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生在每个角落
2019-03-10吴健郑颖
吴健 郑颖
为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校不断丰富、完善校本育人理念,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路径,构建可持续发展育人模式。
1.立体建构,完善文化育人体系
学校通过“教育+文化”“资源+文化”“符号+文化”整体布局,落实育人目标。
“教育+文化”——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管理策略、课程建设、校训内容等,围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核心统筹规划。
“资源+文化”——学校的课程建设引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社区教育资源、家长资源、社会大课堂资源等,最终形成资源联动的特色课程体系。
“符号+文化”——学校的校徽、校服、校歌、校园文化以及校园文创类物品,集统一的设计、统一的色彩、统一的符号表征于一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紧密融合起来,使育人理念自然地散落在每个角落。
2.资源统整,构建文化课程体系
学校每学期都会对三级课程进行重新整合。一方面取消调查反馈中负面信息较多的课程,另一方面更新完善符合学生需求以及时代发展需要的课程。
目前,学校开设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文化理解类课程,包括资源课程《校史——时光沉淀的馨香》《故宫——我的邻居紫禁城》,校园读本《日常举礼》《三字歌》,学科渗透课程《课本中的成语》,实践课程《探寻胡同文化》。第二种是特色社团类课程,包括书法社团、剪纸社团、美术社团、舞龙舞狮社团、武术社团等,“课后330”课程中有京剧、四合院、老北京小吃等优秀传统文化兴趣小组。第三种是学院/基地资源课程,如学校周边的茅盾故居、老舍故居、南锣鼓巷辖区内的特色商铺以及多家非遗博物馆都是学校的综合实践基地,为学校提供课程资源。例如,帽儿课程活动中心为学校量身打造了14门动手实践课程,北京国际职业学校鼓楼校区提供了12门特色课程及活动场地。
3.传承创新,聚焦融媒体传播
媒体技术使教育变得更便捷、更多元,实现了大量信息的即时提取以及交互式学习。基于学生年齡特点和成长环境,我们将VR技术引入课程中。例如,《我的邻居紫禁城》课程借助VR技术实现了学生与小皇帝的“相遇”,学生与当时的小皇帝展开“对话”,小皇帝带着学生在紫禁城里遨游,时而飞上天空俯瞰全景,时而步入虚拟的养心殿,抚摸春秋莲鹤方壶……在VR的沉浸式体验下,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我们还以当下热播的《诗词大会》《我是演说家》《朗读者》等表现形式生动、直观的电视节目为突破口,带领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单位资助校本研究专项课题“新媒体环境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编号CBIB16100)的部分研究成果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