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2019-03-09张琼云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文化意识培养策略一带一路

张琼云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与现状,提出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教师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知;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开设多种活动,增强学生文化敏感度和文化意识。

【关键词】“一带一路”  高职  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157-03

在经济快速发展、全球性危机挑战不断的当今时代,“独善其身”已经不再适用,各国应该如何在危机中求生存求发展?“一带一路”的倡议无疑给出了一剂良方:唯有本着友好合作的精神,通过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来往和人才交流合作等手段,方能达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目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倡议,也体现了我国对人文价值的重视和今后的人文发展方向。高职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分支,应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整体部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培养具有英语交际能力和掌握一定文化背景知识的人才,这对推进我国的文化强国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具有人文意味的概念,其依托于语言这一载体,彰显的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精神财富。而语言,作为文化的外在表现符号,同样受到不同民族历史文化与精神风貌的影响,故而有了不同国家地区的语言之分。语言与文化向来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并行发展。学习一门语言,如果停留在语言的浅层,而不深入到文化的层次,则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学好这门语言,反而言之,掌握一定程度的文化背景对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大有裨益。如果英语教学只重视教导词汇知识,那么学生就只能是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的境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作为英语教育者,必须懂得,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还必须培养他们的社会文化能力,使之成为具有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文化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了解和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尊重文化差异,在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更要将聚焦点放在了解我国优秀文化和树立民族自豪感之上。

总之,交际能力的培养少不了对语言的学习,但更脱离不了对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使之成为对内“知己”的优秀文化继承者,对外“知彼”的优秀文化传播者,这是势在必行之举。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已经明确指出,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更加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而多年来,我国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文化意识的培养。尽管不少教师有一定的文化培养意识,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出于各种不同原因,多数教师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并没有把文化意识培养融入教学中。从英语教学的效果来看,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大多数高职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实际运用能力比较差,在日常对话中也很难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部分高职学生虽然能用比较流畅的英语进行交流,但也会在某些特定语境下无法理解对方文字层面背后的文化底蕴,造成尴尬局面。从本国文化的交流传递来看,由于长期以来高职英语教学的重心是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知识,学生能接触到的与本族文化内容相关的英语材料少之又少,加之对本族文化历史认识了解不深,因此在实际交际中无法恰当地用英语对中国优秀文化进行传播,甚至会闹出张冠李戴的乌龙事件。这很大程度反映出高职英语教学中忽略了中外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或是对中外文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三、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如何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笔者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策略的分析。

(一)教师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

在面对他国文化时所采取的态度是否正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很好地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未来能否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作为人才的培养者,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客观、公正、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不同于本国的文化。各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无优劣之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随意添加自己的主观色彩,对不同的文化差异进行好坏的评价,更不应该崇洋媚外,摒弃本民族的文化。正如有学者提出的:“不仅对交际对象的社会文化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且还需对它持有好奇与开放的心态,愿意修正过去的偏见,重新认识自己民族文化的长短处,并有意识地发现其他文化的特征。”教师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态度,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引导学生采取积极的态度去体会不同的文化差异,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值得改进之处。

(二)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知

1.词汇、句子文化内涵的对比。文化习惯的差异,使得中西方词汇在褒贬含义方面不一样。最常见的例子如“dog”和“狗”两个词,词汇的本义是相同的,但由于受文化影响,延伸的意指却大相径庭。在中国人心里,狗是比较卑贱低下的动物,常常受到鄙视和咒骂,常用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多引发贬义联想,如狗东西、走狗、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等。但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狗多被看作忠诚可靠的伙伴朋友,因此“dog”一词非但不含贬义,绝大多数情况都含有褒义,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top dog(最重要的人)。在中英句子表达中,同样有这样褒贬对立的例子,如中文有“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说法,而英文则有Every dog has his day的表达,意思是人人皆有得意时。

2.价值文化的对比。中国倡导的是家族本位主义,或者说是集体主义思想,从整体出发。“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就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子女年幼时依赖父母抚养,父母年老时依靠子女侍奉,也会帮忙照顾孙儿,这样的“四世同堂”是中国传统家庭中普遍存在的事实。在人情味浓厚的中国家庭成员间,甚至是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关系都显得特别浓厚持久。但同时这也会催生一定程度的“裙带关系”,不利于社会发展。而相对而言,西方则看重个人本位主义,或者说是个人主义思想。个人自由、个人独立和个人的民主与权利,是他们所尤为看重的,在这样的价值导向下,西方人对家庭的责任和承担方面较为忽略。比如在美国人家庭眼里,成年后即意味着要独立,他们鼓励孩子经济独立,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从小培养起来的独立自主意识大大提高了孩子对环境的適应能力和创造力,但也出现由于早早独立,经济负担过重,难以维系家庭的局面。很多人不愿意结婚,或是婚后不愿生孩子,成为丁克一族,而生了孩子的不愿意养孩子,孩子养大了反过来不愿意照顾老人,这样的情况显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当然,这两种价值观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其利弊。从价值文化的对比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其利弊所在,扬长避短。

3.非语言交流的文化差异。非语言交流行为是除言语沟通外的另一种沟通行为,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某一国或是某一种文化的反映。非语言交流研究的带头人之一莱伊·L·伯德克斯戴尔曾就人际交流问题作过如下分析:在两人的对话中,通过语言传达的信息,不过占整体的35%,剩下的65%则通过谈吐风度、动作、姿势、与对方的距离等语言以外的手段传达。因此,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也是我们要关注的一个要点。在中西文化中,要传达同样的含义,需采取不同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比如当表示不知道或者无可奈何时,中国人习惯摆摆手或者是摇摇头,而美国人则是通过皱皱眉头,弯手臂且手掌朝上,同时耸肩来进行这个信息的传递。中国人把手放在肚子上轻轻拍打,表示吃得很饱,而美国人则通过把手放置在喉咙位置,手指甚至手掌朝下来表示自己已经吃撑到不行。同理可推,相同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不同的中西文化中,有着不一样的寓意。比如当中国人伸出大拇指时,表达的是一种称赞,“顶呱呱”之意,而在美国,这样的一个手势表示的是想要搭便车。中国的大人通过抚摸小孩的头表示一种关爱,这样的举动不适用于青少年或是成人,而美国人则通过抚摸别人的头给予安慰和鼓励,没有年龄的局限。

(三)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学校既要关注培养学生成为外来文化的吸收者,也要注重使之成为本土文化价值的继承者与传承者。

“请进来”,意在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例如当地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让学生学会尊重和容纳其他的文化,以开放的心态去认识世界。笔者目前所任教的学校在“请进来”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如曾邀请英国男爵夫人在我院举办的国际教育校长论坛暨中英大学生礼仪交流会上作英国皇室礼仪主题演讲,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礼仪文化。成立“文化大讲堂”,邀请国外博士后导师作“西方古典音乐绘画欣赏入门”和“音乐剧欣赏”等关于文化领域的专题讲座。

“走出去”旨在通过让学生在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利用外语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更迭发展,从而使他们对中国有较从前不一样的印象和认知。“走出去”是众多高职院校今后努力的大方向,也是我国优秀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请进来”和“走出去”就是一个“理解他人”(to understand others)后再去“使自己被他人理解”(to make ourselves understood by others)的互相促进的这样一个过程。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语言作为媒介,互相迁移和渗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融入西方文化,更要导入中国文化,以实现培养高素养人才的目标。

(四)开设多种活动,增强学生文化敏感度和文化意识

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与国外学校合作,开展国际间的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参加交换生交流学习的短期项目。只有去到真实的国外语言环境之下学习和生活,体验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生才能融入当地,更深刻地学习语言背后所反映出的文化现象。相应地,当外国师生到我国学校学习交流时,学生可以和他们一起比较学习中西方文化习俗等的不同,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和文化意识。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借助接待国外宾客的契機,在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的同时,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每年学校都会邀请美国的资深教师来校开设为期一个月的英语讲学班活动,在此期间,学校鼓励学生充当助教,向讲学班外教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华历史简介、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中国戏剧的种类、中国美食文化等。安排学生带外教参观本地民族英雄刘永福、冯子材的故居,用英语简单介绍他们的英勇事迹,学生在提高英语口语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培养了爱国情操。

高职英语教学应顺应国家“一带一路”的部署,在关注学生语言技能习得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中西文化意识水平,使之在各种文化多样化的社会中,取其精华,服务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雷志敏.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国文化导入困境与策略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8(3)

[2]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吴江梅,彭工,鞠方安.现代外语教学与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4]云贵彬.非语言交际与文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5]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文化意识培养策略一带一路
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途径
基于文本框架的英语阅读教学
大学英语阅读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