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传统瓷胎竹编的继承性思考

2019-03-10陈景风朱海悦

丝路视野 2019年5期
关键词:竹编传承创新

陈景风 朱海悦

摘 要:生活在忙碌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手工造纸,苎麻织布以及许多美好的传统手工技艺淡出人们的眼球,瓷胎竹编艺术便是其一。瓷胎竹编材质优良,美观实用,工艺精细,历史悠久,集实用、雅观、收藏于一身,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背景的交替,从传统农耕社会到后来的工业社会再到高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所有在传统生活需求下滋生出来的工艺品都意味着深厚的生活智慧和巧妙古朴的造物观念,非常值得为现代设计所借鉴。

关键词:竹编 传承 创新

中国瓷器蜚声海内外,瓷器的色泽如玉如镜,声音曼妙,薄如纸,其风格独特,体现了匠人的娴熟技艺。赞美瓷器的佳句很多,如乾隆皇帝道:“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 静中见动青山来。”中国是一个瓷器大国,英语里“CHINA”是“中国”的意思,而“CHINA”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瓷器”。瓷器,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它代表着中国。能够代表东方美的事物还有很多,例如文人雅客便酷爱竹。竹子内空外直,虚心劲节,枝叶婆娑,清秀挺拔。竹,在中国代表着谦虚内敛,坚忍不拔的美好品质。傣家竹楼、江南竹廊、丝竹乐器、竹制家具、爆竹、背篓、竹筷、竹扇等等,竹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传统艺术形式上,竹编艺术一定是巧夺天工的体现。竹编艺术属于竹制品的一种,这种艺术形式以竹子为原材料,将图案纹样以编织的形式制作而成。将瓷器和竹编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新颖别致,成为人们探索的课题。

一、瓷胎竹编的特性分析

瓷胎竹编的形式感很强,主要由竹丝与陶瓷组成,所以俗称“丝扣瓷”。竹丝编织成外衣与陶瓷彼此缠绕,“里应外合”。竹编的手工技艺主要以精细地选择竹编材料而闻名。竹丝细如毛发,镶嵌在陶瓷之外,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传统手工艺术形式。竹编的设计随着瓷胎的凹凸走势千变万化,充裕着浓厚的东方淡雅清新的本土文化与工匠精神。在历史文明的痕迹上,我们看到了时间的印记。瓷胎竹编是其灵魂的见证。从瓷胎竹编的特性来看,它是贴近生活的,是服务于生活的,它具备真实的原发性。此外,瓷胎竹编具备传承性,它是一种经过无数匠人的传承,经过漫长时空沉淀,被高度浓缩后的民族文化;并且,瓷胎竹编还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工艺性与实用价值。

(一)原发性

作为生活用具的瓷胎竹编,观其内在,是晶莹剔透的瓷胎,观其外包裹了一层竹编外衣,竹编样式独具匠心,经纬交叉的编制技法耐人寻味。从其设计理念来看,竹丝编制技法烦冗多样,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的交错编织成一件设计感十足的外衣,不得不去感叹编织技艺的高超以及我们内心对手工艺者的震撼。每一个小细节都透露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瓷胎竹编相结合,被处理得恰到好处。竹编平面的编制技法,游走在陶瓷之上,是平面的也是立体的,不同材质的碰撞,以“和谐”为原则的设计理念,使得瓷胎竹编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别具一格,相辅相成。

(二)地域性

瓷胎竹编是地方文化标志物。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以竹编形式为载体呈现给人们并服务于生活。关于瓷胎竹编技艺的起源,现有学者大多认同的观点是:因竹作为早期人类辅助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那时人们意外发现涂有黏土的器皿在被火禁烧后会变更且不漏水,可以较长时间内盛放液体,于是使用竹藤铸造造型,内外涂上泥土,从而也烧出了原始陶器,这种形式成为后来“瓷胎竹编”制作工艺发生的渊源之一。由于工业时代的到来,机器生产严重冲击了传统瓷胎竹编工艺,这种技艺面临着近乎绝传的尴尬场面,但近年来传统手工艺又引起了国人的高度重视,对于带有本土文化气息的手工艺的保护与审美回归,部分手工艺者重新回归、恢复了瓷胎竹编的生产,继续弘扬着工匠精神。

(三)工藝性

手工艺产品需要匠人高超的手工技艺,制作过程复杂,产量低,可以将之称为小众的昂贵的精英主义物件。手工产品不像机器复制品价格低廉,它与机器制造品成为一个时代的不同分支,向其自身个性方向发展。也因此,工业化对传统手工艺造成不可估量的冲击,在机器时代下,传统手工艺不得不受限制,许多带有本土文化气息、具备科学和经济价值的手工产品备受冷落。蜀地备受竹林青睐,天然的土壤,良好的自然环境,使得瓷胎竹编艺术形式得以延续。瓷胎竹编选料十分严格,关于竹子本身,在四川上百种竹子中,只有节距在66cm以上的不可带有划痕的“两年青”壮竹,只有在邛崃山脉成长的磁竹才可被当作上好的材料进行加工。 据相关数据显示,50kg数量的慈竹经过严格反复挑拣,通过加工后只能得到成品竹丝400g。挑选加工的过程虽费时费力,但得到的竹丝薄如绸缎,细如毛发,粗细均匀,光泽如肤,质地柔韧,由此可见,瓷胎竹编的手工技艺取材制作难度可见一斑。

(四)实用性

传统瓷胎竹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从陶瓷的材质来看,它的隔热性能是较差的,所以瓷胎竹编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烫伤,起到保护的作用,使用时较为便捷。瓷胎竹编可以衍生出多种样式,在陶瓷材质上的配合使用看起来趣味十足,并且具备隔热的实用性能,对于生活在大山里面的群众而言,既可以有效利用自然材料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非常方便。如哈尼族生活在海拔2000m以上的高山地带,为了适应山地坡陡路窄的需要,所用背篓是大口尖底,背时以头顶着背带,两肩膀上担着经加工制作成的木板,用以分散重量,减轻劳动强度。竹制的挎篓成为少数民族妇女随身携带的物件,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造型:傈僳族的竹挎篓是扁圆形的,布朗族的则为长圆形,这种现象应该是不同地区的传统各自传承的结果。

二、传统瓷胎竹编的继承与创新

传统特色工艺有其深厚的精髓,手工技艺的成长不仅是一个地区历史文明的见证,更是一种文化情怀与审美理想的载体。对匠人而言,传统瓷胎竹编的继承理解可能是在编织技艺上创造特细编、疏密结合编、弧形锁花等十多种新工艺;对设计师而言,传统瓷胎竹编的继承理解可能是在图案设计方面的创新;对于我们而言,瓷胎竹编技艺如何保护与传承将是我们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也将是我们努力研究的课题。

生活中的普通创造和传承构建了人类文明史。传统文化是历史文明的灵魂。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古老建筑和传统技艺被遗弃,手工制作的竹编渐渐成为入不敷出的行业,造成地域、自然、历史的分离。 “上下”是国内著名的高端瓷胎竹编品牌。其创始人曾谈及,各个王朝时代都有其精致的手工制品,遗憾的是这种文化和市场被破坏了。例如,曾经的创作者用竹丝编制大象,但其制品没有与当下时尚审美结合,未能得到年轻一代的欢心。这也体现了创作者现代审美观念视野的融入。竹编工艺传承一直靠的是口口相传,随着老一辈手工艺人的相继老去,当今人们消费观念和物质需求发生改变,对耗时耗力的传统工艺品兴趣减退。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手工艺的个性化优势,找寻它存活下去的根本,才能对其做出保护性传承。历史发展大潮中,瓷胎竹编是它的见证,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工匠精神,这种匠人精神要继承和发展。如今坚持不多的篾匠师傅,凭着自己的高超手艺和坚忍的匠心还在坚持和传承,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怎能视而不见呢?瓷胎竹编艺术形式要继承和发展,需要我们看到这种艺术形式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标准,要看到当下潮流与时尚,通过借助瓷胎竹编这一历史事物,使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建设一道桥梁,这样的结合将会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好地被保护和继承。那么,未来我们看到的艺术形式将是多样的、丰富的、延续的。未来的中国设计如何在国际上立足,更加需要继续凭借传统文化的再生力量,我们应为此不懈努力。

三、结语

本文从瓷胎竹编的基本特征出发,分析其原发性、地域性、传承性,工艺和实用性价值,并探究了竹子的选材、编织工艺等方面在陶瓷领域的应用,根据地域特色和实用目的创造出不同的灿烂文化。传统文化的历史印记是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但传统技艺也在人类文明史上不断展开它新的一页,这便是发展的意义。传统工艺从来都是立足地區特色,牵系民俗情感的桥梁。如何将传统文化精神和传统工艺独有的工匠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扬,对于瓷胎竹编艺术而言也是一种考验。瓷胎竹编艺术形式的新姿态、新面容的获得也需要从各个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找到创新的理念与思路。总之,对于传统瓷胎竹编的继承性思考是我们要为之不断努力的方向。现代艺术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应从传统中回顾并深入钻研,找寻属于自己的艺术个性,处理好机械时代与工匠精神和现代生活的关系,进而找到契合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饶瑶.瓷胎竹编的发展之路[J].大众文艺,2016(05):123.

[2]刘雪丹.传统手作与当代设计的融汇[J].安徽建筑大学报,2015,23(06):101—105.

[3]沈允宁.瓷胎竹编手工技艺的制作及保护[J].长江文化论丛,2011(00):103—108.

[4]李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J].装饰,2007:02.

[5]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竹编传承创新
游伟 《竹韵金沙》
善意谎言,真心守护
竹编存钱罐
非遗“竹匠”醉心竹编50余载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