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长李文辉
2019-03-07
“脱贫攻坚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不能泛福利化。我觉得兜底比例应该是越小越好,应该树立这么一个观念。”
南方周末记者 谭畅 发自北京
南方周末实习生 李馥含
南方周末:怒江现在还有多少贫困人口?自从被确定为深度贫困地区,怒江的贫困发生率降低了多少?
李文辉:现在全州有54万人口,贫困人口是14.3万,但贫困发生率高达33.25%。2017年底的贫困发生率是38.14%,一年降5个百分点左右。
怎么降的?我们增加了易地搬迁的指标。
易地搬迁是怒江州脱贫攻坚的头号战役,2016-2018年纳入计划的有8696户32856人,目前任务基本完成;2018年又新增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共锁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3003人,力争今年10月底前竣工,12月底前搬迁入住。
南方周末:易地搬迁近十万人,为什么这么多?
李文辉:怒江州四个县市全都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域性贫困和素质性贫困交织。我们98%的国土面积都是高山峡谷,各类自然保护区占到了国土面积的58%以上,是有树不能砍、有水不能发电、有矿不能挖。25度以上的陡坡地占到50%,全州人均耕地面积才1.4亩。
你想就地解决这些人的“两不愁,三保障”,第一没条件,第二成本太高,第三解决不了后续发展的问题。
南方周末:老百姓愿意搬吗?
李文辉:老百姓意愿的转变有个过程,他要看到好处和希望,才愿意搬。你把老百姓的房子盖起来,把他收入涨了,产业发展起来,让他有一个打工的地方,后续发展问题解决了,他自然就住下来了。现在所有易地搬迁的安置点,老百姓一定是拎包入住。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享受十四年免费义务教育,一分钱也不用掏。解决好就业,老百姓日子比过去好多了。
南方周末:如何保障易地搬迁后居民的就业问题?耕地、产业都能配套吗?
李文辉:怒江本来就没有地,他在山上没有地,搬到山下也没地。
我们第一是通过流转原有产业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增加搬出去的这部分人的资产性收益。
第二是搞生态扶贫,现在全州计划提供3.86万生态公益性岗位,包括护林员、护边员、护路员、河道管理员、乡村保洁员等等。
第三,我们在集中安置地附近开发大量扶贫车间,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让老百姓就近就地打工、有收入。
最关键是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打好劳务经济这张牌。
怒江有个特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平均年龄30岁,很年轻。我们通过政府组织定向劳务输出,鼓励18到45岁的人出去打工。2018年全州有八万多人外出务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三万八。这个不得了。你想想,住房是通过政府手段解决的,不用掏钱,所以一户只要有人出去打工,就能脱贫了。
南方周末:怒江的旅游资源很丰富,为什么没怎么发展旅游扶贫?
李文辉:怒江有条件将来成为云南乃至全国的旅游制高点,我们生态良好,景色壮美,民俗文化多姿多彩。但是旅游还没办法在短时期内成为一个重要的扶贫产业,因为还受到很多基础设施的影响,比如道路、机场、景区开发水平等等,这需要一个过程。
南方周末:到2020年全面脱贫,有一批贫困人口将通过社会保障兜底。有没有提前估计,怒江有多少人属于兜底保障?
李文辉:全州只有一万七,挺少的,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10%左右,主要是残疾人。脱贫攻坚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不能泛福利化。我觉得应该树立“兜底比例应该越小越好”这么一个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