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位师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2019-03-11寇延臣
寇延臣,济南市历城区初级实验中学校长。曾任历城区教研室主任,系全国优秀教研员、山东省优秀物理教师,其间主持的“区域初中教学过程改造项目”获得教育部2016年课程改革优秀典型案例;指导教师获得过全国物理名师教学大赛一等奖、省优质课一等奖等荣誉;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并顺利结题;发表多篇论文,其中两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获得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加缪有言,“一滴清澈的露珠落在心灵上,随之便蒸发了,但它的清凉却一直留在心头。正是这滴露珠,是心灵永远的需要……”德育就应是那滴露珠,发现教育中的每一个独立存在,喝彩成长中的每一次生命律动,生成德育中的每一点道德自主。如此,才能让师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看见:发现教育中的每一个独立存在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存在,但在学校中很容易被概念化、模式化。学生真实的个体状态是怎样的,我们往往熟视无睹。好的教育一定要到达学生的生命深处。而到达生命深处的第一步,就是要看见学生,看见真实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带着其家庭甚至家族的全部“信息”来到学校,每个学生都是具体的、复杂的。德育要想有真效果,一定要直面一个个真实的生命,用更科学更专业的方法,用更具人性关怀的力量,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内心充盈、独立且负责任地成长。
有个非常典型的学生,让我记忆尤深。2016年12月,在我初做校长的第4个月,认识了初二的王同学。王同学不善与人交往,常常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这是所有任课教师对他的评价。
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们看到的是那个真实的孩子吗?好奇而又疑惑的我把他请进了办公室。进到办公室,他一直不拿正眼看我,躲躲闪闪的眼光告诉我,他和别人不一样。我问他问题,他半晌不回话。因为上课的缘故,我让他先回班里,并请他每周三早上上课前到办公室找我,他点点头,仍然没说话。元旦之后我比较忙,因为要准备期末考试和放假前的工作。寒假前最后一周的周三早上,我才突然意识到,他居然一个月都没来找过我。我去班里找他,竟然也找不到。学生说他经常不来,家长替他请假。到了下午,终于见到他。带他进了办公室,他仍然默不作声。我问了几个问题,例如爱好、优点、困惑和困难,他一直沉默不语。直到10分钟后,他突然说了一句,“老师,我能坐下吗?站着有点累。”我点了点头,他就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显露出身心放松的样子。
2017年元宵节后,开学第一周他就来找我了,这是我跟他的第三次见面。这次他也没谈很多,只是坐在沙发上听我说,这次我了解到他喜欢语文,与谁是朋友。在任课老师眼里,孩子一无是处。为探究王同学的真实内心世界,我特地请学校心理咨询师为他做了咨询,咨询师反映这个男孩小学时遭受过创伤,有被害妄想,需要专业诊疗。在毕业前夕,孩子已经休学治疗了一个学期,孩子妈妈多次打电话找我倾诉,说他在家经常通过QQ与学校同学起口角,需要我跟孩子多谈谈。我几次要家访却被孩子母亲拒绝,说孩子不想在家见我。直到有一天,孩子妈妈说,他想来学校看看。见到孩子,他还是那副拘谨的样子,不断重复说要求QQ里骂人的同学给他写道歉信。经过调查后,我发现查无此人,才知道孩子病情加重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交流,我最后问孩子,还有什么其他想做的事情吗,他说想回班里看看某某同学,我领着他到了班里,把他想见的同学请出来,他却一句话没说,只是咧着嘴笑。
我经常回味那个笑容,思考他信任我的緣由。我也许暂时没有很好的办法改变他,只是让他在需要时能从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想起我。也许,这就是“看见”的意义。
其实,校园里的“王同学”还有很多,他们每天都被我们“看见”,却每天都熟视无睹。只有发现一个个独特的生命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群体化的、表面的学生,才是真正的看见。
作为校长,要想让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都能真正看见学生,必须要有相应的机制体制作为支撑。于是,我主持推行了学校“全员导师制”。将所有学生分配给不同的教师,实现生命对生命的链接与启迪。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老师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的总体要求,采用摸底建档、谈心交流、家访、个案记录分析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日常行为等。
看见,不只看到个体的个性差异、天赋爱好,更要看见每一个人的独特性,看见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情感变化给他带来的影响。由此,方可真正因人而异地去引领、跟随每一个独立个体的成长。
欣赏:喝彩成长中的每一次生命律动
正是因为“看见”,许多学生身上积极向上的潜力被展现出来。如此,我们就可以用欣赏的眼光去教育、引导他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作为教师,一定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之处,从而因势利导,成就每一个个体。为此,我主持了“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实践研究,期待使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和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能够在自由欣赏的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这一思想反对灌输,要求解放教育对象;反对放任,要求提升教育对象;力图让德育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在践行欣赏教育理念时,我将欣赏放大到更宽广的视域——欣赏自己、欣赏并肩作战的领导干部、欣赏一线奋斗的教师团队、欣赏各具特色的每个孩子。
初接校长时,我压力很大,也怀疑过自己,能否把这个学校办好。但以前的工作经验和取得的成绩让我有了底气。而在逐渐的摸索实践中,我慢慢对自己有了信心。我刚到学校时,学校领导班子的工作经验都不超过一年,大多从级部主任或团委的岗刚刚升职上来,思维多停留在学生管理的层面。为此,我常常与他们沟通,鼓励他们相信自己,欣赏自己,大胆进行探索。两年来,我一直倡导谋划在先,从研究政策文件,到学习管理学知识,我们相互欣赏、一同成长。在学校管理步入正轨后,我又把目标定在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上——让班子成员在一个更大、更开放的世界去发现自己。我带副校长去国家话剧院看话剧,实地了解北京的中小学生是在一个怎样的教育环境中认知世界的;我带领教务主任、学科组长去小剧场,想方设法推进学校的教育戏剧;我带着后勤主任去深圳,感受未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这个过程中,我们彼此鼓励,相互欣赏,欣喜地感受到他们的思维跟我一起跳跃,视野被打开,为教师服务的意识不断加强,学校的工作很快上了一个台阶。
2017年,学校来了六位年轻教师,我每月定期与他们交流,从开始关心生活到后来指导教学,付出了不少精力。他们很快成为了级部和学科组的骨干,有三位教师胜任了班主任,并从初一跟到了初二,两位教师从初二跟进到初三。其中只有一位教师,初一一年的班主任经历让她痛苦不堪,她每天都为了班级管理从早上忙到半夜,经常连早餐和晚饭都顾不上,但学生和她有很大的隔阂,从一般学生到班干部,都不理解她的付出;家长和领导也不满意她的工作。大家一致认为,她不适合做班主任。我没有听从大家的意见,因为如果此时让她离开班主任岗位,对她的成长无疑是灾难性的。我专门和她进行了一次交流。我没有跟她谈失败,而是去发现一年来的收获,建立自信后,再谈自己的思考。这次鼓励,给了这位年轻的老师很大的信心,她要求再接一个新的初一班级,从头再来。一学期下来,她居然各项工作都在级部领先,教学成绩一直稳居级部前三。在学校运动会中,她的班也获得前三名,同时还获得“精神文明班级”,还多次蝉联“级部优胜班级”的称号。她现在很自信、很阳光。当看到她在运动会上,为了学生百米接力加油助威时,又蹦又跳又喊,我感受到了年轻教师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带给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什么能比自己学校老师进步更让校长骄傲的呢?
在教学工作中,我校老教师率先垂范,持续活跃于教学一线,在大负荷的初三担纲重任,无怨无悔地奋战在频繁的考试阅卷中……青年教师则对自我业务水准要求甚高,像卢老师几乎天天写教学反思,记录自己的教学点滴,在反思中进步。吴老师坚持每天回家读书一小时,从未间断。赵老师桌上有十几本语文大家的教学实录或思想集锦,常常阅读、借鉴、深思、成长,进步飞速……
对于学生,我更是一直倡导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去看待去欣赏,而囿于成绩,不限于学科。有些学生喜欢做手工,缝纫,机械拆装等等,我支持他们并鼓励他们进行创新,也愿意为他们提供展示劳动成果的舞台,让他们在劳动中体会喜悦与幸福。为此,我倡导各科教师大力组织开展社团活动,以社团为单位,以活动促发展,我则尽最大可能为他们“开绿灯”“行方便”。比如,我校生物社团里的一群孩子沉浸在研究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醉心于生物学的奇妙之境。平时在学校专门为其辟出的土地上做实验,不怕脏不怕累,即使是瘦弱的小女孩都能够拿着铁锹干上好一会儿。看着他们大汗淋漓的那个高兴劲儿,我真为他们高兴。有一回,他们网购了种草莓用的盆、土、肥、苗,想自己种草莓吃。等收到了快递,发现暴力快递导致纸箱都扁了,植盆里的土也都散了。只有一些最小的苗子,还成了裸根苗,叶子也断了。但是孩子们依然很兴奋,认为可以救活。于是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配土、栽种,干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虽然一个多月后,種下的十几盆中,只有三盆如期结出了小小的青莓果。可整个过程,同学们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鉴别能力。何尝不是满满的收获?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学生最终能够在教育影响下实现潜能的最大化,在某一方面充分实现自己即可,哪怕是成为一个钳工、装配工、车工、建筑工、畜牧工作人员……
崎岖不平的成长之路上,我们不仅欣赏成功,也欣赏失败,因为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基石。允许自己不完美,因为每个不完美背后都对应着一个隐形的礼物,都酝酿着未来的进步。只有学会欣赏不完美,感受每一次的成长律动,才能成就更丰富的人生。
生成:成就德育中的每一点道德自主
教育的结果总有多种可能,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道德教育同样如此,它不是由外部事先的规定决定,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它关注的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强调根据实际进展情况引发道德主体的主动发展与智慧发展。
在2018年区教育局聘请的第三方督导中,我校师生给督导专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咱们学校学生都很阳光、有活力,也很有礼貌,秩序感也非常好。课堂上,年轻老师有激情有活力,中老年教师有特色有思想。作业布置有规划、有特点。”老师们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升。曾经有老师在监考后给我发信息,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思考。“我不知道试期间考生是否可以去洗手间,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学生也没有这个意识,我们是不是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我知道,学校管理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些内化的软实力是需要渐进有序地生成的。而老师们在教学之外对学校管理的主动参与就是对学校最大的肯定。
马斯洛认为:人并不是被浇铸或塑造成人的,而是依靠自身实现潜能的,环境对人的成长像土壤、阳光和水对于植物一样,只能促进潜能的现实化。有积极主动与团结进取的教师团队的带动与影响,何愁学生不进步呢?一直以来,我们德育工作的最终期待是实现学生的道德自主性。现在,每天清晨6:30就会有学生提前半小时进入学校开始自习,课间学生自管委员会的同学就会主动站在走廊里进行执勤,午休时间也是同学们自由安排,很多孩子都在自习与阅读。孩子们的自我管理正在由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转变之中,逐渐实现道德自主。
德育不仅要教给学生道德知识,更应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发展能力。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因此,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为他们自主参与道德活动留下足够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则显得至关重要。比如,教学楼的一楼大厅里,摆放着一架钢琴,孩子们下了课可以随时去弹奏。“放坏了不如用坏了”,这是当初我的想法。就是这个简单的决定,激活了不少孩子的音乐细胞,钢琴前经常有孩子们好奇的探索身影,教学楼里也常回荡着不那么完美的钢琴旋律。学校的艺术氛围就在这一点一滴中呈现出来。2016年我校成立了“风铃草”合唱团,由各班选拔的学生组成。今年,在山东省第六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合唱团的40位同学倾情演绎合唱曲目《come to the music》《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优美的旋律、和声,声情并茂的演出表现,博得了在场评委、专家的一致好评,最终力压多个强劲对手,在全省74支中学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全部中学组一等奖第四名的好成绩,仅差一名次就可以参加教育部的展演了。这份成绩的取得相当不易,是合唱团同学们高度自律、积极进取的最好佐证。要知道,学生们是利用课下、午休、放学后以及周末等别人都在休息的时间进行练习,同时兼顾文化课学习。其中有一个班前10名的同学,有8名在合唱团。其实,在最初报名时,我们并没有这样高的预期,认为只要正常发挥即可。可是随着练习的逐渐深入,孩子们主动对自我提出更高要求,不断追求唱到极致、做到最好。所谓“皮格马利翁效应”,莫过如此吧。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只有积极挖掘并激发自我内在的能量小宇宙,方可实现从内生长,主动突破,真正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教育的出发点、落脚点始终都应是“人”。正是在看见、欣赏、生成中,让学生真正拥有丰盈的个体生命力,有着敢于表达和发展的独特性,有着属于自己的成长规划和轨迹,让教育在正确方向的引领下顺其自然生长,让每一个灵魂都得以释放和发展,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舒展和张扬。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