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2019-03-07田毅华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学生变为学习的主动者,就需要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教学相长。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做到让文化学习和教育功能并行,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探究未知的知识,实现超越自我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共营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高效;潜能;育人
“病树前头万木春”,新课改已经过了数年,但是还有很多初中语文老师的观念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课堂效果,让学生少走弯路,就成为语文老师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新课改要求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改变以往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变为学习的主体,高效科学地掌控课堂的节奏,把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给学生提供一个夯实知识的平台。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了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首先,打造让学生喜欢并且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高效、积极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激情四射,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方式,更是新课改的要求。“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老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让课堂朝着有利于学生的方向发展,学生的激情才能够爆发出来,才能够主动参与进来,从而使课堂形成良性循环,久而久之,便可以实现新课改所要求的高效课堂。
学习气氛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更融洽,师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与互动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不仅让学生与老师能够实现心灵沟通,形成的师生合力更能够提高课堂教学,学生亲近老师,老师的主导地位才能随心所欲地发揮出来。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的共鸣,教学相长是实现和谐课堂教学的最高体现,互相促进式的提高是学生更希望依附老师的原因所在。所以,在每堂语文课之前,很有必要进行一些适当的小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学生有一个合理的释放上节课压力的途径,以便更好地把这节课时间充分利用。我平时在上课前用三五分钟时间布置一个即兴演讲或智力游戏,把上节课或今天上课的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内容演变成小活动的形式,既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让学生在小活动之中释惑、解疑、得道,对语文教学能够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做到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要下一番功夫的,要学会调动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可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变课堂为学生愿意参与的游乐场。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终极目标是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探究未知的知识,达到超越自我的最高境界。
语文课堂不同于数理化的学习,很多知识需要学生主动地掌握,去理解和记忆,学生能不能做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课堂让自己学习效率最大化,关键在于老师对内容的安排和节奏的把握。课堂教学要随机应变,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情况可以随时做出灵活的调整,让教学更适合学生的消化和吸收。教学就像打仗,灵活多变的情况就需要老师机动地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来,并对学生加以引导,使语文课堂的目标达到最佳化,让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再次,语文课堂要做到让文化学习和教育功能并行。语文教学除了学习知识,解答疑惑,更有育人的重要作用,因此语文老师不能只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思想和灵魂的塑造者。传统的语文教学对考试过分依赖,在教学中对语文育人的功能重视不够,很多语文老师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唯分数论而丢失了自己的战场,长此以往,语文课堂必然会让学生的世界观陷入迷茫之中,和数理化一样,除了学习知识应对考试外都是空白,这样的教学也割裂了语文文本的意义,让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厌烦,“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学生不愿学习语文的抵触,会使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针对以上问题,在语文教学中理应把思想性放在突出位置,把育人的功能巧妙融入知识的传授之中,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感悟真性情,区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健康的思想基础上锻炼各种能力,坚定人生的信念,锤炼自己的意志,学生的素养才能得到不断地提升,从而使学生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找到适合自身特色的学习方法,最大程度地激发出自己的潜能来。同时,在健康的思想指引下,学生必然会增加学习的动力,推动课堂学习更进一步高效化。
最后,语文教学应该有不拘一格的学习形式。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存在能力差异,应该让每一个学生按照符合自己内在特质的来安排学习,让学生选择符合自己的学习形式,从而实现百花齐放。提倡学习探究,互帮互助,通过自由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学习,以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万花筒,老师必须打破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为突出,让学习的方法更为灵活,让教师的导引更为可行,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同营造高效的学习环境,这样的语文课堂,一定可以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
参考文献:
[1]程红兵.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议[J].语文学习,1991(11).
[2]邓维策.“语文”人文性之反思[J].中学语文,2014(1):9-11.
作者简介:
田毅华,河北省邢台市,河北省临城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