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共生”:道德与法治绘本教学策略建构

2019-03-11王喆琼

中小学德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经验绘本

王喆琼

摘 要 统编低段《道德与法治》“绘本式”教材编写和表达方式成为困扰任课教师的新问题。以回归生活为基本理念,确立儿童生活的三大维度:现实生活、绘本生活和精神生活,从“激活”“再造”“反观”及“促进”四方面,构建“三维共生”绘本教学应用策略。以绘本为桥梁实现三维生活互通互联,互利共生,从而提升教学实效,促进儿童道德成长。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绘本教学;三维共生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2-00-04

我们在教研活动调查中发现,多数道德与法治教师为兼任,缺乏对本课程与教材的理解和研究;照本宣科、看图说话教学现象非常普遍,曲解教材设计意图,导致教学目标偏离,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比较严重。基于此,我们尝试构建有效的绘本教学策略,以期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教材,“用好”教材,真正促进儿童的道德成长。

一、叩问本源,重构“三维共生”教学“机理”

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书本的知识学习,它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道德教育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1]因此,面对教材的绘本式表达方式,教师必须“读懂”绘本所蕴含的生活意蕴,思考如何借助这一道德教育载体引领儿童回归生活。

这里的“生活”不仅仅指纯理性的、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还应包括与人的经验、经历息息相关的、人文动态的精神价值生活。生活是一个丰富的整体概念,是人所有日常活动和经历的总和,道德教育回归生活,[2]回归的应是儿童的整体生活。我们要通过有效的课程教学,联通教材生活与儿童现实生活,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儿童现实生活的发展、精神生活的成长。

由此,我们确立了儿童生活的三大维度:“儿童的绘本生活”,即以绘本方式呈现的关于儿童成长的教学话题,包括教材所呈现的绘本生活及与教材主题相契合的课外辅助绘本生活,这是社会对儿童道德的理想期待;“儿童的现实生活”,包括儿童的自我生活、自然生活及社会生活,即儿童道德生活的客观现实状态;以及在儿童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儿童经验、意识、价值领域——“儿童的精神生活”,即儿童过去的生活(经验)、当下的生活(体验)和未来的生活(价值引领)。

这三维生活紧密关联,互利共生:绘本艺术地再现了儿童生活,儿童已有经验通过类化的绘本生活被激活;在生活化的绘本学习中,儿童的经验、行为、期望等得以丰满、再造,从而促进其道德成长,引领其未来发展。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努力实现通过有效的教学,联通教材绘本生活与儿童现实生活,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儿童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多维度发展。

二、凝练策略,探索“三维共生”绘本教学

基于对“三维共生”的理解,我们以“回归儿童生活”“鲜活道德与法治课堂”“灵动绘本教学”为纲,倡导教师努力探索绘本与儿童生活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和德育价值;沿着“激活”“再造”“反观”及“促进”的思路,构建起“三维共生”的绘本教学应用策略(见图2)。

1.激活“绘本生活”,链接儿童已有经验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采用绘本式表达方式,用精美的图文艺术化地再现儿童生活。但是,“绘本生活”不同于儿童的真实生活,绘本中的儿童也不同于现实中的儿童。在理解和使用教材时,教师首要的就是探寻教学绘本与儿童生活的交叉点,力求在共性化的绘本与个性化的儿童已有经验的交互中激活儿童生活。而教材绘本故事(生活)也因此被赋予了儿童经验,变得更加鲜活、生动。

【教学片断】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之“路上的温暖”

师:在校门口,老师发现了这样一些令人感动的画面,猜猜是谁拉着小朋友们的手?

课件出示被遮挡文字说明的画面,引导学生根据场景猜人物。

想一想:(1)他们为什么会紧紧拉着小朋友的小手呢?

师小结:上学路上,大手拉小手,传递着关心,传递着浓浓的爱,我们心里暖暖的。

(2)上学路上还有谁也给你带来了温暖?

教师捕捉绘本生活的感人细节,并将其放大:爸爸只顾着给孩子撑伞,却淋湿了自己;交警阿姨每天坚持护送小朋友过斑马线;姐姐带弟弟上学,边走边聊,非常开心……当一幕幕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场景在孩子们眼前出现时,他们的温情记忆被充分唤醒和激活,课堂因交流回忆这些画面而充满了脉脉温情。

“激活—链接已有经验”,通常用于一课教学的导入环节或某一教学环节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教材呈现的画面细节入手,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我们设置了如下教学基本结构:绘本范例呈现→定格画面,放大细节→交流提升认知→回望类似生活细节→交流升华情感。

同时,我们也强调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调整教学思路。比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沿用了《品德与生活(社会)》的“留白”方式,许多绘本范例都留有空白处,或附有“我还知道(发现)……”等引导性话语。这些意犹未尽的“留白”,就是为了让教师能从教材范例经验引向儿童个体的生活经验,实现对教材的有效补充和生活化延展。我们可以使用如下教学设计思路:教材范例绘本呈现→围绕范例提出问题→交流范例感受→针对留白提出问题→延展生活,补充留白。

“回望是意义发現的方式”,我们在理解与使用教材时,要学会以绘本为媒介,链接儿童生活,引导孩子回望自己的生活,帮助孩子们在已有经验的“再生”中获得新的成长。这是对孩子生活经验的珍视,也是德育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途径之一。

2.“再造”现实生活,丰富儿童当下体验

道德学习回归儿童生活的目的是要引导儿童向生活学习,进而反思与指导当下生活,而后才能引领未来的生活。而学校的学习生活是儿童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大部分生活经验都是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拟、再造,让儿童在课堂的类生活体验中,丰富新的生活经验,获得新的生活感悟,从而发现生活中美好的道德意蕴。

一年级上册教材第10课《吃饭有讲究》第一个栏目“干干净净吃饭好”,用绘本描绘了几个孩子正在讨论“怎样洗手才干净”的场景。主图旁环绕六幅小图,呈现了洗手的方法和步骤。教师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师:小朋友们,你们吃饭前都洗手吗?你们是怎么洗的?(请生演示)

课件出示:看似干净的手在显微镜下的样子。

师:原来看上去干干净净的小手上有那么多细菌啊!怎样才能把小手洗干净呢?听听健康小专家是怎么说的吧!

视频播放:洗手六步法(配儿歌),学习洗手六步法(课堂模拟)。

活动实践:让我们带上小肥皂和小毛巾,去楼下洗手台边把小手洗干净吧!

教师通过模拟洗手,让孩子们边念儿歌边学习洗手方法;接着把孩子们带出课堂,真实体验在流水下洗手。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孩子们学习之后反复练习,牢牢记住了正确洗手的小秘诀。

低段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往往是直观而感性的,其品德发展依赖于他们对生活的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我们可以将绘本情境在课堂上模拟再现,让儿童亲历体验生活场景,从而习得生活经验,丰厚生活认知。其基本教学结构为:绘本情境创设→绘本示范→模拟绘本练习→丰富生活认知。

对于尚处于道德前习俗阶段的低段儿童,许多道德行为尚处于需要外部约束的“遵从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针对“问题”生成的教学主题,源自儿童的现实生活,也是对教材的更有效开发与使用,能够更好地指导儿童生活。比如,二年级第11课《大家排好队》的“还是排队好”话题,教材绘本分别呈现了班级里发本子时“排队”与“不排队”的两种场景。教师在教学时将此问题场景真实再现,让孩子们通过体验,理解并感悟排队的意义,为生活中真正落实排队奠定了良好基础。将绘本的问题场景再现在儿童眼前,引导儿童在生活化的活动体验过程中主动思考道德问题,从而进一步深化道德认知,能促进儿童道德从外部刚性要求的“遵而做”,到内部柔性自发的“知而行”的转化,其教学结构为:绘本问题情境创设→儿童活动体验→交流体验感受→引发思考→促进道德感悟。

3.反观“绘本生活”——引发儿童道德自省

批判与反思是道德理性的基本能力,也是道德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3]教材呈现的绘本场景往往就是儿童“现实生活”的写照,我们应抓住绘本的生活话题,引导儿童用已有道德经验反观“绘本生活”,在“绘本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对比观照中,促进儿童道德自省,帮助他们在道德批判中重构认知,在道德反思中进一步明理导行。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思辨绘本呈现→提出问题引发讨论→绘本道德评判→联系生活反思自身→提升道德认知。

【教学片断】二年级下册《挑战第一次》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乐乐(学习小伙伴)想挑战的事吧,乐乐想……出示教材辨析绘本组图:(1)在马路上骑自行车(2)自己学下腰(3)自己一个人整理房间

在这些事情中,你们判断一下哪些事是乐乐可以大胆尝试的?哪些事是不能尝试的呢?还有哪些事需要大人帮着尝试?为什么?

生1:马路上骑自行车不能尝试,因为汽车很多不安全。

生2:学下腰需要大人帮助,刚开始还不熟练容易受伤。

生3:整理房间很安全,可以自己尝试。

……

师小结:原来不是所有事都是可以尝试的……

熟悉的生活场景唤醒了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在帮助小伙伴乐乐解决困惑的同时,孩子们自然会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类似行为,明白了挑战与尝试要基于理性选择与分析,不能盲目逞强,胡乱尝试。

辨别是与非,知道对与错,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同时自觉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是道德理性发展的重要方面。[4]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蕴含道德辨析的绘本设计,需要我们在教学时准确把握并合理使用,努力引导儿童从对他人的旁观评判,到对内在自我的道德警醒,进而实现从反观“绘本生活”到自省“现实生活”的道德促进。同时,教材绘本的讨论或思辨,不能仅仅限于文本本身,必须融入现实儿童的自我生活经验,并给予他们充分思考、感悟的时间,强调引导儿童在与绘本、生活和同伴、自我的多维深度对话中,提升道德认知,获得道德感悟,改进道德行为。

4.提升精神生活,引领儿童未来发展

“三维共生”绘本教学希望通过链接儿童已有经验,激活“绘本生活”,以“再造”现实生活,丰富儿童当下的体验;进而引导儿童反观“绘本生活”,引发其道德自省,最终丰沛与提升儿童的精神追求,实现对其未来生活的引领。而这种引领的实现,需要儿童自身的道德实践感悟和道德的自主建构。

正如统编教材主编孙彩平所指出的,“品德课不是教知识的,而是涵养智慧的一门课程”。当道德认知已建立,道德情感被激发后,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孩子“代入”绘本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帮助绘本角色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并在绘本情境演练中指导道德行为,就能帮助儿童学习应对复杂的现实生活,发展“实践智慧”。

以二年级上册第2课《周末巧安排》一课绘本故事《小宝“不可以”》为例,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见图3):

通过换位演练,将绘本故事情境转化为现实生活情境,学生通过“演一演”学到了和家人协商交流的方法,提升了“实践智慧”。

榜样学习是人类学习,特别是意义获得与领悟的重要方式。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将榜样学习作为低年段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选取接近日常生活中好儿童的榜样,设计了许多绘本故事。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使用这些绘本榜样,引领儿童的精神成长。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12课《早睡早起》中“我能一个人睡”是教学难点,一年级学生尚处在心理的“脱乳”期,既想脱离成人又很依恋父母,对他们来说独自睡觉需要很大的勇气。教师在教学中选用了绘本《第一次自己睡觉》辅助教学,故事的主人公樱子为克服自己害怕的情绪,制定了一个陪伴她睡觉的小布偶值班表:第一天是狐狸,接下来是小猫、小熊、小兔子……生动的画面和诙谐的语言,描绘出了同龄人樱子尝试一个人睡觉的心理过程,让孩子们感同身受。通过阅读这一绘本故事,孩子们认识到一个人睡并不可怕,还有很多好处,从而愿意像樱子一样尝试一个人睡。我们为榜样学习设计了如下流程:提出問题引发思考→绘本榜样呈现→交流榜样言行,促进道德认知→个体典型经验交流→引导榜样学习。

借助“三维共生”绘本教学策略的构建探索,许多教师实现了对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深度理解和准确使用。我们期望并相信,老师们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一定会实现更好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3][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8-16.

[2]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3-8.

(作者单位: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 浙江宁波 3153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经验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假期归来
浅析现实生活中的椭圆应用题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