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着丙察察去流浪

2019-03-08刁丽俊

云南画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流沙怒江河谷

刁丽俊

在西部,滇藏线、川藏线、青藏线,在所有进藏的道路中,丙察察是最神秘、刺激、惊艳的。

丙察察的起点当然是丙中洛,沿怒江一路向西,经著名的大流沙到察瓦龙,再翻过齐马拉山、金拉山和折拉山三座大雪山,进入察隅,雪域高原的凛冽和神秘就真实地刷进眼帘了。

丙中洛、察瓦龙、察隅,就是所谓的丙察察。

丙中洛,人神共居的地方

在怒江大峡谷,丙中洛是个神奇的存在。夭南地北的人,一提到滇西的丙中洛,都是一脸的神往,为什么呢?因为它的美。因为它是人神共居的地方。在藏语里,丙中洛是“人类聚居天堂”。

人、神共居的丙中洛,居住着多种民族,各民族之间可以自由恋爱、结婚。一个家庭,可以是多民族共居,多宗教并存,但一家人却没有隔阂,相亲相爱、其乐融融。在这世外桃源般的丙中洛,存在各种语言。一个教师站在讲台上,必须先用怒语、傈僳语、藏语、独龙语,最后才用汉语,因为三年级以前的孩子可能会两三种语言,但还不会普通话。

察瓦龙,连接滇藏的干热河谷

察瓦龙在藏语里是千热河谷的意思。沿怒江出重丁村,过石门关,经过最美村庄雾里、秋那桶,就到滇藏交界的那恰洛峡谷。长约30公里的那恰洛峡谷是丙中洛进入察瓦龙的咽喉路段,江流湍急,峡谷落差达到3000-4000米,江两岸森林茂密,公路似一条哈达缠绕在悬崖绝壁间。那恰洛峡谷走完到达松塔,干热河谷的的面貌就真实呈现了。

怒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三大峡谷。从青藏高原奔涌而下的大怒江到了察瓦龙至丙中洛段,87公里路程,两岸皆是坚硬陡峭的悬崖巨石,且土石混合,松软贫瘠,甚至寸草不生。一路进去,热浪滚滚,尘土飞扬,路是从悬崖中凿出的,有的路段仅够车身通过,转过一个弯,一堵悬崖立在眼前,穿过去,又有一堵悬崖耸立,在你以为没有路的时候,车子再次从悬崖缝隙间穿过,不给喘气的机会,我们在惊呼中穿过无数个悬崖。

再往前走,经龙布、扎恩、喇嘛寺、曲珠,就到达著名的大流沙。每天下午2点过,一起风,大流沙飞沙走石,就不能通过了。我们到的时候不到1点,太阳明晃晃的照着,峡谷的热浪一阵阵袭来,没有起风,强光反射下,大流沙像一个巨型的静止的瀑布,安静地沉睡在艳阳里。

大流沙过完不久,察瓦龙到了。察瓦龙是进藏的第一个乡,它的辖区长120公里,宽80公里,人口7000多,多数是藏族。但似乎除了行政区划属于西藏,这里的人生活日常永远与丙中洛紧密相连,毕竟,去西藏要三四天,而到丙中洛,只需三四个小时。通车以前,藏民收入主要靠马帮,现在挖草药,部分地方种青稞,也有很多人做生意、打工。

察瓦龙背靠梅里雪山,是梅里外转的重要通道。梅里雪山属羊,每十二年一轮的藏历水羊年,是所有藏民赴梅里朝圣的日子。路边岩石上画了许多白度母、绿度母的画像,色彩鲜艳,画工精美,这就是外转通道的入口。在扎那村,运气好的话,可以看到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

继续溯怒江而上,江的左边是刀削斧砍的高黎贡山,而高黎贡是伯舒拉岭的余脉。之前进入那恰洛峡谷,就真正进入了伯舒拉岭,我们的海拔,就要从700米直冲到4000米以上。扎那(意为岩石的鼻子)、左布、沙布,一个个江边小村擦窗而过,而到了目巴村,车子几乎是60度直上了,前行中几乎可以看到前轮。由于受怒江干热河谷和木孔雪山冷气流的双重影响,海拔1700米的目巴所处的河谷降水量增大,山中的森林开始茂密起来,再过梦扎村,一条翡翠一样蓝的河流出现在眼前,河水清澈,浪花奔涌,感觉一条河都流淌着冰种蓝翡翠,继而整条峡谷都生动明媚起来,这就是门空河,这是沿途最美的河流。

从这段开始,我们在森林里穿行,道路平坦,两旁古树虬枝盘劲,秋叶明艳养眼。门空河一直贯穿高原牧场,直到翻第一座雪山:扎目雪山。

从扎目村到察隅,约200公里的路程,我们穿过的是伯舒拉岭南部山脉,还要翻越齐马拉山、金拉山和折拉山三座大雪山,海拔均在4600米以上。这也是雪山景观较为集中的路段。特别齐马拉山是重要的景观坐标,东侧受怒江干热河谷影响,植被茂密,呈垂直性分布;西侧是高寒山地,以高山草甸和雪山湖泊为主。同时在人文景观上齐马拉山也是农耕与农牧的分水岭,牦牛的数量远比居住的人多。

察隅地處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是进藏后的第一个县城。境内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坐座,县城雪风凛冽,寒气袭人。而县城南边的下察隅地区,海拔只有1500米,受孟加拉湾热气流的影响,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是西藏盛产水稻的地方,当地居民生活舒适,完全没有雪域高原的苦寒之气。这里还是“炯”“杂”“吉”等古老藏族分支居住的地方,他们守着这块富有诗意的秘境自由生活,成为雪域高原的舒适一族。

猜你喜欢

流沙怒江河谷
子空的诗
民间方言的弦外之音
幸运
原来我不是一棵植物
基于数据建模王平镇河谷对泥石流可容体积评估
流沙说
流沙!流沙!不要怕
怒江水电搁浅十年将“复活”
原来我不是一棵植物
河谷对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