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问答的牢笼 用对话开启品德与社会教学新课堂

2019-03-07李群海

考试周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对话教学品德与社会小学教育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国家新课标的规定课程之一,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程相比,品德与社会更加贴合现阶段我国实际社会价值观以及社会发展对于小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新需求。并且品德与社会课程整体改动较大,增强了课程的参与性与实践性,而这其中便强调了改问答为对话的改革思想。对话的教学形式相对于传统的问答形式具有更强的参与性,同时也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将传统的问答式教学升级为了立体教学,使得课程的展开更具趣味性,更加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对话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生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方式与智育课程有着极大的差别,相对于智育课程,德育课程更加要求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和课程体验,学生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深刻融入教学内容中体验教学过程中的道德、法律、感情实质,进而达到教育学生明善恶、知美丑的最终目标。而传统的问答式教学模式仅仅是将所谓知识以一种口头习题训练的模式让学生加以复述,学生看似对课堂内容十分了解,实则并未从深层感悟课程内容,整个课堂看似师生之间在进行语言互动,实则互动本质形同鸡肋。而对话教学则是完全打开了课堂思路,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传统问答教学的枯燥、乏味、学生带入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那么以对话的形式打破问答教学的束缚,改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现状需要怎么做呢?

一、 对话前期准备

启发话题,其重点是为学生指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角度,让学生掌握更为准确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教师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话题的设计要注意其本身的内在可操作性,含义深度,对话强度等等,让话题不要太浅,以致于对话尚未结束,学生便已猜到结尾,进而丧失了学习兴趣;也不要太深,以致于学生即使在话题结束后也不能理解话题本身的实质;要深浅适当,既要保证思考难度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深度,同时也要注意话题对于学生的点播与启发。

如在教学《江山多娇》一课时,有的老师在课上直接向学生询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过我们祖国的地貌?”,学生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只有少量的学生能够进行一些较为边缘化的发言,这不仅导致了学生课程体验的下降,同时也阻碍了老师课程的顺利进行,姑且不说问题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的深度,单就学生的年龄而言大多学生刚刚开始记事不就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发掘祖国的美丽,因此即使学生愿意配合老师进行互动,也无法发掘良好的对话内容。而有的老师则在课程进行的前一天要求学生去翻阅一下过去旅游的照片,回憶一下过去的记忆或者问一问家长祖国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素材收集和资料调查,激发了学生对于课程的对话强度,而在课程进行时,老师则这样启发学生“同学们,随着社会的变化、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国家也越来越美了,让我们来想一想,我们的祖国有多美呢?……首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祖国的两条母亲河是什么?……接下来,有没有同学知道我们的祖国有哪些风景秀丽的名山呢?……那么,我们应当如何保护我们身边的大自然呢?……大家是否做过一些保护母亲河的公益活动呢?”通过这种层层递进、话题列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勇于、敢于、乐于在课堂上进行对话,层层深入的对话让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也同时加深,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祖国的美好河山,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环保意识,让教学内容上升至精神塑造的高度,使学生可以在对话中受到启发,同时反过来促进对话的进行,另外提前的课前准备也帮助学生做好了对话的“基础工作”,让学生能够在对话的时候有用足够的素材,而不致于出现“想说却没得可说”的尴尬情况的出现。

二、 把控对话环节

对话的顺利进行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长时间的互动,从而保证对话能够逐渐加深不致于突然停止,那么有效的环节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传统的问答模式大多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偶尔可见问题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但是总体来说对话基本上在一个问答环节结束后也就结束了,学生无法进行串联式的思考与学习,所学到的知识也如同大洋中的孤岛一样相互之间没有联系。而老师在对话的过程中需要将对话环节设计得巧妙精致,逐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一旦进入对话的情境中就会主动且不断地进行思考,帮助他们更加良好地进入对话情境中,同时也更加良好地深入学习课程内容。

比如一位老师在讲解《生活中的各行各业》课程时,首先带领同学们观看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的工作记录视频,老师随后进行提问“在看了这段录像后你们有什么感想呢”学生有的回答“长大应该找工作”有的回答“工作很辛苦我们要孝敬父母”有的回答“我们应当勤俭节约,珍惜劳动的果实”学生的答案会随着他们的思维进行随机方向的延伸,但是很少能够进行深入理解,往往体验比较肤浅流于表面。而这个时候老师紧扣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那大家觉得各行各业之间是否存在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关系呢?”学生慢慢就会将回答和思考的方向进行集中,接着老师再继续询问“假如没有炼钢厂同学们你们觉得会对我们吃方便面产生影响吗?”大多数学生都会与老师对话,表示不会有影响,“那么假如生产方便面的机器坏掉了,或者运动方便面的货车坏掉了,而没有炼钢厂,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修好他们了。”最终环节老师进行总结性对话“所以看起来关系不大的行业其实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相互配合才为我们打造了这样美好的生活。”以这样环环相扣的对话形式让学生能够从对话中逐渐走向最终的教学目的,使得课程内容越讲越深也能够和学生的心灵越贴越近,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深度能够在课堂上被学生发掘、感悟。

三、 拓展对话宽度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源于生活且回归于生活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应当紧贴于生活的内容,而生活的内容则是升级到方方面面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把知识的运用止步于课堂,同样也不能把知识的学习止步于课堂,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周围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资源,也都可以加强学生的对话教学,因此在进行对话教学时我们也应该把目光打开,把思维放远,吸纳更多的可利用的资源帮助我们拓展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内容。同时生活化、时代化、信息化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十分强大的,学生如果能在课堂上学习到他们想学习的内容,接触到他们想接触的信息,那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而这种拉近学生兴趣的教学不仅能够拉近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同样也能够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

如在讲解《让爷爷奶奶高兴》一课时,一位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到外公外婆家过春节,并送给外公外婆一把“老人乐”,然后给爷爷捶背,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年夜饭。在这个故事的指引下,学生都迫不及待地与老师交流起了自己家里孝敬父母的事情,这种看似“拉家常”的对话形式能够从学生心底深处让学生放下防备,全身心地投入课程理解中。可以说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的话题内容并不拘泥于对话的内容,老师需要认识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是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而非为了应付考试,因此我们不妨打开对话的宽度,让一切与学生成长相关的德育内容都引入师生间的对话中,让学生能够在对话中学习,在轻松的氛围中塑造出良好的品质。

总而言之,传统的问答教学在新课改日益加深的今天已经逐渐跟不上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发展脚步了,老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日常互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同时更要深入学生的心。要以对话教学作为教学的跳板,以师生对话作为教学的契机,真真正正地让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渗透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信任老师、享受课程,让学生能够不仅把对话当成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手段,更是把对话当成拉近师生距离,展开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进而增强师生互信,提高教学深度,突破传统教学带来的壁垒,以最新的、最符合时代教学发展的方法帮助优化教学内涵提升教学品质,让品德与社会课程成为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神。

参考文献:

[1]付自成.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4).

[2]孙琴芬.在对话中凸显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性[J].基础教育研究,2016(4):42-43.

[3]张辉明.拓展课堂生活 强化自主学习——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效率[J].吉林教育,2013(22):84.

作者简介:

李群海,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永定区湖山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对话教学品德与社会小学教育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话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