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浅析

2019-03-08马维信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资源优势青海省

马维信

摘 要: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的人文景观以及快速增长的旅游市场为青海省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契机;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有待丰富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亟待改善和加强、客源分流竞争形势严峻等障碍;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塑造特色形象合作共赢,将成为青海省顺利推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 资源优势 主要障碍 青海省

民族文化旅游是旅游者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活动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青海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与雪域高原的自然风貌相互融合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2018年是青海省旅游业实施三年提升行动的第二年,着力开发、推进青海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是青海省实现“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重要途径。

一、青海省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优越的旅游资源

1.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青海省位于有“世界屋脊”美称的青藏高原,被誉为“三江源”并有着“中华水塔”的美称。青海省草原广袤,风景秀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观赏高原野生动物的绝好去处。闻名中外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和著名的高山湖泊,湖中迷人的鸟岛、海心山、海西山、三槐石和沙岛可供游客观鸟和开展景观游览。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的孟达林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溪水潺潺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灿烂。多样性的自然风貌成为青海省重要的旅游资源。

2.丰富多样的人文景观。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多达33个民族分布在省内不同的区域。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的影响,青海省各民族都保持着独特、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民族习俗。如藏族同胞表演的藏戏、土族流行的安昭舞蹈等都保持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每年农历六月六举办的互助县土族花儿会、七月份举行的玉树赛马会等民族节庆吸引大量游人前来观看。青藏高原还是我国藏传佛教活动的主要地区,名扬海内外的西宁塔尔寺是我国六大喇嘛寺之一。丰富的文化资源为青海省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快速增长的旅游市场

1.游客数量大幅增加。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降低了进入门槛,拓展了客源市场,当年旅游人数是815万人,到2016年增长到2876.92万人。青海省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全省旅游业主要数据显示:2017年青海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484.1万人次,累计增速21.1%,其中入境旅游人数70247人,累计增速微增0.2%;国内游客数量3477.08万人次,累计增长了21.2%。12月当月旅游人次共计46.33万人次。

2.旅游收入快速增长。青海省旅游收入整体看来保持稳中有长的态势,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增速在22%以上。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青海省国内外旅游收入合计371.53亿元,累计增长23%。国内旅游收入378.94亿元,累计增长了23.3%。其中12月当月旅游总收入为4.43亿元。2018年1—5月旅游收入合计109.66亿元,同比增长32.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为109.36亿元,同比增长32.7%;旅游外汇收入446.73万美元,同比增长2.1%。

二、制约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一)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有待丰富和完善

民族文化旅游者与追求自然景观游的群体不同,更多的是追寻一种精神上深层次的体验,同时还往往带有科学考察的性质。按照旅游活动的规律,这类旅游群体在旅游地逗留的时间往往较长,对旅游地目的地吃、住、行、购、娱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能够带来更多地经济效益。但就目前来看,青海省旅游活动主要还是以观光为主,景区的绝大部分收入还是以销售景点门票为主,体验型的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长期以来,参与青海旅游的游客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以商务旅游为目的和文化科学研究类型的旅游群体数量不多。由于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较短,不能很好地刺激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这和周边省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旅游基础设施亟待改善和加强

可进入性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产业能否顺利开展以及与同类地区相比旅游竞争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青海省民族文化旅游可进入性包括国际旅游者和省外旅游者进入青海省内旅游地的难易程度以及青海省内的旅游条件和基础设施等。目前制约青海省旅游可进入性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由于空中航线短缺造成国外游客和外省游客乘坐飞机进入青海存在一定的困难,旅途花费时间过长。二是由于青海省面积较大,通往省内旅游景点的交通路线不完善,直达旅游景点的公交车以及旅游专线较少,游客进入青海省内后去往其他旅游景点的交通还不够便捷。三是现有的旅游线路较少且设计不尽如人意,游客还不能以最经济的方式游玩更多的景点。四是与丰富的旅游景观资源相比,包括吃住行在内的旅游基础设施尚不够完善。

三、客源分流竞争形势严峻

藏族文化是青海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依托,但藏文化分布于辽阔的青藏高原不同省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青海省的文化旅游客源。特别是自从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以来,原本交通困难的西藏的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西藏旅游业起步较早,知名度远大于青海,价值历史渊源久远,旅游设施较为完善,满足游客的基本旅游需求方面要优于青海,更多的游客选择了西藏,严重分流了青海省的旅游客源。西藏属于边疆地区,距离客源市场明显比青海远,西藏的交通一旦更加完善,青海的竞争力有可能会更更加削弱,青海成为西藏的旅游过境地。

(一)丰富文化旅游产品

一是以民族饮食、民族婚俗、民族服装、民族建筑、民族节庆等文化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族餐饮业、扶持和发展演艺业、建设文化旅游商贸区、打造民族展览区、开发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和展会;二是打造文化旅游区域,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民俗旅游点、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地方文化展览馆和博物馆、音乐街、地方特产购物街、地方风味美食街、民间工艺场所、手工艺集市、涂鸦墙等富有文化因子和元素的旅游集聚空间,形成文化旅游品牌集聚效應和新的增长模式。以此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使其旅游活动更具体验性、参与性和趣味性,以此达到吸引游客、占领市场的目的。

(二)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进一步完善通往文化景区的公交设备和公交路线,提高文化产业园区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二是加大对文化景区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完成对文化旅游区域的建设和修建,从根本上解决和改善青海省文化旅游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三是重视基层地区文化场馆、文化广场、主题公园、居民公共文体馆等建设,完善居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注意将文化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与旅游需求相结合,促使文化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

(三)塑造特色形象合作共赢

为避免与周边省区因同质性资源而造成过度竞争,扬长避短克服同质性旅游形象重叠定位现象的出现,建议青海省在标志性地理形象选择时可以重点考虑把青海湖和“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区纳入其中,把“万水之源”“中华水塔”这个特色名片塑造为青海民族文化旅游形象,通过打造青藏高原上的水文化品牌提升青海省民族文化旅游的影响力。除此之外,考虑到与周边省区文化旅游竞争实际情况,还必须开展区域文化旅游合作,携手共建推进文化旅游活动,这是解决当前面临的过度竞争、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青海省应积极主动与周边省区开展区域旅游合作,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把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的旅游资源组合起来提高区域旅游的整体实力,与周边省区共同打造青藏高原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区,形成民族文化旅游的增长极,以更大的范围、更多的资源、更好地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青藏高原旅游市场的共同开发。

参考文献:

[1]韩璐,明庆忠.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8(8).

[2]张俊英.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以青海互助县为例[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7(3).

[3]张俊英.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青海同仁县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4]李云,张小红.基于旅游空间竞争的青海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6(8).

[5]杨振之,陈瑾.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3(3).

(馬维信,青海省伊斯兰教经学院)

猜你喜欢

资源优势青海省
长江沿线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竞争力要素研究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湖南花卉旅游的发展探讨
“十三五”重点中心镇产业发展研究
吉林省花卉旅游的资源优势与发展策略研究
新常态视域中的资源优势整合论及现实运用
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5单元知识中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