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以凯里学院为例

2019-03-09蒋向辉李本鹏李建辉孟芳芳

山东化工 2019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

谭 荣,王 翔,蒋向辉,李本鹏,李建辉,孟芳芳

(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主题下,完善高校创新创业制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本科高校的特点继续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为学校面临的主要任务。本文就近几年凯里学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成果进行探讨,为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1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性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6个民族,2017年末常住人口352.3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户籍人口的81.1%,其中苗族人口占43.0%,侗族人口占30.4%[1]。自治州境内多山,以旅游、农业等民族文化特色为主,工业基础薄弱,限制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最宝贵的基础。

凯里学院作为黔东南州唯一的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是贵州省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大学。学校在校生达11000余人,主要以贵州籍学生为主。学校现有15个教学分院,50个本科专业,建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旅游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和重点支持学科8个(材料物理与化学、人类学、旅游管理、生物学、植物学、园艺学、设计学、音乐学),同时拥有现代化的科研教学设备和丰富的图书资源。近年来学校为了实现主动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方向,实现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目标,主动进行教育转型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政策,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培育环境。同时,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地方创造就业岗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与发展现状

凯里学院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平台建设等内容。

2.1 培养目标建设

凯里学院学校着力特色发展,改革创新,坚持“地方性、民族性、师范性,应用型、教学型、开放型”的办学定位,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学校而言,需要全面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具有学校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制度,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以“工科做实、民族做特,师范做精”为基础,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向有机融合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转变。同时推进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全面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学生而言,主要分三步走。大一、大二阶段通过举办创新创业竞赛和创新创业讲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大二、大三阶段,通过对专业知识的指导培养以及地方民族文化的影响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对有潜力的学生实行专业导师指导;大三、大四阶段,结合实习实训强化创新创业技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为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2.2 多部门协作,多元化管理

近五年来凯里学院对创新创业非常重视,学校从方向上把握,制度上引领,政策上支持,形成了“学校-分院-导师”的纵向创新创业三级管理制度。通过成立凯里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和制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各项制度和监督工作。各分院部门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通过会议动员、政策宣传等方式宣传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导师负责具体技术指导。由团委-科研处-实验中心-大学科技园-教务处组成的横向管理制度。团委牵头组织课外科技、文化、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整合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资源,激发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热情,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研处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遴选指导教师,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咨询、策划、指导服务。实验中心负责为创新创业提供开放研究场地。大学生科技园为创新项目提供孵化场地和实施条件。教务处成立创新创业管理部门,每年负责举办创新创业讲座,以及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结题工作,同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跟踪调查,对人才培养方案作出相应调整。

2.3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为了推进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学校在各分院推荐的人选中从优遴选并积极吸收校外知名专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技能大师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建立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并向省教育厅推荐创新创业教育导师。目前我校3名双创指导员入选首批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46人入选贵州省教育厅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同时加强“千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发挥在创新创业中的引领作用,积极培养学术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参与专业(行业)职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践 。同时派教师外出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和交流学习,提高创新创业导师的综合素质和指导能力,以适应学校转型发展,实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4 课程建设

要培养适应社会,具有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当代大学生,必须调整培养方案,为此学校专门出台了《凯里学院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方案加强了实践和创新课程的改革。学校根据自身特点,立足贵州省、黔东南州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设置和调整本科专业。同时重点加强创创新思维与方法、就业与创业基础、创业指导、创业实训 、创业实践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依据学科和年级特点,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公共必修课,在高年级学生中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职前教育网络学堂》等公共必修课。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同时将创新创业纳入教学计划,计入毕业学分进行管理。在工程类专业将实习实训与毕业设计(论文)的课时占专业总课时的比例调整达到35%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年。

2.5 实践平台建设

凯里学院现有教师科研平台项目17个,其中省级创新团队6个,产学研基地4个。依靠学院培养人才的特色优势,建立有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 黔东南发展研究院”、“ 省级大学科技园”等一批科研平台、中心,设立有“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教学科研人员获纵向科研课题立项811项。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学校以与曙光集团、与凤凰卫视集团等合作共建工科专业合作项目为突破口,建立应用转型发展产教融合示范点。同时依托贵州民汉双语服务基地,通过开办侗汉双语师资培训班、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进课堂、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课堂教学、开设“民族数学文化与地方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特色课程等,并积极组织及参与民族民间文化竞赛活动、环保民族服装设计大赛等;积极组织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项课题立项资助研究,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才。特别是随着学校转型发展和社会需要,重点支持“互联网+、大健康、民族食品、民族服饰、银饰等特色领域”的创新创业发展。

此外大力依托学校科研平台,成立校级创新创业专项课题,在资金和技术上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近5年来共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项目总数312项,其中国家级46项,省级82项,校级184项。详见表1。

表1 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数

3 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问题和对策

3.1 正确认识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任何使现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发生改变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创新。创业是指主体以创造价值和就业机会为目的,通过组建一定的企业组织形式,为社会提供产品服务的经济活动[2]。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其价值在于创业,创业推动着创新,如果脱离创业实践,缺乏一定的创业能力,创新精神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作为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创新创业的关系,善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创业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商品活动,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要合理利用创新意识,指导创业。作为地方院校大学生,其创新创业要紧紧抓住地方特色资源,围绕服务地方经济进行,主动对接黔东南“工业强州、城镇带州、旅游活州”主战略和“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推动学校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

3.2 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

从当前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来看,创新教育师资是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瓶颈问题[3]。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因此,需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库,不断吸纳创业企业家、专家学者担任兼职创业导师,聘请能力、贡献突出的竞赛指导教师为创新创业导师。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努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专业化管理,建立健全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专业实践三支队伍,形成由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与科研人员、创业指导专兼职人员、校内外专家组成“管理 - 指导 - 服务”创业帮扶体系。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核定专任教师编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和社会举办创业导师培训班进行专业培训,同时要积极鼓励本校教师参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创新创业实践,拓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视野,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综合素质。此外还需建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师资队伍管理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3.3 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及教学体系

健全课程管理体系,建立符合应用型、创新型专业建设需要的管理办法,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鼓励学生参加技能鉴定,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同时要修改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在大学四年中推行大一认识实习、大二综合训练、大三产学研结合、大四实习基地训练,培养和提升提升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学生实践创新和社会适应能力[4-5]。

在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模块开设创新创业导论、创新思维、创业基础等课程;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育模块开设学科前沿、专业导论、研究方法、设计方法等课程;在专业教育模块开设跨专业拓展课以及行业发展前沿、专家讲座等课程。充分利用国内外高校的精品课、网络视频公开课、慕课等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科学合理、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4 科学优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成立的创新创业管理部门,建立实践在线服务平台,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从立项到转化,资金支持,一条龙服务。平台要实现校内、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一方面要整合学校、社会和企业创新创业资源,通过科研平台和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社会及企业实践丰富创新基础内容。另一方面要向有需要的学生群体提供开放式在线课程,提供创新创业技巧和专业知识内容讲授,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求知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意识。积极开展参加以“大数据”、 “大健康”、 “民族文化艺术”等为主题的大型赛事活动。与地方企业对接,开展符合企业和市场实际需求的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通过竞赛得以实践;二是充分利用好学校已有的科研实验室平台、教学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假期社会实践等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加产学研,加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三是利用高校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科技产业园等基地开展创新创业孵化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成果孵化场所及设备,提供多元资金支持;四是设立创业的专业指导团队,聘请企业家、教授、风险投资家等组成导师队伍,为孵化的创业企业提供指导,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 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工作,其自身也是教育模式创新的过程。作为地方高等学校,在苗侗文化传承及其相关产业技术指导中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在创新创业活动中除了应充分依托自身优势和特色以外,还应将课堂、实践、管理有机结合,坚持多学科交叉的个性化培养模式,避免同质化发展。在充分利用好国家支持创新创业和民族特色的政策的同时,政府部门和高校应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最终通过多方努力,精准定位和找准地方需要,走一条具有地区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