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汝明:在求索中前行
2019-03-10汪倩
汪倩
30年前,22岁的刘汝明成为一名教师,他开始琢磨:怎么才能让学生既学得好又考得好呢?
2004年,37岁的刘老师成为一名教研员,他又开始思考: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科书?怎样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呢?
如今,刘老师已成为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但他仍在思考、学习和求索。在他看来,唯有如此,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
课堂应该是生命成长的沃土
以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历史课就是一本书、一支笔、一张试卷,学生在背诵和做题中不停循环,索然无趣。曾经,刘老师也这样做过。虽然大学读的是历史专业,但初登讲台的他面对学生时还是感到困惑。历史课应该怎么讲才能更吸引学生?他不停地问自己。
“学生是课堂的生命,一切课堂活动的出发点都应该是学生。”这个道理是刘老师教完第一轮高三后悟出来的。高三复习备考的时间屈指可数,而学生总是希望自己多讲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于是,在复习每单元之前,他都做一个小调查——你希望老师讲什么?有哪些知识已经掌握了?你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这样,了解了学生的已知、未知和欲知,就可以从学生的问题点、兴趣点和障碍点切入,改进教学设计。
有一次,在复习隋唐历史这一单元时,正值电视剧《武则天》热播,学生在单元调查中提出了很多让刘老师哭笑不得的问题:“当时朝廷官员大部分是男的,为什么他们就听武则天的话呢?”“刘老师,在唐朝妇女的地位到底高不高?”“唐朝真的有那么开放吗?”……面对这些问题,刘老师没有就此放过,而是以武则天的统治机制与统治政策为切入点,查找相关史料,结合单元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讨论。看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变成了课堂讨论的话题,学生顿时热情高涨,纷纷争着发言。一节课下来,他不但把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讲明白了,还高效复习了单元知识。
“以学生为主体”悄悄地改变着刘老师的课堂教学。高三测验,刘老师都会当堂判出来,然后一一解答学生的问题。这样,就能把握学生的思考方式,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第二天的教学。提问本上,学生一两行的问题,刘老师往往要写几十字、几百字的批注……
除了关注学生的需求,刘老师认为,激发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落实在历史学科,就是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和价值判断。
“9·11”事件一周年时,学生阅读了《美国依旧掌握着世界的杠杆》一文后讨论:“美国到底对人类有没有贡献?”“很多人说美国该炸,我觉得也有一定的道理。”……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刘老师以“美国对人类历史的贡献”为题,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带着“如何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水平检测出来”的思考,在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之际,刘老师专门设计了一个学业评价活动——出示西方媒体对甲午战争的不同报道,让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甲午战争的性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信息的发布者與史料的可信度直接相关”,这样,学生应具备的正确认识和学科思维过程就融为一体。
历史课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刘老师用自己的探索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搭起一座桥
刘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对于书上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学生很多时候并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怎样论证书上的结论?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教科书?带着这些问题,刘老师开始了新的学习和探索。
要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课本上精练的概念和抽象的结论,就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深层原因,就需要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展现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人们活动的细节。这就需要教师紧扣课本主干知识,将丰富的历史材料融入课本。
复习“武昌首义”的时候,学生提出疑问:“清末,袁世凯练北洋新军,湖北张之洞也练新军,为什么最后是湖北的新军发起了武昌首义呢?”为了解答学生的问题,刘老师阅读了张之洞操练新军的材料,发现张之洞特别重视士兵的素质,要求多吸收“实能识字写字,并能略通文理之人”入伍。他制定的湖北练兵要义第一条就是“入营之兵必须有一半识字”。于是,湖北新军中不少官兵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最终发动了推翻专治统治的起义。刘老师将这些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不但马上解开了疑惑,知识结构更牢固了,而且对历史发展的理解也提升了一个层次。
“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却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在教学工作之外,刘老师还承担着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他拓展视角,大胆尝试,引入了很多学术热点问题和生活热点问题,将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
在编写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二实验教科书“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专题时,刘老师结合生活热点问题设计了很多思考题。例如,研究显示,全世界每年因吸烟致病而亡的人数多达300万,请结合课文内容,讨论美洲印第安人培植出来的作物对人类的作用,让学生思考物种传播带来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从而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又如,世界上很多工业化国家都经历了“建设-破坏-治理”的老路,请你调查一下,本社区的垃圾是如何处理的?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脉络,激发使命感,拓展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历史能照亮未来,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刘老师在历史与现实中间搭建了一座桥,让学生可以自由穿梭,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用“心”陪伴教师成长
教研工作对刘老师来说并不陌生,来北京之前,他已经在武汉市做了8年的教研员。然而,来到“高手云集”的海淀,面对新的教育生态,怎样快速融入,怎样更好地服务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并使其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呢?刘老师颇下了一番功夫。
“广泛地进行史学阅读,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刘老师认为,历史教师必须有大量阅读的积累,这是学会“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的前提。于是,他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交流分享会,让教师分享最近阅读的专业书籍以及对教学的感悟;每单元教材教法报告中,要求主讲教师推荐相关阅读书目;命制试题时,鼓励教师分享自己文献综述的成果。刘老师不断改进策略,让本来就爱读书的教师们,更是把史学阅读当成了自己的职业习惯。
在与年轻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刘老师从来都是平等交流,充分尊重教师的想法,无私地提供帮助。荀老师要上一节《美国内战》的课,向刘老师求助。刘老师找来100多篇相关论文发给她,让她思考:如何确定教学立意,哪些内容应该是重点,如何创设学习情境等。教学思路确定后,刘老师又帮助她筛选材料、调整课堂提问和活动设计。最后,荀老师的展示课非常成功,得到了评课老师的一致肯定。
“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前辈和专家的帮助,现在,我也愿意像他们当年帮助我一样帮助这些年轻人。”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小李老师在设计探讨“唐玄宗统治由盛转衰”的课堂活动时遇到困难,刘老师二话不说,帮助查找材料、梳理思路、设计活动,给予细致入微的指导与帮助。培训讲座时,有人想要刘老师做的课件,刘老师会毫不犹豫地答应。“如果我的课件能帮助到更多老师,何乐而不为呢?”刘老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教研员,刘老师用心、尽心、热心,无私地伸出双手,惟愿年轻教师能够走得更稳、更快、更远、更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启动,面对教育领域新的改革形势,他又开始思考:怎么通过历史学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观念和行为中“活”起来?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如何构建评价标准?怎样通过单元整体设计提升课堂“教-学-评”的一致性?……
相信不久的将来,刘老师一定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编辑 _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