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苏式教师的师道继承

2019-03-07张晨侬

考试周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教育智慧

摘 要:随着苏州教育的不断发展,繁衍出的一代代特色鲜明的苏式教师,深受苏州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为人师的观念上,他们讲奉献、肯进取、有仁爱、会合作、懂自律;在治教的方略中,他们秉持“教是为了不教”的信念,尊重学生、尊重规律、充满智慧。他们在苏式学校这片沃土中,惬意而自觉地成长。

关键词:苏州文化;苏式教师;教育智慧;苏式学校

走苏州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需要一支德高学深、锐意进取的苏式教师队伍。博雅睿思的苏式教师应具备哪些特质,笔者认为不妨从苏州教育传统中去寻找答案。

在历史中寻找苏式教师的为师治教之道,或许应该先要对孕育师道精神的土壤——苏州文化以及教育传统进行一番打量。自先秦到十九世纪中叶,苏州先后成为江南地区的政治中心与经济文化中心,苏州文化有着重经济、重科技、重和谐、重精美、重吸纳的特点,逐步形成了崇文重教、价值多元、关注民生、创新灵动、克己仁爱的人文精神。苏州教育在肥沃的苏州文化土壤中成长发展,在古代,以儒学的人本思想为基础,以修养完善的人格为教育目标,以经典学习为教育内容,以学习修养为教育方法,这种包括府学、县學、书院、义学、私塾等形式的旧学既为社会培养文化精英,同时也让平民子弟学会谋生的本领。在近现代,开新学风气之先河,以培养现代合格公民为目标,崇尚科学民主精神,开放包容,与时俱进。在浓厚的文化背景下,言偃、范仲淹、胡瑗、王鏊、顾炎武、沈德潜、冯桂芬、杨荫榆、颜文梁、叶圣陶、俞庆棠等教育大家在苏州教育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由他们引领的苏式教师在不同时代都铭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苏州文化是一汪汩汩涌动、从不停歇的清泉,苏州教育是一条涓涓流淌、不知疲倦的溪流,苏式教师则是涵养其中、游弋追寻的鲜活的鱼儿。

一、 苏式教师的为师观从儒家思想的扬弃中一路走来

当前人们提倡教育现代化,是融合东西方教育思想观念、多元价值并存的现代化教育,教育文化发展是中西文化适应、融化、整合的过程,但无论怎样多元化,中国传统文化都将是教育现实的基础。苏州儒家传统悠久,儒学人才荟萃,何胤、范宁、陆贽、潘祖荫、翁同龢、洪钧、陆润庠等一批苏州儒学大家的研学工作都与教育息息相关,对苏州教育风尚和教育继承者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我们承认儒家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道德体系对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可以断言,儒家道德文化必将对现代和未来的教育起着积极而深刻的作用。笔者认为苏式教师的道德修养主要途径应把握在对儒家思想的正确继承中,即适应新形势,吸收新观念,对儒家思想不断扬弃和改良的过程中。

(一) 苏式教师应有奉献精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精神自古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优秀教师必备的首要品德。大教育家孔子,从教40年,游历被困蔡陈,断粮七日,仍然讲诵不辍,这种呕心沥血、以教为重的奉献精神,成就了万世师表的赞誉。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随问而答,略无倦意,恳侧至到,闻者感动。”从教五十年,一生讲学,乐此不疲。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终身安于“粉笔生涯”,抒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怀。鲁迅先生也用“俯首甘为孺子牛”来描述他的教诲生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奉献精神是历代优秀教师共同的追求。

苏式教师的先驱们也在教书育人的奉献路上,且行且歌。苏州常熟的“南方夫子”言偃跋山涉水,师从孔子,学成返乡,讲学授道,奉献毕生。苏州吴县的大文学家范仲淹怀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赤子丹心,首创州学,一生心系教育,被王安石誉为“一世之师”。

近年来,苏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迅猛,许多职业的收入待遇都要比教师高很多。虽然时代在变,但教师的教书育人职业特性始终没有变化,选择教师就是选择甘为人梯,助人成长。人民教师,并非任何人都配这个光荣称号的,教书育人需要纯洁高尚的灵魂,需要像太阳那样无私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教师的奉献精神是学生精神成长巨大的力量。新一代的苏式教师当以奉献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第一要求,安于清贫,乐于付出。

(二) 苏式教师应有进取精神

“修身齐家、心系天下”是中华传统理想美德的不懈追求,传统儒家认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就必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知识分子完美人生的共同理想。

苏州历史上那些可歌可泣的教育先辈总是为着这个传统理想踽踽前行,无怨无悔。苏州昆山的思想家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呐喊,躬行“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理想和信念,明道救世,奉献教育。王谢长达、王季玉母女锐意进取,自奉简朴,创办振华女校,因校风淳朴、声誉远洋,负笈来学者络绎不绝。

“传道、授业、解惑”,职业特性召唤教师必须做好专业知识的储备和更新。如今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知识、观念、技术、设备更新迅速,新时代需要教师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加快专业成长步伐,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中去。“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必须好学不厌、锲而不舍,与学生教学相长,才能无愧“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三) 苏式教师应有仁爱精神

仁者,爱人。儒家思想强调最多的恐怕就是仁爱精神了,孔子说过: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一名教师有了仁爱精神,就会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学生进步了,他感到欣慰,学生退步了,他焦虑不安。爱是教育永恒的主旋律。

富有水性文化的苏州城市个性体现在苏式教师的文化性格中,表现出柔以待人,刚以谋事的教育风格,善良、淳朴、宽容、亲和成为了苏式教师应具备的气质特征。诗人海涅说过:“每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随他而生,随他而灭。”在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一种独特的音响。我们所说的苏式教师就是具有仁爱精神的好教师,他能深入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如沐春风般地呵护、体恤每一个学生,拨动他们的心弦,让他们在伟大的师爱中健康成长。

(四) 苏式教师应有合作精神

“独学而无友,则固陋而寡闻。”一名优秀的教师永远走在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路上,教育现代化大步迈进的今天闭关自守、封门独修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教师的专业成长已经成为团队协作、互助共生的过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代教育大家范仲淹首创苏州州学,知人善任起用教育改革家胡瑗,两人精诚合作,因材施教,分斋教学,言行身化,有劳有息,形成了一套教学法——苏湖教学法,在全国推广。苏州历史上师师合作、师生协同的经典故事举不胜举,新一代的苏式教师当袭承与人合作的优良传统,不断完善自我。

(五) 苏式教师应有自律精神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一贯遵循“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自律原则。西汉教育家董仲舒则认为好的老师既要道德高尚,又要以身作则。他说:“善为师者,既善其道,有慎其行。”宋代教育家陆九渊“虽盛夏,衣冠必整”“容色粹然,精神炯然”,与学生在一起“和气可掬”,“或教人涵养,或晓以读书之方”,深受学生爱戴,堪称教育自律的典范。在我们身边严格自律、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比比皆是,身教重于言教,他们的品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当今社会思想观念庞杂,形形色色的诱惑无时不刻对教育这一方净土进行渗透和影响,因此自律精神已经成为教师安身立教的必备品德。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我们眼中的苏式教师就是具有自律精神的优秀教师。

二、 苏式教师的治教观从“教是为了不教”的信念秉持中的一路寻去

最让苏州人自豪的文化教育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毕生投入到中国教育和教学改革实践中。他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苏式教师。

(一) 苏式教师的角色定位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把握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正确定位教师角色,发挥教师作用。苏式教师应当是学习资源的共同创建者、学习环境的烘托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探究实践的欣赏者、合作讨论的协同者、辅助资源的必要提供者。“教是为了不教”,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适时帮扶,伺机放手,实现苏式课堂教学理想。

(二) 苏式教师的教育智慧

1. 观察是教育首要。学生是教育的起点、中心和终点

叶圣陶说:“做教师的果真要使训导收到效果,应当以生物学、心理学等等做起点,把儿童的情性详细研究一番,然后本着自己认识人生观的方法,顺了他们的天性,指导他们也走上正当的轨道。”教育要发挥作用,教师必须了解全面学生。功夫在课前、观察在平时,课堂教学要备课,备环境、更要备学生。

叶圣陶还强调:“教师的工作在于促使儿童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真知识,并用真知识来支配他们的行动。当儿童遇到事物,发生了求知识的动机,亲自去探索,去试验,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对这一事物的新认识,他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一个新趋向。”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问题生成、不斷解决的过程,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要调动他们所有的感官去触摸、辨识、探索、反思,从而做到知识的自我顺应和同化,能力的形成和强化,最终达成教育的目标——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全面的素养。

2. 激励是教育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叶圣陶也说:“教育所以可贵,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他们发生需求,努力学习。”好教师善于观察学生的兴趣所在,好教师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好教师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好教师善于引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好教师善于欣赏并不断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保持对学习的专注和韧性。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引用叶圣陶的话道出了教育真谛:“教育是农业,给予作物适当的土壤、养分和阳光,他们就能成长。”苏式教师要做的就是:智慧耕耘,静候花开。

3. 适恰是教育哲学

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适时恰当的给予学生符合生本要求的教育是老老实实按教育科学办事,因人而异的教育哲学。维果斯基的儿童心理学揭示: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因此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才是事半功倍、最有效的。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学校教育所以能使学生终身受用,全在让学生受到锻炼,养成‘反三的能力。”教无定法,因时间、因地点、因环境的不同,教师应灵活采用不同方法教育不同的学生,若学生暂时没有兴趣或学习欲望,教师不必强求。

“教是为了不教”,能真正帮助学生养成自学、自悟、自省的意识和能力,并持之以恒成为终身习惯,这样的教师才是深得叶圣陶教育真谛的苏式教师。

(三) 苏式教师的风格追求

苏式教师是苏州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是人文精神的不懈追求者,同时也是苏州教育道路的开拓者,因此必定有自身的文化自觉和个性体现。

独特的地域传统文化的沉淀为苏式教师的风格追求奠定了水性文化的基调。华东师范大学杜成宪教授把苏州教育的特点归纳为“重仁”“崇文”“经世”“有容”。追求精致生活的苏州人在教育路上从容地走来,他们既有儒家优雅的大气,又有水乡精巧的秀气,他们崇尚办学自由,但不骄横;他们充满仁爱情怀,但不做作;他们追求教育格调,但不张扬。

在笔者眼中恬静素雅的苏式教师走入课堂应该具有如下风雅:教案睿思精到,教学适恰灵动,教法清简启思,教程紧实流畅,教态温润亲和,教研精进高效,教记深思绵密,教航隽永深邃。

(四) 苏式教师的自我锻造

叶圣陶说:“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教师的教育智慧源于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苏式教师更应袭承苏州人卷不释手的读书传统,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加强学习、实践、反思,主动自觉规划自己专业成长。

传统苏州人的生活是精致的,让人憧憬的。苏式教师依然可以保持苏州人那种有点闲、有点乐的传统,涉猎广泛、爱好颇多的老师可以对人生有更多的参悟,懂生活、有情趣、爱自然、会创造,对教育学生何尝不是如此。

三、 学校是苏式教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精神家园

教师要施展才华,当然需要适合他们的舞台;教师想改革创新,肯定需要思想碰撞的摇篮;教师要专业成长,必然需要坚实可靠的阶梯。一所理想的苏式学校或许就是能满足教师上述需求的好学校。

“优质的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劣质的学校则是智能的坟墓。”曾经是分管苏州教育的副市长、新教育奠基人朱永新先生如是说。

是啊,优质的苏式学校可以有一个智慧、幽默、有独特魅力的校长,他是苏式教师成长的欣赏者,教学实践的协助者,改革反思的鼓励者,他善于宽慰,长于鞭策,敢于担当,重于引领。

优质的苏式学校可以有一座精神雕塑,承载学校前后多少教育人的梦想和希望,在它身上熠熠生辉,苏式教师每每从中汲取精神和营养,感受文化的力量。

优质的苏式学校可以有一批明亮、温暖、不受拘束的会议厅室,报告研修、论坛沙龙、头脑风暴、辩论谈判等等友好、热烈、难忘的对话随时可以在这里得到分享,可以热烈,但没有聒噪。大师应邀讲座调研,精英云集教改探航,合作伙伴定期聚会,竞争对手不期而遇,可以激昂,但拒绝浮夸。有前瞻,懂固守,它是苏式教师思想成长的摇篮。

优质的苏式学校可以有一个幽静闲适的园林校园,端坐于内,古风犹存;徜徉其间,新风扑面。得一角落,掩卷而思,无人滋扰;获一小闲,三五同道,挑灯夜话。这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思想的交融佳境,也是诠释教育、品味人生的静美桃源。

理想中让人憧憬的苏式学校从未应该停止发展的脚步,这是成长中的苏式教师的需要,也是它自身成长的需要,因为它深知精神成长与灵魂有关,是一个永恒追求的命题。

作者简介:

张晨侬,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留园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教育智慧
让教育智慧为艺术教育插上飞翔的翅膀
责任、信任、智慧——教书育人的法宝
浅论教师课堂管理与调控能力的提升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用教育智慧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用教育智慧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
利用他的违规激励我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