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推进产业扶贫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9-03-08伍松柏达州市通川区农业局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9年1期
关键词:贫困村贫困户农业

□伍松柏/达州市通川区农业局

2016年以来,达州市通川区农业局“输血”“造血”结合,强产业、传技术、解难题,使得农业产业与技术扶贫骤然加码提速。在日常工作中,笔者走访、调研了全区45个贫困村及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发现的问题拓宽思路,提出了打赢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攻坚战的一些对策建议。

1 主要做法及成效

1.1 夯实基础,形成上下工作联动机制

1)成立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5名专职人员组建达州市通川区农业局扶贫办,优化整合驻村工作组3个、专家服务团队3个、技术巡回服务小组19个,在全区45个贫困村和贫困户超过20户的123个非贫困村调整充实农技员,组织财政供养人员对4个贫困村、183户贫困户实现接对帮扶全覆盖,创新开展“扶贫赶场日”活动,凝聚攻坚力量、推动项目资金向扶贫工作倾斜。

2)建立微信工作群,在第一时间安排工作、报告情况、互通信息,通过照片、视频等方式,在线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问题的同时,对驻村到岗出勤情况实行登记打卡制度,压实工作责任,将摘帽销号的脱贫攻坚任务牢牢“钉”在驻村工作组日程表上。

3)局党组月月召开联系会,听取汇报、交流经验或研究解决问题;分管领导加强巡查暗防,靶向关键问题、靠前帮扶指导;局扶贫办跟踪督查,典型情况随时通报、共性问题按月报,找准薄弱环节、提出整改建议,特别是针对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督查通报、省市考核验收、第三方评估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对标补短;局纪检监察室严查实督、从严问责,调整因伤病、年龄等因素不能很好胜任工作或造成攻坚克难劲头不足、扶贫成效不佳、基层不满意的7名农技员。

1.2 学习借鉴,精心编制产业扶贫规划

1)组织农技员、村组干部、贫困户代表到省内外考察,学习脱贫之法、致富之方,通过现场听、现场看、现场算账,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坚定信念。

2)结合外出参观和实践总结,修订完善45个贫困村的产业专项扶贫规划、实施方案和1 673个“一户一策”帮扶方案;在稳定现有粮油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优质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禽、水产、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

1.3 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措施有的放矢

1)统一制作张贴财政供养人员结对帮扶明白卡、驻村农技员产业扶贫便民卡,收集脱贫攻坚政策、产业扶贫基本知识和驻村农技员主要职责、工作标准,汇编成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技术资料,分发给贫困村农技员。

2)以基层点菜、专家上门的方式,农技服务团组织农技员、贫困村支两委负责人、贫困户和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专题技术培训或现场会380期、1.95万人次;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为载体,在贫困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8人、科技示范户102个,将贫困户最需要的惠农政策、致富点子、技能培训送到田间、农户院坝,推广先进适用的种植养殖技术,加快品种更新换代。

3)农技员下足“绣花”功夫,驻点到村组、服务到贫困户、延伸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节本、提质、增效的现代科学种养知识运用到实际;在关键农时、突发事件及农民需求面前,精准施策破解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在传授技术、融洽感情中赢得了村组干部与贫困群众的深厚情谊。

1.4 探索创新,产业精准扶贫进程加快

1)以支持摘帽销号为目标,在贫困村成立贫困户产业发展合作社,将财政发展类资金注入到贫困户产业发展合作社;根据来源渠道及实施要求,按照不同形式和比例,转变为贫困户、非贫困户、村集体持有的股本金(体现出对贫困户的政策扶持),入股到信誉高、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的扶贫机制,变直接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为入股分红的“造血”式脱贫,保证贫困户长期收益,放大财政发展类资金效益。

2)由村支两委、乡(镇)党委政府监督财务运行状况,在财政发展类资金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引导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接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订立合同或协议,承诺流转土地优先满足贫困户,优先吸纳贫困户务工,有粮草、材料需求时优先到贫困户家中购买,优先带动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从事相关种养业。

3)以土地(资金)入股、圈舍(果树)托管、吸纳贫困户管护付费和畜禽寄(赊)养、订单帮扶等形式,实现经营主体与农户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让贫困户享受“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寄养/种养/劳务收益”,解决了贫困户生产分散、技术差、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又使经营主体获支持,缓解了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压力,产业发展“以短养长”,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

截至目前,达州市通川区财政注资1 000万元组建农业发展公司,按每个贫困村不低于30万元注入产业扶持基金;安排产业扶贫信贷风险补偿基金4 105万元、发放贷款2 892万元;统筹整合奖补项目到户、扶贫资金“补”到户、扶贫周转金“借”到户、金融信贷资金“贷”到户、扶贫贷款贴息资金“贴”到户;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达州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的企业建立供销机制。在贫困村培植蓝莓、香葱、中药材、红心猕猴桃等种植基地980.00 hm2,建立梅花鹿、生猪、肉牛、肉羊等养殖基地22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9个、乡村农家乐25家,创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7个、省级示范农民专合社6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1个,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3个、民俗旅游达标户20户、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6家;带动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粮油、蔬菜、水果866.67 hm2,养殖畜禽21.12万头(只)、水产140.00 hm2,4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稳定来源,贫困户“造血式”脱贫和稳定脱贫能力不断提升,实现农业产业减贫1 930户、4 962人。

国色天香葡萄基地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1)通川区农民人均耕地面积0.10 hm2、地均面积0.03 hm2,地块零碎且极不规则,传统种养品种杂、批量小,甚至一块田都插花式种上多个品种;贫困户居住分散且老弱病残多,文化程度低、生产能力弱、参与意识不强(宁肯打工一日也不愿听课半天),地种不好也流转不出去,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单一。

2)贫困村生态条件脆弱、农业灌溉条件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差,贫困户出门靠脚走、生产靠人畜,过着靠天吃饭的传统农耕生活;尤其北部的9个乡镇水利设施老化,多年严重失修,难以应对自然灾害,2016年初的极寒冻灾造成全区枇杷绝收。

2.2 产业发展具有盲目性

1)产业长短结合不够,长效增收产业薄弱,短期增收项目少,贫困户产业发展效益不明显;受市场波动等原因影响,有些贫困户只注重前期栽种,忽视后期管护,产业扶贫效果难以体现。

2)缺乏对不同地区自然气候环境的深入研究和产业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配套,导致一哄而上、大面积发展单一种植养殖,一定区域内存在同质化倾向,集中上市时可能造成滥市或滞销。

2.3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1)缺少上规模、上档次的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加工链条短、盈利能力有限,对带动农户增收缺乏主观动力。

2)贫困户文化程度低、年龄大,进取意识不够、思想观念落后,把握产销信息不准或不及时,使多数农副产品仍停留在原料销售阶段。

2.4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难

1)项目资金直接扶持贫困户,由于贫困户普遍存在不善于理财、发展经济能力弱、增收思路不宽,难以应对市场、自然、技术三重风险,导致项目实施和产业发展效果差,“扶持到户”但“效益不到户”。

2)扶贫最怕“扶富不扶贫”。项目资金直接扶持企业或专合社(大户)发展产业,虽然产业做大了、收益增加了,由于缺乏规范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部分贫困户融入产业难、持续发展难,出现“扶”了老板,却跟真正的贫困户关系不大的情况,不能有效体现扶贫政策和扶贫效益。

3)贫困户无致富项目,要想扶贫资金集中使用,就得寻找经营稳定良好的涉农企业或农业专合社,实际运作起来困难重重。

3 对策建议

3.1 补齐短板,强化科技支撑

1)加强农民技(夜)校等资源资金整合,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强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创新农技员“岗编适度分离”机制,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推行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服务模式,完善“专家+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将绿色高效技术模式送进千家万户、落到田间地头;优先发展高端设施果蔬、优质粮油、现代畜牧、特色水产等主导产业,辅以发展小杂粮、中药材、梅花鹿、藏香猪等特色种养业,发挥农业科技在降成本增效益、添绿色可持续方面的作用,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注重优质,获取高附加值。

2)采取政府补贴、有偿服务等方式,对接大专院(职)校、涉农科研院所,构建“产学研推用”产业联盟农技入股创业机制;提速蓝莓科技产业园、苗源科技创业园、达州台湾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建设,加大生态循环、优良品种、高效安全生产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的集成与应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大专院校、农科院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或创新创业基地,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快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庭院经济。

蔬菜标准园——香葱基地

3.2 招商引资,凝聚帮扶力量

1)借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契机,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乡有志青年、院校毕业生、农技人员、复退军人等返乡下乡,通过创办家庭农场、领办专合社和经营企业,将现代农业急需的新理念新技术引入农业农村,变农村闲置资源为创富资本、变乡村为创业乐园、变农民为合作股东;在加快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和现代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同时,注重成果共享,以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模式,建立贫困群众参与、受益机制,为贫困群众增收开辟新渠道(以土地流转得租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务工劳动得薪金、发展产业得现金)。

2)回引在外成功人士、返乡企业家进入农业创业兴业,引进培育一批整体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行业排位靠前的重点龙头企业,把重点放在产前产后领域,吸引上、下游新型经营主体集群互动,形成涵盖全产业链的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名特优新”产业基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建设,拓展农工、农商、农旅、农文结合等新业态,实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跃升,让贫困户干得了、干得起、长受益而稳步脱贫,切实解决贫困村产业薄弱和造血功能不强的问题。

3.3 整合资源,促进三产融合

1)围绕主城区百万城市消费群体,依托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秦巴冷链物流产业园、秦巴智慧物流产业园、复兴农产品批发市场,以产品为单元、产业为主线,在原产地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建分选、清洗、包装、储藏、烘干等商品化处理设施,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商超物流企业、电商平台及社区、学校等产销衔接;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同时,实现从农贸市场走向超市、甚至餐桌,解决农产品产销脱节、产后损失严重、品质品相下降、集中上市价低等问题,减少储存不当导致农产品腐败变质的情况。重点支持环凤脆李、秦巴蓝莓、江陵芦荟等特色农产品由初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探索开发旅游商品,实现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升值,提升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增加对优质农副产品原料的需求,扩大种养基地和订单农业规模,带动“小种植、小畜牧、小果园、小鱼塘”等庭院经济发展,授人以渔,形成产业续航力。

2)紧扣“巴人故里、锦绣通川”整体形象,充分利用通川便捷的交通、特殊的区位、厚重的文化、丰富的旅游等资源优势,以丘陵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成片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在贫困村植入创意农业、文化包装等元素,丰富托管认养、民宿乡村等新业态,开拓田间采摘、生态观光、体验农耕等多功能需求,以点带面、连线成片,顺势推进自然生态游、乡镇田园风光游、红色文化游,加快秦巴植物博览园、磐石都市农业体验区提档升级,将北部乡镇打造成为望得见蓝天碧水、摸得着绿菜鲜果、融得进乡情民俗的“精品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链、观光旅游带”,实现农旅、农文融合,由“景点”向“全域”转变;在不断适应城市人走近自然、认识农业、体验农趣、科普教育等消费需求升级的同时,重新聚集农村人气和资源要素,将农业农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更多农户分享发展“假日经济”带来的红利,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成为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的纽带和桥梁。

3)抢抓“互联网+”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以秦巴电商谷、川东北电商快递分拨中心为载体,加快“天农”“好一新网上商城”建设,推进区、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将电商服务延伸到贫困村,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引导农民主动“触网”“用网”;抓好“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监管和品牌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以视频直播、图文直播、邀请市民实地参观和开展网购网销节等方式,让农产品安全“摸得着”“看得见”,推进农业特色或主导产业的电商化改造、信息化融合,将农业生产、电商销售、物流配送等全产业链整合起来,搭建“网货下乡、农货进城”的电商平台,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引领示范作用,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在降低农产品生产、流通成本的同时,让贫困户走出卖难窘境、加快脱贫奔康步伐。

猜你喜欢

贫困村贫困户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