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尝试
2019-03-08余秀琼
余秀琼
议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会议讨论的题目。在学科教学中,议题既可以是与学科探究相关的实证性议题,也可以是与公共政策相关的争议性议题,其内容涉及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道德伦理等广泛领域。议题式教学由议题、情境、活动、任务四大要素构成,议题为纽带,情境为载体,活动为路径,核心素养为旨归,遵循议题统领、思行合一、社会建构和素养中心原则架构而成。
“生物多样性”是苏教版八上第十五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第一节,该节的概念多且叙述简单抽象,概念间内在联系松散。之前,筆者的本节教学沉闷、寡淡、无趣、散乱,充满挫败感。下面尝试以蚊子为中心、用议题式教学架构课堂,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合散乱的教学内容,提高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1关注社会生活热点,培养社会责任
教学片段一:
师:“你被蚊子叮咬过吗?什么感受?”
生:七嘴八舌,争先恐后。
师:播放视频“警惕蚊虫叮咬,登革热进入高发季节”。
教师分析:教师提出问题,“你被蚊子叮咬过吗?什么感受?”从而导入议题“讨厌蚊子的理由是什么”,继而以“登革热事件”视频进行强化。教师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紧紧抓住了学生注意力。“蚊子”是学生所熟悉的生物,“登革热事件”是社会热点话题,教师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从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引出教学议题。议题生活化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社会责任,基于生物学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教学片段二:
师:“蚊子是一个物种吗?”
生1:是的。
生2:好像是的......
师:“蚊子有什么价值?”
生1:不清楚。
生2:好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有价值。
学生兴致盎然,满眼期待。
教学分析:“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发灵光”。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蚊子是一个物种。不管是“登革热事件”里,还是在刚刚过去的夏天的感受中,在学生原有的认知中,“蚊子”都是人人得而诛之,应该把全世界的蚊子都消灭光才好的。通过思考问题“蚊子是一个物种吗?”“蚊子有什么价值?”,可以暴露学生不妥当或错误的前概念,激起学生对原有认知的质疑,形成认知冲突,推动学生对蚊子多样性、蚊子价值产生深入开展思考的内驱力,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使学生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
2整合相关教学内容,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本节内容概念数量多,共包括6个概念;概念叙述简单抽象,如“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显而易见”“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巨大”;概念间内在联系散,6个概念分别以不同实例佐证。
“议题的拟定很有讲究:不仅包含课程的具体内容,而且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不仅具有整合性、开放性、思辨性、引领性......”议题式教学的议题并不是一个个独立的问题,而是在对内容进行组合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系列有联系的、有序列的议题。依此,教师设计了4个议题:
1讨厌蚊子的理由是什么;
2蚊子的多样性是什么;
3蚊子有什么价值;
4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蚊子。
最后,教师追问: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其他生物?教师挖掘“蚊子”的材料,归纳整理成2则资料,分别对应两类概念:第一则对应蚊子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的含义;第二则对应蚊子的作用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第一则包含3小段,第二则包含6小段,每段对应本节的概念,详实有趣,使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每段资料都来自学生生活,来自学生知道一些又不甚了了的生活,来自可能不知晓但会对人们产生影响的生活......所有资料都与“蚊子”有关,用“蚊子世界知多少”命名,贯穿辐射整堂教学,统整零散的概念,主题凝聚不散乱。所有资料共同形成与教学内容密切度高、与学生认知相匹配、有梯度的资料系统。有了这样的“阶梯”,学生还容易实现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的沟通和转化,从而使学习和理解变得容易和有趣。
议题式教学作为新的教学建议,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学科素养的提高。现在的中学生敢于挑战质疑,简单空洞泛泛而谈的说教式育人只会适得其反。正如德国一位学者所说:单独将15g盐放在你面前,你难以下咽。但将15g盐放入一碗汤里,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盐全部吸收了。育人之于教学,犹如盐之于汤:盐需要溶入汤中才易被吸收,育人也需要融入真实教学情境之中,才容易被学生接受;汤需要有盐才更美味,教学要有育人的渗透才更完整更高远。
“你被蚊子叮咬过吗?”“我们是否应该把全世界的蚊子都消灭光呢?......为什么?”“为什么不能把全世界的蚊子都消灭光呢?”“蚊子有什么价值?””世界是谁的?......只是人类的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蚊子?”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其他生物?”......关爱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盐”有梯度地渐次放入教学。在润物细无声中,教师引导学生逐渐从个人感受过渡到生物立场,过渡到生物圈的高度,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认同人类同其他生物一样是自然界的一员,而不是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的主宰,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3以任务驱动,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科学思维的阐述是:“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鱼骨图的应用可培养强化科学思维。
鱼骨图是通过绘制能够标示原因、决策的鱼刺以查找原因、整理思路、寻找对策的一种鱼骨形分析图。在议题式教学中,鱼骨图可用于梳理知识、探究原因、寻找对策,其中议题标在鱼头处,知识、原因、对策标在鱼刺尖端。学生通过鱼骨图的使用,可以增强科学思维能力。
本节中,教师使用了3幅鱼骨图。
议题1“讨厌蚊子的理由是什么”为知识整理型鱼骨图(图1),用于梳理归纳生活经验,记录前概念,记录整节课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起点。
议题3“蚊子有什么价值”为知识整理型鱼骨图
(图2),一方面用于知识的梳理和建构,以形成结构化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主干知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另一方面为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做准备,为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把全世界的蚊子都消灭光呢?......为什么?”提供明晰的事实和证据,聚焦探究的议题原因,体现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
议题4“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蚊子”为议题决策型
鱼骨图(图3),用于引导记录议题对策方案,帮助学生在再构或预测中进行知识的应用和迁移。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主任赵占良教授形象地说过:“生物教材是由概念积木加上素材案例构建而来,概念积木多而且散乱,素材案例穿插其中”。“生物多样性”正是这样特点的内容之一。达成此类教材教学的方法莫衷一是,以上是笔者尝试以议题式教学架构该内容的一些想法,拟抛砖引玉,探讨反思此类教材的教学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