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和途径

2019-03-10程翔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华学科教材

程翔

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传统文化教育涉及中小学现有课程体系中的所有学科。本文主要以语文学科为例,结合学校实际,谈一谈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和途径。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

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要根据学校教育的实际,依据现有学科中传统文化因素的情况,把握好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科性质、教学规律的关系。不仅仅是语文学科,各学科都要以此为原则。

1.结合课程标准,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和特点

现行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代经典诗文,这些内容肯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最新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占到了30%以上,高中阶段古诗文占40%以上。高中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还安排了“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國文化经典研读”等十余种选修模块。但是,这些经典的功能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不是进行专门的传统文化研究。在常规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可能不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是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传统文化的地位尽管也很重要,但是次要的。因此,融入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语文学科教学规律和特点。

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有一部分一致,有一部分不一致。这就需要厘清二者的关系,将一致的那一部分融合进来。例如,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文具有陶冶情操、立德树人的强大功能,与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至于医学内容,尽管也是精华,但与语文教学目标相距较远,不必纳入语文课中,可以选入校本选修课。这就是尊重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特点。

2.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分学段有序推进

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例如,认识常用汉字,诵读浅显易懂的古诗,了解爱国志士的故事,知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等等。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例如,熟练书写正楷字,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了解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等等。

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例如,初步了解礼义廉耻,临摹名家书法,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等等。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例如,践行礼义廉耻,阅读经典,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等等。

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等,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尊重学生学习规律,还要避免说教。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涉及精神层面,关系人格修养和道德规范。如何传授这些内容?如果采用传统课堂满堂灌的形式,很容易流于简单说教,不仅达不到目的,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采用实践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生成感悟,应该成为主要形式。

3.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校内外活动

课堂教学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要切实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等方面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在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社会考察等活动中加以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应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品德、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相关学科教学中,要在教学目标中明确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例如,语文课上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教师要把理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写作主旨作为教学目标。要适时把古代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恰当地融入本文的学习中。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忧国忧民是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再借助朗读、背诵、书法等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可以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总之,抓住了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就抓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点。

以校内外活动为载体的校本课程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建议各学校根据实际,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或者学生社团,如汉服社、京剧社、昆曲社、相声社、诗词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社团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学生深度参与,体验成长。还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游学活动,如探寻文化遗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学习、参观博物馆等。要精心组织游学活动,活动要有主题,有活动设计,有具体任务,有反馈总结。例如,到景德镇考察中国瓷器,学生参观古窑址,听取专家报告,了解相关科技知识,特别是亲手制作一件瓷器作品,将会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语文学科的途径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定位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虽然有道理,但民族性没有得到突出。抽掉了民族性,就等于抽掉了汉语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学科的关系最为密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学科既责无旁贷,又得天独厚。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从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文化知识等方面都有多种融入途径。

在弘扬传统美德与培养思想理念方面,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环节。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汉语言文化、文学、艺术与文化交流、名人故事、风景名胜、节日民俗等。要体现便教易学的特点,巧妙渗透到教科书的各部分,让学生随着语文学习的推进,不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

具体来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通过专题、识字课、课文阅读、单元练习、综合性学习等形式得以体现。

识字课。语文学科体现工具性和母语性。中国语文与英国语文、法国语文、日本语文相比,都具有工具性,不同点在于,中国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承载着汉文化信息,体现汉文化精神与传统,体现中国语文特质。汉语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学表现方式,进而维护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开了对汉字的学习是不可想象的。人教版教材低年级单设识字课。识字课重视吸收古代传统教育的精华,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用“六书”,特别是象形、形声、会意等构字规律,编写识字教材,指导学童识字。第二,采用传统的韵语形式,如三字经、对子歌、词语串、童谣、儿歌、谜语、谚语、歇后语,编写贴近时代、贴近儿童的内容,指导识字。第三,利用古诗识字。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至二年级上册,编排了《一去二三里》《画》《静夜思》等11首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古诗。

课文讲授。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许多课文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古代诗词、古代寓言、古典名著、神话传说等。读《卖炭翁》《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鱼我所欲也》《送东阳马生序》《出师表》《过零丁洋》等课文,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热爱中华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感会油然而生。

单元练习。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园地”(低中年级)和“回顾·拓展”(高年级),编进了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日积月累”这一栏目,有计划地编进了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名句、楹联、谜语、谚语、歇后语等,这些内容活泼新颖,学生在熟读成诵中,不但能积累语言、积淀文化,还能体味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人文价值。“趣味语文”栏目贯穿中高年级,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学语文。“成语故事”栏目中呈现的成语故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许多民族文化的信息。

专题学习。语文教材按照专题来组织单元,选文内容、语文活动也都围绕专题编排。人教版语文教材除了一年级上册以拼音、识字为主,从一年级下册至五年级下册,每册安排了8个主题单元,其中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专题很多,如“热爱祖国”“爱祖国,爱家乡”“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国的世界遗产”“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月是故乡明”“遨游汉字王国”“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语言的艺术”“中国的古典名著之旅”“祖国在我心中”“民风民俗”等单元,从不同方面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此次课程改革新增加的语文学习内容。人教版教材共安排综合性学习15次,其中3次以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为主题,分别是“灿烂的中华文化”“遨游汉字王国”和“语言的艺术”。学习这些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增进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需要说明的是,传统文化中有些内容在今天看来是可以辨证对待的。例如,统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有一个“孝亲敬老 从我做起”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引用了《诗经·小雅·蓼莪》中的诗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还引用了《说文解字》《论语》《孟子》《礼记》《庄子》中的相关内容。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还引用了《二十四孝图》。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内容进行分类,辩证分析,初中生主要是敬父母,还谈不到养。可以讨论二十四孝的内容,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高中阶段的语文课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通过阅读、写作和研究性学习三种途径。最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供了多种阅读方式,如经典阅读、整本书阅读、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等。

高中写作课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的载体。以写作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将看似遥远的传统文化与学生个人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感受,加强了学生经验世界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直接激发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追问和领悟知识所蕴含的生活价值,从而使知识的内化与外化、活学与活用的合一成为可能。笔者尝试“非虚构写作”,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查找相关资料,然后进行整合,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文,如《水流花开无人赏,浅斟低唱万古扬——柳永其人》《南宋之光——我心中的辛弃疾》等。

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类型。它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术意识。这种学习类型与传统文化教育有很好的契合点,尤其适合高中生。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自主选择导师,在相对充裕的时间内,实现校内外学习相结合,查找文献,提出观点,实际调查,展开论述,撰写论文。很多学校做过有益的探索,例如,北大附中从1997年就开始进行语文小论文写作,将写作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在,各校的研究性学习也有了新的发展,已经突破原来的语文学科,进入到科学技术领域,如北京市一零一中学的吴青蔚同学研究的《〈诗经〉中的植物文化与古今气候变化关系初探》。

最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标对此也有要求,提出了学术论著专题研讨,以学生自主研读为主,注重交流研讨,平等对话,学术自由,坚持学术规范。学术性小論文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其写作重点是表达研究成果,可参阅学术论著的基本格式和语言表达。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语文学科常规教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常规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关键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强化传统文化的意识,二是结合教材适当补充、丰富。如果增加的传统文化内容过多,而认识和热爱传统文化的意识没有树立起来,效果就不会理想。只有学生能够理性地看待和分析事物,自觉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真正达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优先关注课题“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传播的方法和途径研究”(课题编号CEIA17069)子课题研究成果

编辑 _ 于萍

猜你喜欢

中华学科教材
【学科新书导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