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需落实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上
2019-03-10柏干
柏干
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落实到每一节数学课的课堂教学上,而每一节课的教学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类型进行设计。
1.概念理解型内容:追根溯源式教学
概念理解型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实质,这就需要带领学生体验追根溯源的过程,真正理解概念的实际所指。
例如,在学习相似图形时,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图形相似的本质。蒋声先生在《几何变换》中指出,位似变换可以看成將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简单动作,而一般的相似变换可以看成是将图形放缩后再经过对称、平移、旋转等变换搬到任意位置。基于对相似图形概念的本质理解,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回忆平移、轴对称、旋转等全等变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观察给出的图片中图形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并提出两个问题:在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为什么形状没有变。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几何变换的本质是要研究不变量,即相似变换的本质:按比例放缩。我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会更有数学味,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2.实验操作型内容:勾画图形式教学
操作型的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勾画图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真正读懂并解决问题。
例如,《函数图象》教学一定不能急于让学生利用函数图像去解决难题,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学会、理解一个函数图像的实质,并能够按步骤进行绘图。因此,与学生一起讨论画图步骤的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指导学生画函数图像时,要与学生一起讨论画图步骤:第一,取什么样的点来画图,取多少点合适;第二,描完点之后,连成什么样的线;第三,怎么画、画什么样的平滑曲线;第四,画出函数图象有什么用。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面对陌生函数时能够按部就班地去研究,真正内化学科素养。
3.数学活动型内容:研究过程式教学
活动型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体验并掌握数学研究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设计让学生完整体验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如何把一个普通问题数学化,并把它解决掉。
例如,《平面镶嵌》数学活动本身可以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从现实生活实例(地砖铺设地面),抽象出数学概念(多边形镶嵌平面),然后先研究容易着手的特殊情况(正多边形平面镶嵌),得出能够平面镶嵌的条件,再过渡到一般情况的研究(任意多边形的平面镶嵌),整个过程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学科素养。
编辑 _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