的:“教育就是埋下体验的种子,孩童时的体验犹如种子深埋在生命里总有一天会萌芽、会开花、会结果。”

猜你喜欢

教学风格跨文化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中小学教师教学风格现状的调查研究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常州市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调查与分析
名师的教学风格与课堂文化
高校数学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