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科麦169的生育特征及其产量构成因素

2019-03-07王玲燕黄金华唐振海朱红彩窦士树闫春霞蒋志凯夏彦丽

贵州农业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水地冬麦区新科

王玲燕, 黄金华, 唐振海, 朱红彩, 窦士树, 闫春霞, 蒋志凯, 夏彦丽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0)

新科麦169是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于2008年以新麦18为母本,矮抗58为父本,综合应用常规育种、夏繁加代、株型育种、生理定向育种、平均值和极端选择相结合、人工接菌和混合病圃鉴定抗病性、分期播种鉴定抗寒性、多年多点连续鉴定筛选等选择技术选育而成,于201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麦20180033)。该品种半冬性早熟,半矮秆抗倒伏,抗寒、抗病;优质中筋,适应性广,丰产稳产性突出,是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中间试验为数不多的连续3年增产点率达100%的品种,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省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应用前景非常广阔。高产栽培措施的制定与品种的特征特性及其产量因子密切相关[1-6],为加快该品种的推广应用速度,实现其生产应用价值,笔者等利用新科麦169在2014—2016年国家冬麦区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和2016—2017年黄淮南片水地生产试验汇总报告,对新科麦169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对其产量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旨在为该品种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和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为新科麦169。数据来源于该品种2014—2015年国家冬麦区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19个试点和2015—2016年国家冬麦区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22个试点的试验汇总报告,以及2016—2017年黄淮南片水地生产试验22个试点的试验汇总报告。

1.2分析方法

收集整理2014—2017国家冬麦区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中新科麦169的基本苗(x1)、最高茎蘖数(x2)、有效穗数(x3)、穗粒数(x4)、千粒重(x5)5个产量因素及其产量(y)数据,通过DPSv9.01,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7-8],对数据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分析各产量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及相互效应。

2结果与分析

2.1主要生育特征及产量构成因素表现

在2014—2016年区域试验及2016—2017年生产试验中,新科麦169全生育期平均为226.7 d,成熟期比对照品种周麦18早1.2 d,属半冬性品种。幼苗半直立,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成穗数较多。植株茎秆弹性较好,抗倒伏能力强。纺锤型穗,穗小,码密,白壳,短芒,白粒,半角质,小圆粒,饱满度较好。

由表1可知,新科麦169株高在73.5~78.6 cm,比对照周麦18矮3~6 cm;基本苗在255.0~278.85万/hm2,平均263.95万/hm2;最高茎蘖数在1 185~1 644万/hm2,平均1 498万/hm2;有效穗数在564.0~679.5万/hm2,平均624万/hm2;穗粒数在31.2~36.8粒,平均34.1粒;千粒重在42.4~43.5 g,平均43.07 g。新科麦169有效穗数年度间的变化较大,穗粒数和千粒重年度间变化较小。

表1 新科麦169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构成因子

2.2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性

由表2可知,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最高茎蘖数>基本苗>有效穗数>穗粒数>产量>千粒重。说明随着年度和栽培条件变化,新科麦169产量构成因素中变化最大的是最高茎蘖数,其次是基本苗、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产量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表明二者稳定性较强。

表2新科麦169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平均值及变异系数

2.3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

由表3可知,除千粒重外,基本苗、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与产量之间均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穗粒数>最高茎蘖数>基本苗,有效穗数与产量相关性呈极显著,其他性状与产量相关性不显著。说明新科麦169有效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穗粒数次之,千粒重对产量呈负向影响。

穗粒数和千粒重属小麦个体性状,两者与其他3个因素之间均呈负相关性,有效穗数、基本苗和最高茎蘖数属小麦群体性状,三者之间均呈正相关。5个因素的相关性体现了小麦群体与个体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新科麦169创建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应在通过构建合理群体的基础上,使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协调统一,兼顾其他农艺性状,协调发展,才能获得高产、稳产。

表3新科麦169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系数

注: *、 **分别表示相关性达显著(P<0.05)和极显著水平(P<0.01)。

Note: * and ** indicate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ce atP<0.05 andP<0.01 level respectively.

2.4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偏相关性

偏相关分析又称净相关分析,是排除其他自变量影响后某一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由于偏相关和偏回归消除了自变量相关的混淆,因而能够表现出各个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真实关系。因此,在多变量资料中,偏相关系数才能真实反映两变量间的相关程度与性质。由表4可知,有效穗数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最大,且呈极显著正相关;其次是穗粒数的偏相关系数,与产量呈显著相关;千粒重、最高茎蘖数的偏相关系数,表现不显著;产量与基本苗的偏相关系数表现为负数。

表4新科麦169产量构成因素的偏相关系数

Table 4 Par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yield components of Xinkemai 169

变量Variable偏相关系数Partial correlationt值t valuep值p valueR(y,x1)-0.006 8-0.050 60.959 8R(y,x2)0.093 40.7020.485 6R(y,x3)0.394 23.210 30.002 2R(y,x4)0.333 12.643 60.010 6R(y,x5)0.127 90.964 90.338 7

2.5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由表5可知,基本苗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负值,其余均为正值,各因素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顺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最高茎蘖数>基本苗。有效穗数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表现为对产量有较高的正效应,其次是穗粒数和千粒重。

从间接通径系数分析看,有效穗数通过基本苗、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间接作用为负值,通过最高茎蘖数对产量的间接作用为正值。穗粒数通过基本苗对产量的间接作用为正值,通过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数、千粒重对产量的间接作用为负值。千粒重通过基本苗和最高茎蘖数对产量的间接作用为正值,通过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对产量的间接作用为负值。基本苗无论是对其他因素产生正向效应还是负向效应,影响效应都很小。

表5 新科麦169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通径系数

3结论与讨论

新科麦169在2014—2016年国家冬麦区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和2016—2017年黄淮南片水地生产试验中基本苗平均263.95万/hm2,最高茎蘖数平均1 498万/hm2,有效穗数平均624万/hm2,穗粒数平均34.1粒,千粒重平均43.07 g。

变异分析表明,最高茎蘖数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基本苗、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新科麦169产量水平的提高受有效穗数影响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和千粒重。因此,为使新科麦169获得高产、稳产,首先要在播期、种植密度和肥水管理上控制适宜群体,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挖掘新科麦169的增产潜力。

新科麦169栽培管理过程中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适宜播种期为10月10—30日,适宜基本苗240万~300万/hm2,播量120~165 kg/hm2,有效穗数控制在600~675万/hm2为宜。2) 科学肥水管理。全生育期纯氮施用量180~240 kg/hm2、磷(P2O5)105 kg/hm2、钾(K2O)105 kg/hm2,结合生产实际注重冬前灌水,防御冬前冻害。返青期或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50~225 kg/hm2,抽穗扬花期结合“一喷三防”喷施叶面肥1~2次,延长灌浆时间,提高籽粒饱满度。3) 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蚜虫、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等病虫害,当发病麦田病株率达15%时,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g/h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0~900 g/hm2和10%吡虫啉600 g/hm2对水750 kg/hm2均匀喷雾防治。

猜你喜欢

水地冬麦区新科
Introducing voids around the interlayer of AlN by high temperature annealing
施氮水平对水地覆膜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 及其聚类分析*
新科空调逆势增长200% 2019年销售目标200万套
国内外301份小麦品种(系)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及评价
会宁水地春小麦新品种引进试验
团结的力量
小麦栽培的特点及不同冬麦区存在的问题
奥斯卡新科影后朱丽安·摩尔:爱,是朵不曾辜负的“勿忘我”
水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