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端装备制造业特质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2019-03-09伍咏晖覃祖和叶城保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

伍咏晖 覃祖和 叶城保

【摘 要】本文论述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端装备制造业特质工匠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分析高端装备制造业特质工匠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多维坐标交汇育人理念的产教融合平台与跨界融合育人模式,促进专业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  高端装备制造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128-03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生产技术与组织模式更新迅猛,呈现出技术技能高端化、生产过程综合化、人才结构多能化、生产方式研究化等多样性特征。高职机电类人才培养定位由简单重复的设备操作、机器装配向应用、调试及管理高端综合的智能生产系统转变;能力培养由单一应用向跨专业交叉复合的综合应用转变;技术服务由一人一岗向跨岗位技术多面手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因此,高端装备制造业不仅需要大国工匠的精湛技艺,更需要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的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具备“跨专业综合思维、跨岗位实践能力、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特质的复合型工匠人才支撑,复合型人才+工匠精神成为人才供给的核心。这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高职机电类人才规格提出更高职业能力、更强职业素质的要求。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现状

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机电类专业所对接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广西优先重点发展十四个千亿元产业,打造“14+10”的产业集群明确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为广西提供人才智力支持。这些都为机电类专业的发展与改革创造了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机电类专业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必须对接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的改革。而机电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主体单一,人才培养缺乏跨专业跨岗位综合训练,与现代企业岗位要求不匹配。机电类专业在学校单一教学主体背景下,缺乏对接企业项目的跨专业跨岗位综合实践,教学局限性大,学生知识面窄,缺乏跨专业跨岗位技术融会贯通能力,不能满足人才结构多能化要求。

(二)竞赛与教学脱节,技术技能供给跟不上制造业前沿技术。由于产业、教学、竞赛三者协同性较差,造成学生受益面较窄,知识和能力供给相对不足,难以适应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需求。

(三)人才培养以教为主,没有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学生工匠精神缺失,不能有效激发学习内生动力。课程体系没有体现学生多元化需求;教学模式传统单一,导致学生能动性不高,无法有效培养工匠核心素养。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特质工匠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将多维坐标交汇思维融入育人工程,创新“协同、融合、优化、创新”的多维坐标交汇育人理念,助推产教深度融合。4个维度系统概括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企业生产需求侧有效链接的契合点,为构建互利共赢的校企研深度合作模式和育人途径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构建具备“跨专业综合思维、跨岗位实践能力、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特质的复合型工匠人才育人模式,如图1。

(二)在学校校企合作理事会指导下,依据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与制造业龙头企业、研究院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基于“协同、融合、优化、创新”的多维坐标交汇育人理念,形成互利互通的“1+N”校企研创新联合体。依托“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主体参与,行业引导”的校企合作平台,按照“互惠互利、资源共享、融合优化、共同发展”思路,联合海克斯康、瑞士GF集团、广西机研院、厦门捷昕等行业名企,学校、企业、研究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共建、共享、共发展“1+N”产教融合体,“三元聚力”构建育人平台。学校投入资金、场地、设备及教师,企业投入资金、设备及生产人员,研究院投入技术、项目及技术人员,建立高水平、专业化、技术领先的混合所有制校中厂等实训基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1+N”校企研创新联合体集教学、实践、生产、研究、服务为一体,实现“教、学、做、产、研、服”六大功能,促进教学、生產、科研资源集成优化,产学研互动,增强机电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资源供给,实现“校企研一体化”协同育人,达到学校、企业和研究院“育人才,享成果”高质量融合共生的效果。

(三)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校企研实施跨专业、跨学科、跨系部、跨岗位多元跨界融合人才培养。遵循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驱动育人模式改革的原则,以学生能力达成为导向,优化高端技术与竞赛引领,引入职业标准,融入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培养方案。通过校企研三方深度融合,跨专业、跨学科、跨系部、跨岗位多元跨界融合培养,培养学生跨专业跨岗位融会贯通能力,促进知识、技术与技能交叉复合最大化。

机械工程系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等专业联合电气工程系,与厦门捷昕、广西机研院等单位实施跨岗位、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智能制造领域专门人才。智能制造跨界培养共设置“机电产品数字设计”“模具智能制造”“自动化测控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4个方向。依托“1+N”校企研创新联合体,由合作企业提供具体项目或工作任务,实施“校企融合、项目驱动”多主体培养模式。各学习方向小组实施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同时采用项目导师负责制。从合作企业与学校系部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任教师作为项目导师,对各学习小组进行考核与管理。从实施过程看,效果良好,取得较好成绩,学生参加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大赛两个赛项均荣获一等奖。

注重汲取龙头企业、研究院最新成果,把新技术、新规范及时融入课程内容。基于现代企业工作过程,对接产业高端先进技术,对接职业技能标准,以企业、研究院的实际工作案例与专业技能大赛项目内容为素材,融入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双对接”构建交叉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体系,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与产业需求接轨,提升学生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实现赛教融合、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三融合。

(四)基于“1+1+1”育人方式,以学校“高凤林大师工作室”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参与1个社团、1个创新项目及1个技能竞赛,多维贯通培育工匠型人才。基于“协同、融合、优化、创新”的多维坐标交汇育人理念,实施“新形态教学+二课互通+匠心养成”为一体的培育途径(如图2)。采用线上线下互联、课内课外互通、校企研活动促学等多维路径贯穿学习过程,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主动学习,乐于创新,精益求精,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业特质工匠卓越素质。

基于学校智慧云教室,创建“虚拟仿真+真实实操”相结合的教学新环境,采用“项目+导师”教学新模式,运用“双融合、全闭环”信息化教学新方法,形成培育工匠型人才的新形態课堂教学,有效促进个性化自主性学习。

以学为核心,借助学院“智慧校园”网络平台,开发手机APP、课程网站及教学资源库,形成多层次数字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数字化学习空间,实现教学资源的推广与共享。目前已建成CAD/CAM软件应用等多门数字化课程,提供信息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可进行自主学习、提交作业、参与课程论坛讨论等。借助教学平台,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便于引导学生进行训练和提高。

构建覆盖全员的面向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综合素质训练项目,优化多样性、可选性的素质拓展资源,学生可根据自身特质进行选择,充分体现学生成长的个性发展、职业取向的多元化。此外,在学校科技文化艺术节中,开展机械装配体测绘竞赛、AUTOCAD软件竞赛、创新创业类竞赛及创新训练项目等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通。在竞争中相互促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提升自身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依托大国工匠—— 高风林大师工作室等4个技能工作室,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特质工匠匠心塑造,在专业课程和竞赛中融入先进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企研项目中融入企业劳动模范、校友精英事例,培养学生爱国爱企情怀,实现专业素养与岗位职业素养的对接,使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总之,基于多维坐标交汇育人理念,创建产教融合平台与跨界融合育人模式,多维措施培养高端装备(下转第140页)(上接第129页)制造业特质工匠型人才,致力于增强专业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能力,成效显著,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发展后劲足,涌现出一批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伍咏晖.机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9)

[2]谢天,周珏.动机心理学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培养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9(3)

[3]伍咏晖.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研究[J].广西教育,2014(8)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