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全域旅游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9-03-08唐芹芹
摘 要:当前,江苏省正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人才培养在此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适应江苏省全域旅游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重要。本文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研究旅游紧缺人才培养问题,找出适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旅游人才培养对策,迫在眉睫。
关键词:全域旅游 人才培养 模式
Abstract: At present, Jiangsu Province is launching the work of establishing a glob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zone, in which talent trai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stablish a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Jiangsu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tourism, it is imminent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training tourism talents in short supply and find out the countermeasures to cultivate tourism talents suitable for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Global Tourism;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0 引言
当前,江苏省旅游业存在“旅游供给结构不够优化,供给效率不高,产品创新不足,新业态产品体系不健全,旅游品牌缺乏较大影响力,多部门融合管理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江苏省全域旅游概念最早出现在2009年,《昆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提出“全域旅游,全景昆山”的理念。全域旅游是我国现阶段旅游业重点发展和着力打造的产业新业态(张敏,2017)[1],是应对全面小康社会大众旅游规模化需求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战略,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新引擎,更与“四化战略、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工业2025”等重大国家战略天然对接和融合[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提供高素质人才保障。培育综合性、创新型、服务型旅游职业人才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当务之急,亦是实现江苏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力量支撑。据此,本研究将聚焦旅游业紧缺人才群体,分析全域旅游对江苏省旅游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阐述传统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全域旅游紧缺人才的培育模型,以进一步补充和丰富现有关于旅游人才培育的研究,破解当前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困境。
1 全域旅游对江苏省旅游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发展全域旅游的核心内涵是旅游产业需求市场变化引起的供给侧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产业主导下的产业结构系统科学调整,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有序变革,从而实现“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和管理域的完备”(张辉、岳燕祥,2016)[3]。全域旅游人才是指具有一定旅游文明素养、旅游相关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并对全域旅游发展做出贡献的人。这无论是对旅游部门的管理方式还是对从业人员的素质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全域旅游背景下江苏旅游业的新战略
在2016年10月颁发的《江苏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指南》中提出,江苏省发展全域旅游的目标是培育壮大旅游产业,构建江苏旅游强省发展新格局,形成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确保至2018年底,首批“一市七区(县)”创建单位均已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同时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开展江苏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在“十三五”期间分年度、分批次推动60个旅游资源重点县(区)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县(区)为先导带动镇、村全面提升,补齐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短板”。力争到2020年全省60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中有50%左右(30个)基础好、发展好的旅游重点县(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在创建全域旅游这一宏大系统工程中,涉及到旅游机制体制改革创新、全域旅游规划引领、资源与环境保护、旅游产品供给、旅游业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共建共享、旅游营销、旅游安全文明状况、“旅游+”产业融合、组织保障、旅游创新等11个项目工作,尤其是提高全省旅游从业者素质和文明工作,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各类人才的培养问题。
(二)全域旅游对江苏旅游人才的新要求
(1)旅游人才数量上的需求。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扩大,江苏省旅游业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也将进一步增加。江苏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必备条件:旅游新增就业人数占当年服务业新增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30%以上。据《江苏省“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省旅游总就业人数达到500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提高旅游业就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率。目前江苏省本地专业化旅游人才的培养远不能满足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要求,根据2016年江苏省旅游人力资源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省本地本科、大专、高职、中职等招收的旅游相关专业人才供给量有2.23万人,但是真正从事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的毕业生很少,这就造成了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2)旅游人才素质上的需求。全域旅游创建过程中对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需要的旅游综合人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旅游服务人才,而是能夠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十二五”末期,江苏省旅游从业人员达到454.5万人,约占全省就业人数的10%,其中直接就业人数100万以上;根据旅游行业职工教育培训统计表分析,江苏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区、旅游车船公司、旅游行政部门及其他部门职工21万余人次接受了旅游教育培训,占总体旅游从业者的比重较少。综上所述,江苏旅游综合人才储备不足,难以适应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
要求。
(3)江苏急需旅游人才的新类型。江苏作为旅游大省,其中旅游项目管理人才、旅游产品开发人才、旅游新业态经营人才、旅游跨界融合人才以及旅游高端服务人才紧缺,是培养的重点。因此,在江苏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构建以文化创意、旅游商品开发为重点的人才高地,形成高端人才集聚效应;以提高旅游行政管理能力为核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队伍;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旅游企业家队伍;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提升职业素质和技能为核心,培养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旅游高技能人才队伍;以乡村旅游干部、带头人、乡村旅游能工巧匠传承人、业主为重点,培育大批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总之,江苏省全域旅游人才发展规划对领军型、技术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2 传统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的局限性
(一)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校企合作发展不够平衡,企业对校企合作不够积极。经济补偿机制的缺乏和学生安全保障等政策法规的缺失导致了校企合作存在以上“三个不够”问题。虽然部分学校的校企合作有了一些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如与企业进行订单班的合作、教师下企业锻炼及学生顶岗实习等,但多数的校企合作还是依靠私人关系维持,校企合作双方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从深度看,学校与企业签订的合作协议框架较多,但实质性合作内容较少,不少合作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从广度看,实质性合作仍局限在个别专业,难以支撑学校高素质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布局,没有真正形成旅游应用型人才合作培养的良好格局。单纯依靠学校的美好主观愿望而无企业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真正满足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人才需求无疑是缘木求鱼。
其次,应用型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的“双师型”师资比例偏低,师资培訓制度不健全。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理论型教师多,工程型、技能型教师少的结构性不合理现象。很多“双师型”教师名不符实,部分教师虽然拥有某种职业资格证书,但与其实际执教的课程毫无关系。由于受编制、经费、职称评定、学历等因素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难以聘请和留住来源于企业、行业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同时,本科高校师资培训制度也有待健全,多数学校未能建立教师定期进驻企业挂职的培训制度,很多教师缺乏对产业前沿的了解,实践能力不足,缺乏研发、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能力。
旅游职业院校虽然借鉴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旅游职业教育模式,如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结合的“2+1”工学结合模式(姜松,2007)[4]、半工半读教学模式下的“T型”人才培养模式(王景山,2007)[5]、校内“仿真型”校外“紧密型”的“2+1”培养模式(于桂林,2012)[6]、校企共建的“4+3”人才培养模式(冯伟林,2016)[7]、“学工交替、旺出淡归”旅游职业教育模式(张敏,2017)[1]等,但是,与工科类专业相比,旅游类专业岗位任职要求较复杂,涉及面广,深浅难以衡量,工作流程难以标准化,工作复杂程度较高,基本不属于廉价劳动力的范畴。大部分旅游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层次较低,仅停留在基本岗位技能培养方面,缺乏创新意识和服务技能的培养。
综上所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并不符合全域旅游对于综合型、创新型旅游人才的市场需求。旅游教育在人才开发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足,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之间形成了一个结构性错位,导致“学旅游的干不了旅游,而干旅游的不学旅游,供给与需求相互脱节”的怪象。
(二)业界内训模式
高职低聘,缺乏培训积极性和针对性。根据文献调研,目前很多旅游企业内初级从业资格和中高级从业者的待遇相差不大,具有高职低聘的现象;另外,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旅游企业不愿花费时间和经费培训人才,担心培训人才之后,留不住人才。需要分析全域旅游产业链相关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明确专业毕业生的潜在工作岗位,再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标准。从而将岗位能力与旅游院校课程内容衔接,制定适合旅游企业人才成长规律的旅游专门人才培养模式[8]。
(三)政府主导模式
机制不完善,人才引进遇瓶颈。由于旅游就业准入制度未能真正执行,旅游职业资格证书与劳动就业没有有效衔接,资格证没有含金量,造成旅游行业就业无门槛,薪酬水平低,社会美誉度和认可度不高,出现旅游行业长期存在人员流动性大、人才流失率高的问题。因此,政府需要营造开放的政策环境,实行开放的人才引进、就业创业、培训使用、扶持激励,评价奖励等机制,提高旅游人才的待遇和社会认可度。
总之,由于行业收入和职业声望低、就业吸引力不强,旅游业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在我国普遍出现用工荒、高素质人才短缺的前提下,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有效供给不足,尤其是高端人才、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题进一步加剧,全域旅游战略正面临人才发展的深层次制约。
3 全域旅游紧缺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全域旅游作为全国试点推进的重要旅游产业战略,通过多规合一,实现时时有景、处处是景,以满足广大游客对旅游资源和休闲体验的需求[9]。众多学者认为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坚持“政府主导”:理顺全域旅游管理机制,成立领导小组整体规划旅游形象和品牌,拓展新业态 [10-11]。因此,江苏省全域旅游人才培养仍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对传统政府主导模式扬长避短。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江苏全域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3.1政府多方位提供帮扶
(一)建立江苏旅游智库,打造人才高地
编制实施《江苏省“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搭建旅游人才平台,实施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加强青年旅游人才培养,设立省青年旅游创业基金。对接国家旅游局“万名英才计划”,培育本土旅游人才。设立江苏省旅游智库,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为我省旅游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加强对我省旅游业的科学研究,增加旅游科研投入,在省内形成2-4个旅游学术高地,扩大本省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鼓励旅游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促进旅游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为旅游高级人才提供各类优惠政策,吸引其到江苏长期工作生活。江苏省提出加快旅游人才高地建设的新思路主要有:将加快制定旅游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建立现代旅游职业标准体系和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差异化的用人薪酬制度,全力拓展旅游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将加快建设现代旅游人才培训体系和多元培训平台,全面提高旅游人才职业能力水平;将建设现代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全力推动旅游教育与“旅游+”的大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将加快建设社会化旅游人才服务体系和市场化保障机制,建立旅游人力资源调查统计和预测发布制度,积极探索旅游人才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大力提高旅游人才配置效能,确保实现旅游带动、人才先行。
(二)健全法律机制,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完善企业安全责任规定,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对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相关责任进行法律约束,对于杰出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第三方机构中介机制,为学校和企业合作提供中介服务,政府根据第三方机构的绩效给予政策与经济支持。学校积极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师资培训和学生评价。分析旅游产业链相关企业人力资源需求, 明确旅游类专业毕业生的潜在工作岗位, 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标准, 将岗位工作能力同课程内容衔接, 制定适合旅游类企业人才成长规律的旅游专门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全域旅游产业发展, 构建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12] 。招聘专职教师时兼顾学历要求与企业行业工作经验。对引进的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有计划地支持学校教师定期去企业挂职,参与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了解企业管理、研发流程和发展需求,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促进企业的高级技术技能人员和学校教师的双向流动,同时在教师职称评定方面对“双师型”教师予以倾斜,从而达到校企共赢,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加强从业人员权益保障
推动一线服务人员劳动报酬集体协商制工作制度的试点,探索建立基于游客自愿支付的优质服务奖励机制。督促旅游企业按规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社会保险,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确保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稳定。对接国家旅游局导游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导游自由执业制度。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导游劳动权益保障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导游薪酬、分等定级等方面的改革。加强旅游文创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保护旅游产品的设计者的创意与积极性。加大导游形象正面宣传,营造导游职业的良好環境。
3.2院校多渠道引导培育
(一)培育“互联网+”旅游人才
一方面依托互联网产业优势,紧密结合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与旅游学等多学科力量挖掘江苏“吴文化”、“金陵文化”、“维扬文化”、“徐淮文化”、“海洋文化”传统,培育旅游特色小镇历史人文和生态旅游转型升级所需的项目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与驴妈妈、途牛和同程旅游网等大型在线旅游服务商平台合作,引导和培育旅游产品开发人才。 有条件的电子商务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培养适合江苏全域旅游发展需要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和智慧旅游人才。同时,探索网约平台和导游新业务,开展个性化服务,促进网约导游等旅游高端服务人才健康发展。
(二)跨界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
智慧旅游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旅游景区对技术、设备和高水准的管理理念的依赖程度更高,如实行景区管理智能化,景点人流负荷、电子导游图、游客行为智能化等管理新技术需要既懂景区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旅游本科院校急需采取灵活的教育模式,切实改善办学条件,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强学产研一体化发展,拓宽跨界培育渠道,培养契合全域旅游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比如院校旅游类专业可以协同艺术设计类专业建立跨专业教学团队,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培育旅游纪念品开发人才;高校旅游类专业与金融专业的跨界合作,开设复合型专业课程,培养旅游金融人才,促进旅游供给要素利用率提高[13];野生动物园等景区的旅游人才知识结构更是涉及园林、园艺、畜牧兽医等多专业、多领域。
(三)提升旅游人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好奇心、执着与坚持、进取与创新以及奉献精神等的综合,其本质是专注的职业态度和创新能力[14]。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供给个性化,旅游产业不断延伸和扩张,需要培养能够把旅游职业当成事业,热爱、执着并专注于旅游业,认同旅游业未来发展,为之奋斗、乐于奉献的人才。鉴于此,塑造与培育未来旅游人才的工匠精神十分必要,旅游类院校应该积极引进能工巧匠型专任教师,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旅游服务品质。另一方面,院校旅游类专业可以和相关旅游企业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室,采取现代学徒制,培育具有全域旅游视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发人才,塑造更多“工匠型”旅游人才。
3.3企业多方面管理培训
(一)健全旅游教育培训机制
构建体系完备的旅游教育体系,推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发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在旅游职业教育中的带头作用,打造科学合理的旅游教育体系,培养产学研一体化旅游人才。推动“江苏省旅游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旅游人才职业培训制度,完善旅游职业经理人考评制度。加大投入,利用新媒体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做好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联合开展境外旅游专题培训,拓展旅游咨询服务。推进高等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与旅游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旅游经营者合作设立旅游人才培训、创客基地,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二)加强旅游紧缺人才针对性培训
针对全域旅游发展紧缺的旅游重大项目管理人才,景区规划与项目策划人才、旅游新业态经营人才培养方式,需要分别开展针对性专题培训,如组织学习已运营成功重大旅游项目的新方法和产业配套政策,提升重大旅游项目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能够应对游客新需求策划针对性旅游项目的景区策划人才,加快培养能够整体设计、实现明确目标的景区规划人才;选择经营效益高、口碑良好的乡村旅游点开展现场培训,设立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借鉴经验,深化研究,带动辐射,使之熟练掌握农艺、林业、花卉、民俗文化等理论知识,从理论到实践对民宿经营者进行全方面综合素质培训,提高经营能力和服务标准。
(三)完善旅游人才职业通道,促进人才成长
职业通道(careerpath-ways)是指员工的职业发展计划及其可能性。职业通道可以让员工更加专注于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为之奋斗,进而实现自己潜能与价值,因而具有重要的激励意义。职业通道的构建需要在职业资格证书、职称、岗位提升、薪酬制度方面等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机会。但是,当前旅游类职业体制机制不完善导致职业通道不顺畅,阻碍了旅游人才的成长。因此旅游行业应加强职业资格证书、鉴定体系和管理机制建设,设立旅游类系列职称,拓宽人才晋升渠道,改革人才政策环境,促进旅游技术性人才发展。
图1 江苏省全域旅游紧缺人才培养的政府、院校以及企业三方协同模型
4 结语
本研究围绕服务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结合旅游产业服务人民满足群众需求的内在逻辑, 通过分析全域旅游背景下江苏省旅游人才的新要求以及传统旅游人才培育模式的局限性及我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从政府、院校、企业三方面,构建江苏省区域旅游紧缺人才培育的三方契合模型,提出政府主导设立旅游人才智库、完善校企合作法律机制的、健全旅游教育培训机制,加强从业人员权益保障等的江苏省全域旅游人才培育机制完善措施,以期补充和丰富现有理论研究,为江苏省全域旅游紧缺人才培育提供方向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敏.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职业教育模式研究[J]. 当代职业教育, 2017(3):73-78.
[2] 佚名. 国家旅游局发布《2017全域旅游發展报告》[J]. 地球, 2017(8):7-7.
[3] 张辉, 岳燕祥. 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 旅游学刊, 2016, 31(9):13-14.
[4] 姜松. 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J]. 职业教育研究, 2007(8):32-33.
[5] 王景山, 孙德营.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半工半读“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3):1-3.
[6] 于桂林. 论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教育与职业, 2012(9):172-174.
[7] 冯伟林, 向从武.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4+3)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 当代经济, 2016(2):124-126.
[8] 卢瑞.基于“旅游+”的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17, 7(01):26-29+47.
[9] 黄常锋,孙慧,何伦志. 中国旅游产业链的识别研究[J]. 旅游学刊, 2011, 26(1):18-23.
[10] 吕俊芳. 辽宁沿海经济带“全域旅游”发展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 2013(29):52-56.
[11] 曾祥辉, 郑耀星. 全域旅游视角下永定县旅游发展探讨[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18(1):86-91.
[12] 袁媛. 中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3.
[13] 瞿立新, 杨婕. "十三五"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以无锡市"十三五"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 2017(18):117-119.
[14] 包容型人才开发模式对员工工匠精神的影响[J]. 科研管理, 2018, V39(3):154-160.
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CX17_2092);
作者简介:唐芹芹(1990-),女,常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研究;E-mail: kongfuq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