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对思想品德课进行有效的备课
2019-03-10黄诗瑜
黄诗瑜
备课是指教师为准备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教师备课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学期备课,有课时备课,有个人备课,有集体备课,本文着重从个人备课角度,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怎样上好一节思品课,提出自己的几点见解。
一、备课前的准备
1.备大纲
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教学文件,我们进行备课,首先就是认真全面的研读教学大纲,通过最新的大纲,我们要分析出:新大纲体现了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新大纲增加了哪些知识点,新大纲引进了哪些思品课的最新成果与发展成就,新大纲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出哪些新要求。通过对多年教学大纲的研读,总结出哪些是历年的考试重点,哪些是非考试重点。
由于大纲是指导性文件,非常简明扼要,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经常地反复地研读,才能准确把握这门课的三维要求。
2.备教材
教材是上课最重要的材料,要想把大纲上的内容和道德情感传授给学生,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提炼出精华,才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重难点。我们只有先对教材进行全面的研读,才能分析出单元之间,课文之间,各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和相互联系,这样在上课时才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表述,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我省中考试题的易中难比例为7∶2∶1,基础性试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也将是今后考试的方向所在。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要以课本为标准,在课本中寻找观点和答题依据,把基础知识分析清楚、理解透彻,才可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3.备学生
每年我们都要面对几个不同的班级,几百个新鲜的面孔,虽说老师每年的教学内容大同小异,但教学对象却千差万别,这对老师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之前必须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性格特点等,进行一系列的考察了解。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课堂氛围的建立,不板起脸来上课,对于课堂上出现走神或者其他问题的孩子,采用一种迂回的方式进行解决。比如:有一个孩子课堂打瞌睡,我会不动声色的走到他面前,轻轻的拍拍他,他就会打起精神來。有两个孩子在悄悄说话,我会很认真的问他们:“你们那么投入,一定是有了什么好的想法吧?”他们就会不好意思,赶紧停下来。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个别学生的问题,我不会在课堂上批评他,因为这样的批评是一个人的错让大家陪着他受批评,陪着的孩子心里不舒服,也起不到惩戒犯错孩子的作用。一般我会放在课后,用聊天的方式解决,效果还比较好。这样,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会好起来。
二、备课进行时
教科书作为最核心的上课材料,我们以教材作为备课的最重要对象来分析研究。
第一步,确定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这个根据考纲和历年的中考题来确定。最准确的是看大纲上是否每年都提它,再结合历年的中考题。我一般会制作一个表格。把这篇课文在历年的中考中出现的年份,题型,分值一一列出。如此一来,我就对这篇课文的重要性了如指掌,根据重要性来安排课时和讲解深度和广度。
第二步,对课文进行提炼,制作出本课的板书笔记,教材内容繁多,支离破碎,教师要想办法对其进行提纯、整合,得出精华。课堂板书能使学生对这本篇课文有一目了然的理解。
第三步,根据教材的内容对教学方法作出选择。
三、输出教案
教案编写是备课最后的一个环节。通过前面对学生的了解,对大纲的研究,对教材的分解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后,我们要把这一系列的工程整合为一份教案。
近年来,一体化教学案逐步浮出水面,成为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的有效手段。《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习至关重要。一体化教学案正是发扬教学民主,将教师集体备课的成果延伸、扩展到学生群体,让学生借助于它“做事”的有益尝试和实践。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