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主义思想与高校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研究

2019-03-08沈颖

西部论丛 2019年8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

摘 要:在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处于指导地位,它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把握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确保高校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有效开展,更好的让受教育者理解并接受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能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当前我国高校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 理想教育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

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从广义上讲,共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同义。邓小平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时不止一次地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1]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资本的批判,以及他们对不同时期出现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的辩驳和论证来一步步的探索和构建了共产主义理论。

在人类历史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曾详细描绘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19世纪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通过“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2],得出了废除私有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消除,国家的消亡等一系列设想。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没有掌握预估未来社会的方法,也没有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往往只是幻想。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大发现使得共产主义不再是空想,而成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思想体系。恰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概论》中所说的: “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3]

纵观马克思的著作,可以看到对空想共产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平均共产主义、费边社会主义等各种派别的不成熟的甚至是扭曲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研究和批判,例如宣扬以“科学”为基础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其实质是共产主义在德国“精神天国”的形式转换,它把思想成果与现实运动割裂开来,同时不考虑当时德国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复杂的关系,产生了“双重错位”。这是抛弃了革命激情而追逐人类的普遍之爱,渴望德国小资产者的博爱和同情,而非无产者蓬勃的革命意识,渴求这种超阶级的爱不但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推进毫无用处可言,反而会削弱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各个派别的辨析和批判中也在检视、修改、丰富和发展共产主义学说。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蒲鲁东式共产主义、傅立叶主义、圣西门主义、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所有的共产主义学说都认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但马克思之前的共产主义者对私有财产缺乏科学的理解,他们所谓的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消极的扬弃。共产主义不仅是私有财产的扬弃,它还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经过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人的本质才能够得到体现,人的主体性才能够得到彰显。

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在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4]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出现的根源是人的异化劳动,因此,当人失去本质,处于异化状态时,人是同现实的物对立起来的。共产主义就是促使人重新占有人的本质,并且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复归。人是社会性的,应当在社会中体现出自己的社会地位,要占有人的本质,人应当向社会复归。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表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而此后从1872年到1893年《共产党宣言》多次再版的7个序言中并未对这段话加以修改,反而一再重申和肯定。恩格斯晚年在应 《新纪元》的邀请用简短的字句表达未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思想时,再次引用了这段话,并强调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他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语言去阐释这一问题了。

共产主义是在历史发展前提下的持续进步,它是现实的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与历史上发生的“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不同,共產主义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在现实的实践中对私有财产进行积极扬弃,但实现了的共产主义也并不是历史的终点,历史是持续发展的,共产主义也是为更完美的社会状态的来临奠定基础,它注定会被更高级的社会状态所代替。

二、高校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理想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论大学生理想教育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我们的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出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好的最高理想。”[7]

事实上国际和国内的共产主义运动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走了一些弯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都是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巨大挫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储备和未来的建设者,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繁复的机遇和挑战,思想难免产生迷茫。为了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的认识,各高校都开展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核心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了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性,近些年来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做了很多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了非常多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很大成效。特别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出现了很多创新,在很多方面已经走在其他课程之前,然而高校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仍存在不足。

虽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授课形式,然而从总体上来看,高校思政课的大部分仍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较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低。部分高校教师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厚,不是“讲真马克思主义”不能将理论联系实际、解释实际生活的矛盾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合实际的“高大上”学说,否认其科学性,甚至造成了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偏见,还可能产生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

同时,许多高校都存在教学课时安排不合理的状况,以“原理”课课时为例,按照中宣部和教育部文件要求,“原理”课是 3 学分,大致要开54 学时,但一些学校只开 32 学时,有的甚至更少,差额课时据说以社会实践补足,实际上究竟社会实践开了多少学时就不便统计了。再以“毛中特课程”为例,课程设计为 6 学分96学时,但实际上绝大部分高校只上48学时, 其余的作为实践学时。由于教学学时不够,教学内容有的就不讲,涉及到共产主义思想详细描述的部分,几乎都在四本教材的后几章,这部分内容因为课时原因时常是被忽略不讲了的。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在高校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中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实践的历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共产主义的实现注定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实践过程,是人类有目的的能动的实践运动,在高校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中应当加强理论联系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不单单是书本上的内容,更应该在实践中去体验才能真正的理解,毛泽东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该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开阔眼界,在实践中去掌握理想教育的内容。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在进一步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的同时也不能全盘否定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虽然灌输式的教学相对枯燥形式简单,但它仍然在高校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当注重灌输的理论是否科学、系统,必须先掌握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理论,认清何为本体,以此启发政治觉悟和思想觉悟,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最终凝聚为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其次,增加政治理论课课时,提高课程学分。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而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方法论,让教育者有充足的课时讲授课程内容,只有教育者“讲透了”,学生才能够接收和重视共产主义理想的内容并付诸实践。最后,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在创新中求发展。只有充分体现时代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才会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社会实践的主题和内容应该充分体现着理想教育的时代性,应该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体现与改革开放、十九大精神、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时代主题和内容。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红色景区、探访先进人物、参加公益活动等能够深入到社会生活中,了解国情,不断在实际中坚定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

四、结语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在过去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精神支柱,今天仍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要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不断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弄懂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能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对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養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75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306.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3.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83.

[7] 《毛泽东选集》第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9.

作者简介:沈颖(1993- ),女,新疆阿勒泰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金项目:黑龙江科技大学2018年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JSCX2018-219HKD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
诗歌集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李海青:共产主义的历史现实性与逻辑必然性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更正
寸铁/注意杨宇霆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