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玉良画中的后印象主义手法

2019-03-10张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期
关键词:潘玉良塞尚结构

张梅

摘 要:后印象主义英文译名是Post-Impressionism,最初是由英国评论家罗杰·弗莱(Roger Fry,1866—1934)于1911年提出,用以指印象派高潮之后在法国出现的一种更新颖的画风。后印象派的代表画家有塞尚、梵高和高更等。他们的艺术理论和实践都不同于印象派,他们不像印象派过分客观地描绘世界,花大量时间研究光在物体上造成的丰富色彩效果。他们主张表现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认为艺术应忠实于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无需与客观真实完全一致,应当以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去改造客观形象,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

关键词:潘玉良;后印象派;塞尚;结构

潘玉良在法国学习多年,她的画作尤其是静物画受后印象派影响颇深。这里有个误区,很多人认为潘玉良的画是受到印象派的影响,当然这也不能否认。那我们先来把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做个比较。印象派的大师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善于从光与色的相互关系中去解读物体,捕捉视觉对色彩的瞬间感受。他作画是以迅速的笔触将颜料直接堆放到画布上去,弱化了物体的形和轮廓,强调色彩的氛围感。就比如他最著名的画作《日出·印象》,描绘的是莫奈家乡勒阿弗尔海港的日出景象。清晨,海面上雾气弥漫、波光粼粼,一片迷茫的淡蓝色水汽中,太阳正破雾缓缓升起,给这清凉的蓝色世界染上了一层薄薄的淡红。雾霭中远处的港口依稀可见,一只小船正划向港口……这一切都在清晨的雾气和天光水色中若隐若现,既有初升太阳的微温,又有清晨雾气的凉意。总的来说,莫奈的画只见斑斓的色彩,没有结实清晰的形象,似乎只是一幅野外匆匆而就的写生,有一种草图似的效果。再来说说后印象派的代表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 —1906),他的作品既有印象派那样强烈鲜明的色彩,又有坚实的形体和结构。他在作画中尽可能不用透视线和明暗对比来表现空间关系,只用色彩的协调和对比来塑造形体,表现出坚实深远的空间感。如他的静物画《有苹果的静物》,一块多褶的白桌布上随意堆放着果盘、水罐和苹果。画家刻意地塑造了每一个苹果和物体的结构。苹果个个浑圆结实,像铁球似的沉甸,并无水果的新鲜感和质感。白桌布的褶纹清晰硬直,画家以此表现布的结构,并没有去描绘它的柔软质感。果盘、水罐的轮廓线十分明确,几乎没有什么明暗塑造。背景上的花衬布用浑厚凝重的笔触描绘出它的厚实感。整幅画没有传统西画的光影,也缺少空间透视。这幅画塞尚做了较多的主观处理,有别于传统的写实作品,有很多新意。我们对比一下潘玉良的画作,不难发现潘的画风更贴近于塞尚。

在潘玉良的众多作品中,有许多具有典型的塞尚式后印象主义手法。在这里先以三幅静物写生为例作详细的说明。

第一幅作品是《花瓶与果盒》。画面主体是一瓶插花,红与绿的对比强烈,设色大胆、明快,左下方是水果盒,右下方有一些水果,从这幅作品的桌布和水果的处理上可以看出与塞尚《有苹果的静物》有相似的结构画法。桌布的褶纹甚至采用勾线手法,不做过多处理,显得僵硬、板直,也是不强调布料的柔软质感。而水果也是如此,浑圆结实没有清楚的明暗塑造,不用色块来描绘果子的皮肤,刻意强调它的结构。主体器物的处理亦是相同,没有强烈的明暗对比。潘玉良在这幅作品中的色彩处理也含着个性,强调固有色在画面上的对比、和谐,实在是与传统的写实作品相去甚远。学习油画的人都知道,我们在静物写生中,往往会用大量的色块笔触去强调物体质感,在画着画着的过程中就把结构给弱化了。有的时候做一些减法,会让你的作品更鲜明直观、富有异趣。

第二幅作品是《梨与花巾》。画面主体是一块花巾和散落在花巾上的梨与果盒,右侧后方有一暖黄色调花瓶,整幅作品线条和明暗都被忽略,只有色彩之间的对比,手法更大胆新颖。花巾由红、绿、粉、蓝四色组成,褶皱处同样采用勾线完成,与上幅作品不同的是褶皱处的阴影更加不明显,这里可明显看出画家是有意做了淡化处理。红色果盒与上幅作品相同,弱化了透视效果,主体物却显得很扎实。四颗梨子摆于花巾之上,三颗置于视觉集中点,一颗隐于后做了弱化处理,色调偏冷。在视觉集中点的梨子色调偏暖,夺人眼目。传统的水果静物写生中,可以看见明显的明暗交界线,相信每个习画之人都记得你的老师一直在你的耳边重复强调明暗。在这里列举一幅传统油画习作给大家做一个参照,在这幅习作中可以看出水果分为明显的亮部与暗部,花瓶也是如此。而在潘玉良的《梨与花巾》中,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舍弃了透视、光影、明暗,甚至还舍弃了对象的质感,但却使她的作品既粗放结实、朴实稚拙,又显得沉稳冷峻。

第三幅作品是《苹果与烟斗》。画面主体是一个高脚果盘,里面有几颗苹果,果盘右边放着一张报纸,左边是一个烟斗。很简单的一幅静物写生,却足见画家的功底深厚。这幅作品是1947年画的,技法上更加成熟、大胆、简练、老辣,带有画家较多的主观处理。而在果盘的处理上可以和塞尚的果盘做个对比,有很多相同的手法,但也有不同之处。苹果的处理手法相同,个个圆溜溜的,显得结实沉重,色调上比较沉闷,明暗对比有意弱化,这是为了突出苹果的结构,就像烹饪一道美食,为了不掩盖食材本身的味道而减少调料的加入。高脚果盘的手法有些不同,潘玉良的更加直白,边缘线刻画得粗暴,几乎完全舍弃明暗,本应是质地硬邦邦的磁盘,但却显得单薄虚弱。背景布更是直面平铺,没有褶皱,舍弃质地的描绘,也没有空间透视,赤裸裸地表达了结构高于一切的想法。而塞尚的艺术观是把结构视为表现一切物体的根本,两人的观点十分契合。

塞尚曾说过:“在自然里的一切,自己形成为类似圆球、立锥体、圆柱体。人们必须在这些单纯形象的基础上学习画画,然后人们就能画一切想画的东西。”[1]他在作畫时首先关注的是对象的结构和构图的均衡,为达此目的,他不仅使用稚拙的技巧,也使用拉长和变形的手法,而这些手法在潘玉良的画中也不难发现。例如,比上述三幅作品还要晚几年的《双人扇舞》,画中两个女舞者的身形已然变形了,处于非正常的扭曲形态。彩墨作品《临窗窥视女人体》中的人体下半部分也是拉长了腿部比例,如此夸张的手法却突出了人体的结构,使这幅作品更有新意和特色。

1937年,潘玉良为参加巴黎世界博览会和筹办个人画展而再度赴欧。从这一年开始,潘玉良参加各种画展并获奖无数。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正是潘玉良的鼎盛时期,身处法国这个艺术殿堂,潘玉良从前辈的画中汲取营养,再加上她固有的东方底蕴,使得她的作品独树一帜。从她这个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技法已不重要,个人风格却十分突出。不拘泥于学院派的传统法则,重新探索绘画的定义,主观意识不断增强,客观描绘相对减弱,她的作品完全忠实于自己面对自然的视觉感受,使作品既有印象派强烈鲜明的色彩,又有扎实的形体和结构,体现出普桑那种坚实、永恒与和谐的感觉。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因为她创造出了属于她自己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观。潘玉良生于1895年,卒于1977年,终身为艺术而献身。以上所列举的作品,均属于她中年以后的画作,正是画家个人艺术修养达到高峰值的时期,这个时期她的创作不断,精品很多。毫不夸张地说,她的作品表达了一种全新的绘画观念,多年以来传统的西方艺术都是建立在客观描绘对象的观念上,而潘玉良已从客观描绘转向了主观表现,西方现代派艺术正是起源于此。

伟大的画家不做自然的搬运工,而是在思索和探寻中赋予作品灵动的生命力。潘玉良正是这样的画家,她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生命力,用色大胆鲜明,用笔铿锵有力,毫无女性画家的柔弱感,这在西方大师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而她的艺术也像大师们一样,为现代艺术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潘玉良塞尚结构
古怪的“苹果男”——塞尚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半包围结构
左拉“贬低”塞尚
汪曾祺专辑
一代画魂潘玉良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实现
法国有个塞尚小城
真相
画家潘玉良是怎样被捧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