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职业信仰培育思考
2019-03-09廖芳周黎华
廖芳 周黎华
【摘 要】本文阐述基于工匠精神培育高职学生职业信仰的意义,提出从职业认同、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价值维度着手,依靠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途径培育高职学生职业信仰。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学生 职业信仰 培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029-03
职业信仰是人们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认同、信任和崇拜,是人们对职业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实际行为的统一,是人们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源泉。职业信仰之于高职学生而言,是他们对所选职业的认可、热爱和自信,是对职业相关专业技术技能的追求以及相应职业道德的遵循,是自觉提前进入岗位角色的思想意识。因此,培育学生职业信仰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职业人的必然选择。然而,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职业信仰,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自2016年以来,“工匠精神”连续三次出现在政府报告中,是我国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精神指向,为当前破解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职业信仰难题提供新视角,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更是一种职业信仰,以工匠精神為导向,培育高职学生职业信仰是一种新的尝试。
一、基于工匠精神培育高职学生职业信仰的意义
(一)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由“量”向“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人力资源支撑。高职院校作为牵连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桥梁,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大军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与使命。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职业自信,他们对职业以及职业技能难以产生强烈的认同及敬畏,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学习的动力,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缺乏敬业的上进力,达不到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意识到培养学生职业信仰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工匠精神是敬业精神的升华,也是精湛技术技能的真实写照。基于工匠精神培育高职学生职业信仰,可以使学生既获得精神指引又提升职业技能,摆脱客观环境与未来职业的盲目和无助,提升自身职业素质与职业自信,成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劳动者。
(二)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
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能否立足职场的关键因素。职业能力的提升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这多方面因素中最首要的前提是高职学生自身有提升职业能力的意识,即“我要去学”的想法。职业信仰正是这样能驱动学生主动去提升职业能力的意识。职业信仰是人们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认同、信任和崇拜。正是这份认同、信任和崇拜,形成一股高职学生不断去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内生驱动力。有了提升职业能力的内生动力,那么,要具备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则是由社会发展来决定的。在当前经济社会下,工匠精神所代表的高超技术技能和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以及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正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真实写照。因此,基于工匠精神培育高职学生职业信仰,是促使高职学生德技双修,夯实其职业能力,提高其职业竞争力的需要。
(三)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2017年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强调,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高职院校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则自身要转变发展模式,推进由“量”转向“质”的内涵式发展,才能在新形势下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工匠精神为“新引擎”培育学生职业信仰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切入点。基于工匠精神培育高职学生职业信仰,是将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实践,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艺双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由此也将以过硬的教育质量提高竞争力,实现内涵式发展。
二、以工匠精神为导向培育高职学生职业信仰的维度
(一)依托工匠精神加强职业认同维度
职业信仰的形成前提在于对所选职业有着职业认同感。这意味着培育高职学生职业信仰首先需引导大学生在踏入岗位前对职业形成高度的职业认同。工匠精神蕴含着高度的职业认同,这份认同承载着对职业的敬畏和执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坚定的职业理想信念。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匠人”们之所以能做到精益求精首先在于他们对职业有着深深的认同和热爱,他们把这份认同和热爱转化为对卓越品质执着追求的职业理想信念。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认同,引导着学生形成坚定的职业理想信念,有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让坚持、专注、敬业、尽责、创新成为学生的主流意识和精神坐标,让他们对所学专业和未来所从事职业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二)基于工匠精神提升职业道德维度
职业道德是高职学生职业信仰构建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是从业者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职业领域中“善”的行为规范总和,反映的是职业者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水平,也是约束职业者的职业行为的重要精神力量。一个不崇尚职业道德的人不能成为一个具有坚定职业信仰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职业者。因此,职业道德是高职学生职业信仰建设的必然之义。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有热爱劳动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的工作理念、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的工作品质,这些内容正是工匠精神内在的道德价值取向。正因如此,“学技先学做人,技湛德更高”是具有“工匠”们的职业道德要求,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是德艺双馨的人。因此,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崇高的职业道德,是高职学生职业信仰构建的重要道德指引。
(三)基于工匠精神增强职业技能维度
职业技能是促进职业信仰形成的关键因素,这是由于一个职业的吸引力往往通过从事这个职业所应具备的技能展示出来。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职业技能与职业信仰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职业技能,他们越了解和热爱自己所选择的职业,职业信仰越坚定。而越坚定的职业信仰越促使学生更自觉地学习技术技能,把追求更高超的职业技能作为奋斗的目标。精湛的技术技能是工匠精神最显著的内涵。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匠”还是当今的“匠人”,都是指只具有精湛技术技能的人。精湛技术技能让“工匠”们创造出高品质的作品,使他们具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职业信仰。所以传承工匠精神,提升高职学生的技术技能,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自信心,增强对专业和职业的认同与热爱,是培育高职学生职业信仰的重要维度。
(四)依托工匠精神强化职业价值维度
职业价值是培育高职学生职业信仰的重要维度,原因在于高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年龄和外界影响的关系,他们价值辨别能力模糊,对于职业出现错误的价值追求,例如,“一切朝钱看”“干得好不如关系来得好”……在这种错误的职业价值导向下,学生难以树立正确的职业信仰。高职学生职业信仰的形成需有正确的职业价值为导向。工匠精神不仅反映了“工匠”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还反映了自我超越、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和国家的价值追求。“工匠”们持之以恒地追求技术技能和作品的精益求精,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的相统一、物质享受实现和崇高精神境界实现的相统一。因此,应通过工匠精神来引导高职学生对职业价值的认知,让他们不断调整自身意识和行为,提升职业认知和价值评价的能力,进而使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得以完善升华,实现正确的职业信仰的形成。
三、厚置工匠精神,培育高職学生职业信仰的路径
(一)工匠精神渗透课程教学,依靠课程育人培育高职学生职业信仰
课程教学是高校育人的基础方式,培育高职学生职业信仰应将工匠精神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课程教学能够将工匠精神向学生进行系统化灌输和启发,通过学习、认知、体验、再认知的循环往复过程,使学生把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促使职业信仰的逐步养成。
其一,工匠精神渗透高职思政课程教学,实施高职学生职业信仰形成的价值引领。职业信仰属于精神层面,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具体内容。对于还没踏入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而言,其职业信仰的形成需要“德”来引领。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中“德”的特征与重心,是引领高职学生职业信仰形成的必然价值选择。思政课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自然成为传承工匠精神、培育高职学生职业信仰的重要平台。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按照“工匠精神—职业品质(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职业认同—职业信仰”的教学思路,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与思政课具体内容,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感悟“工匠”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时,增强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提升他们对专业和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形成职业意识,强化专业和职业认同,那么职业信仰将逐渐形成。
其二,工匠精神渗透专业课程教学,打造高职学生职业信仰形成的底气。职业信仰的形成离不开对专业和职业的认同、热爱、崇敬,这份认同、热爱、崇敬除了来源于精神层面的熏陶与引领下形成外,还来源于“高”“精”“专”的技术技能给予他们的底气和追求。这是因为“高”“精”“专”的技术技能代表着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带给他们强有力的职业竞争力,增强了他们的专业和职业的成就感、自豪感,由此也就更促进了高职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同、热爱、崇敬。专业课程教学是在校高职学生掌握“高”“精”“专”技术技能的主要渠道,工匠精神代表着一种“高”“精”“专”技术技能,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一方面能让高职学生认识到高超的技术技能之于学生本人、企业、社会、国家的价值;另一方面,专业课程教学以工匠精神为引领,以“工匠精神—职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职业信仰”的教学思路为途径,把操作技能、职业行为规范等内容渗透专业课程中,让高职学生技艺水平“高”起来,专业化学习“精”起来”,“当高职学生具备‘专与‘精的职业核心能力这个底气与追求,他们将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与成就感,从而增强专业的热爱和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认同”,那么,在校高职学生的职业信仰也就相对应地树立起来。
(二)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依托实践育人培育高职学生职业信仰
职业信仰属于观念形态,而观念意识形态本质来源于实践,这意味着职业信仰的树立必须经历职业实践的洗礼和锤炼。
其一,工匠精神融入校内实训,强化工匠精神在培育职业信仰中的作用。校内实训是在校高职学生提升职业技能,体验职业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工匠精神融入校内实训,让学生在训练技术技能实践中执行持之以恒、一丝不苟的工作理念,遵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体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精神,在“执行—体悟—内化”的循环实践中逐步树立职业意识,端正职业态度,提高职业技能。因此,校内应该建立仿真工作环境,教师进行校内实训设计与安排时,以工匠精神为引领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训练,同时要培育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品德,既要彰显“工匠”的匠术之美,还应凸显匠心、匠德之美,使学生通过实训既掌握技术技能,还能形成职业情怀,内化职业品质,从而更坚定职业信仰。
其二,工匠精神借力校企深度合作,巩固工匠精神在培育职业信仰中的保障。校企深度合作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显著特色,是产业界对接人才需求的主要方式,也是高职学生进入真实职业岗位实践的重要平台。在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下,企业为学生提供在实际岗位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学生在真实职业岗位中,真正理解岗位职责,近距离学习企业中“工匠”们精湛的技术技能,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看、听、学这些崇高的职业品质、高超的技术技能,并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职业意识与职业行为,潜移默化地“逐步培养出对技术的高度尊重、对专业的充分景仰,进而形成习惯”。职业信仰的形成正是建立在对专业和职业的尊重、敬仰的基础上,不断地在真实职业实践中逐步形成。
(三)工匠精神渗入校园文化,借力文化育人培育高职学生职业信仰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文化底蕴、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意识形态的隐性资源。应把工匠精神渗入校园文化,借力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培育高职学生职业信仰。
其一,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形成职业信仰的有效传播。人的思想观念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职业信仰属于精神层面,其形成自然受周边环境影响。校园是在校大学生主要活动领域,校园文化对他们的职业观念的形成、职业道德的树立、职业价值的追求产生重要影响。工匠精神本身作为一种崇高的职业信仰,渗入校园文化中,充分运用校园橱窗、校园广播、校园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加大宣传,营造注重技术、崇尚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持之以恒的职业精神风尚和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职业信仰传播,对在校高职学生的职业信仰形成产生积极影响,增强他们对专业与职业的热爱,唤起他们的职业意识,激起他们对职业价值的追求,领悟职业精神的内在力量,促进高职学生逐步塑造自己的职业信仰。
其二,开展凸显工匠精神的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实施职业信仰的有效熏陶。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应以主题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将工匠精神渗入主题校园文化活动中。例如,“大国工匠”故事展、“名匠”进校园做专题报告等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把工匠精神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使在校高职学生更容易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也促使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职业信仰熏陶。在长期工匠精神氛围熏陶之下,学生的职业信仰体验也会得到强化,从而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职业信仰。
【参考文献】
[1]黄文博,马悦.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12)
[2]管小青.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1)
[3]陈纪伟.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8(11)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