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初探

2019-03-11

观察与思考 2019年5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

任 丽 梅

提 要: 任何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都必须有所继承有所发展。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我们要以习近平思想为指导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和具有当代价值的传统文化精神传承下来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融于当下,成为新时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纵览世界发展的历史,每一次民族或地区的文化繁荣与复兴,都指向该民族或地区的文明进入到一个新的鼎盛时期。反过来也可以说,一个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必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崛起和复兴。只有民族文化进入到了现代化,这个民族才意味着真正步入到了现代化。所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华先进文化的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任务。这其中始终绕不开的一个历史性的课题,那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扬弃的认识与实践。对此,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给出了一个历史性的答案,即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这个“两创”方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路径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渊远流长,这既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也有可能成为我们民族快步前行的束缚。如何扬长避短、兼收并蓄,争取世界先进文化优势地位,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正确对待和发展传统文化。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时候,如何正确处理好文化的传统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①《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 2018年3月21日。,这是新时代交给我们的重大课题。深入研究领会习近平同志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扬弃思想,是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实践的时代要求。

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前提条件:确立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的支撑,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的驱动。然而,在五四运动之前,我们民族却缺少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致使一个富庶的泱泱大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华文化的走向: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走上了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道路,自此进入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华民族由此迈向现代文明。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时所总结的:“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4年10月15日。时代在发展,文化也在自觉进步。文化的进步又促进了时代的长足发展。

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就变得可有可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着先天的语言和历史的必然联系。文化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可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而发生改变,但是,文化的内在精神却在不断变幻的物质载体中得到传承,成为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是一种与民族同时性的存在,不可能过时,也不能过时。历史走多远,传统文化的记忆和精神血脉就会跟多远。

从历史中走来,中国几千年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习近平同志指出,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的思想和颠扑不灭的真理以及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习俗作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在语言和文字的载体中代代相传。如今的现代人并没有离传统太远,还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着传统的典故、典籍中所折射的思想来分析现代社会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进展。“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③《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4年9月25日。

而且,“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④《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4年9月25日。。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所培育的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是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和社会认同的符号,是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民族进一步前行的力量源泉。也因此“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⑤《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4年10月15日。。

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促进文化的现代转型,并不是要推倒重来,而是要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的思想和颠扑不灭的真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延续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内在品格,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选择,但这种选择并不是让中华文化精神血脉因此断裂,传统文化依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中华传统文化的记忆从未被覆盖。相反,马克思主义将进一步成为我们对传统文化展开创新性发展实践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尤其是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现代化过程中,更加让我们发现和理清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二、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指导原则:延续传统,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①《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4年9月25日。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4年10月15日。

所以习近平同志总结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极端否定传统文化、否定过去的做法,导致自己失去了自信,没有了自信,又何谈未来呢?所以,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首先就要延续本民族的人文精神,避免外来文化冲击下自身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消解。一旦消解了中国的民族文化,消除了中国文化的社会主义属性,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即可能遭到化解,造成中国深层次的文化弱势。

“历史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民族要“以史为鉴”。对于我们亿万的华夏儿女来说,坚守本民族自身的文化及其传统是一种美德。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这是由我们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核心价值观和所选择的国家治理体系的结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与时代相结合的高度,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加深民族记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彰显文化自信,从而坚定走中国道路的精神纽带和道德滋养。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会拥有更高的文明成就。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即是可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更高文明成就的新智慧。而“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①习近平:《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新华网,2014年2月17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下的伟大智慧。“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②《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然后“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③《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4年10月15日。。在这个思想和理念的指引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人自己的道路和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个国家的治理体系与中国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又解决中国当前的实际问题,表现出对国家对老百姓的深切关怀。其中所散发出来的自信的力量让世人折服。

三、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键要求:辩证取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拓当代文化发展之新路

传统文化自有其现代的价值基础和合理内核。但是,任何文化系统都是一个优劣兼具的对立统一体,“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④《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4年9月25日。。而且,时代在不断发展,文化也一直在自觉地更新其形式,不存在任何一个固定的文化形式需要传承。所以,认清文化资源的真正价值所在,善于继承才能创新。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最先遇到的就是正确看待文化资源的价值问题。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的大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构成民族的文化基础和文化经济的内容。尤其是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挖掘我们的文化资源为己所用的时候,我们更应珍惜。但是,文化资源也有可能是现代化发展的束缚和包袱。产生于农耕时期的传统文化其主流文化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那些代表封建意识形态的“君权神授,富贵在天”之奴性思想、“刑不上卿,礼不下庶”之等级观念、“上智下愚,男尊女卑”之贵贱思想,那些代表封建制度的“纲常名教,克己复礼”的压抑礼教,“仕农工商、奇技淫巧”的阶级观念,是现代社会已经扬弃了过时的思想,同现代生活相悖,就应该进历史博物馆。如果不加以区分地传承下来,在现代社会将旧式的仪式、习俗当做一种活动公开上演,将旧社会中关于尊卑、忠君、人治等封建思想在影视剧中大肆宣扬,很容易造成现代人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混乱,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健康发展。对传统文化照单全收,简单复古,它与“言必称西方”的思维方式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有可能阻挠或扭曲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进程。

在我国目前文化转型时期,我们一定要避免在文化现代化转换中出现这种内容与手段的混乱。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

传统文化是活生生的内容,传统文化的复兴与现代化并非仅仅照搬有形的习俗、各种大典,以及建造一个个博物馆、大观园、文化城,拿有形的文化外壳来与世界文明对话,能有怎样的建构意义呢?传统文化中过时的意识形态的外壳不打破,其合理内核就没法被拯救出来,其滞后的文化形态还会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化的表达和价值判断。

具有悠久的历史,承载着几千年来沉积下来的文化资源游弋在现代,并不见得总是优势。如果传统文化的资源不能被好好地利用,不能辩证取舍,那它只能成为我们进一步发展先进文化的思想障碍和创新包袱。比较而言,美国历史较短,文化资源相对较少,反而没有压力和包袱。世界的文化资源为其所用。它不仅把整个从古希腊开始的欧洲文明作为自己的文化源泉,也积极吸收非洲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化的养分。自身文化建设不仅表现出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后现代社会高度的一致,而且业已形成社会发展的文化带动作用。

所以,对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地固守其外在形式,就像我们面对西方文明优势的时候不能全盘西化一样,我们面对传统文化当然也不能简单复古。面对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一定要“放下包袱”,明确哪些是该坚持的,哪些是应该发展的,其方向是什么。尤其涉及到意识形态内容的时候,每一项传统文化传承项目和文化工程都要认真分析,保留精华以发展之。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对传统文化不认同,就是文化不自信;对它不改造转化,就是文化不自觉;对它不创新发展,就是文化自守。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不破不立”的思想,敢于“打破”了再“重塑”,留下的才是精华。

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法:激活其生命力,提炼其精华、创新其形式、将其融于当下,提升自身文化的先进性

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时说,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二者统一于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进程中。

当前社会处于现代化转型的大变革时期,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我们的文化也处于急剧转型的传统文化的解构和现代文化的重建的过渡阶段,此时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展开扬弃研究与实践的最好时机。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对传统文化进行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提炼,转变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社会价值体系中格格不入的观念内核与文化样式,转换传统文化的样式,让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融入到当下的社会主义的文化体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①《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 2016年5月10日。

(一)用现代文化技术梳理和数字化传统文化资源,唤醒民族的文化记忆

近些年,国家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了大规模梳理,统筹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国家古籍保护工程等15个重点计划项目,组织编纂《复兴文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等,开展可移动文物、古籍文献、美术馆藏品等文化资源普查,健全文物、非遗、古籍等名录体系,进一步清理文化遗产家底。2017年3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的一个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已经形成了11000余册约18亿字的包含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资料,其中50%经过了数字化转化。②《用传统文化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光明日报》2017年9月21日。今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正在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二)辩证取舍,拯救优秀传统文化,提炼精华

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是为了将其中精华部分“拯救”出来,与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相契合,对其进行补充、纠正和完善,建立一个新的完备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为此,我们要鉴别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以现代的目标和时代的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分解,去除其中落后的封建思想、价值观念和外在仪式,抛弃过时的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形态,挖掘出其中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成分,抽取出其中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向善的合理内容,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等,对这些思想,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

(三)创新形式,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

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合理意义和具有现代价值的内容被“拯救”出来之后,我们不能任其束之高阁,要不断创新形式,要让蕴藏在诗词中的情致、隐逸在书画中的灵思、内含在园林中的匠心、流淌在戏曲中的神韵活起来,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此,要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创新其形式。包括对其进行现代语言范式、逻辑思维的转换,与时俱进地对之加入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元素,在新的文化横向交流中丰富文化的形式、完善文化的新表达、提出文化的新理解,进行文化再创造,使传统文化的资源更能够结合时代的要求发挥其时代的价值。近年来,“新儒学”“新仁学”等中国哲学创新性理论成果陆续涌现,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

(四)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融于当下,提升自身文化的先进性

中华民族深深地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如果说传统文化是“源”,那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流”。在这方面,我们既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更要坚持传统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承认现代文化的新思想、价值观念以及科学理念对传统文化中的旧思想、价值观念和科学理念的更新作用与进步意义。新的物质文明和发展水平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精神,否则就会丧失发展的内在精神和驱动力,并最终影响物质生产和技术创新及应用的能力。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在前人创造的文化基础上,创新思想理论,创新价值观念,让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始终具有生命力,具有自我创新的能力和驱动社会整体创新性发展的品格,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并通过理论成果和文化产品的传播,教化国人,进而确立并形成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与文化理念,来引领社会的发展。

五、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交流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充分的文化自信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现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4年10月15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验证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成果。

源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先进性。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因比博士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能够真正挽救21世纪的世界,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被我国20世纪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徐复观称为“西方圣人”的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就说过:“中国伦理思想千百年来对于个人和全民族的教育的功绩是伟大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有这样一个建筑在伦理思想之上的文化来与中国这块土地上存在的相匹敌。”②[德]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常晅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版,第104-105页。他们认为,东西文化及其他优秀文化的互补共生是今后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文明政治的任务,是汲取西方文明之精华,弃其糟粕,通过融合东方文明以纠正、补充和调整西方文明的不足,从而创造出一个既能超越西方现代性指导下的工业文明,又能解决当今人类所遇到的生存发展危机的新文明形态。③李中华:《理性看待“国学热”》,《人民日报》2010年6月29日。基于这种认识,西方国家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在这方面,我们要拥有自信,不妄自菲薄,不妄自尊大,在文化的广泛交流中通过他文化“镜像”对文化“自我”进行深度审视,既吸收先进的文化,同时也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①习近平:《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新华网,2014年2月17日。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习近平同志致力于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工程正是一个传递中国智慧的载体。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日渐式微,世界上希望中国来引导世界发展的呼声和恐惧心理同时存在。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承载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充满中国智慧的理念和倡议,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中华文化“天人一体”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天然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提供了思想资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这一充满中国智慧的理念和倡议,自然生发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之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完美实例。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4年10月15日。。中华民族自古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强调和谐,追求和睦,爱好和平。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更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政治理想。600多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占领一寸土地,而是播撒了和平友谊的种子,留下的是同沿途人民友好交往和文明传播的佳话。③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87页。建国后,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正是基于中华民族利人利己的义利观和胸怀天下的博大情怀;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正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72页。的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义利观的基础之上,“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它在向世界传递一种愿意承担大国责任的积极的心态的同时,也在广泛参与国际事务时展现和弘扬中国自古以来一脉传承的爱好和平和维护世界和平、永不称霸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理念,消除那些不了解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国家的忧虑。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我们要在新的文化交流实践中,在新的文化全球化体系的建构中,提升自身文化的民族性,彰显中华文化自身的魅力和文化诉求。未来在面向世界的文化交流中,我们要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同时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①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开横向交流。与其他文化能够在公共价值、公共理念中达成一致,在由多元文化构成的世界文化体系中互相理解和尊重差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建立在普遍、平等交流基础上的共同进化的文化生态”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4年10月15日。。在广泛共识的基础之上展开互惠互利的合作,这即是文化交流的意义、价值和使命所在。尤其是在目前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在中西文化交流不对称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培养这种文化沟通的意识和文化交流的能力。

5000年的文明让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③《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 2013年8月21日。。“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④《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4年9月25日。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扬弃。相信未来中华文明在融通中外、学贯古今之后,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区域发展篇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