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认知的现状调查
——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
2019-03-07任彦霓岳程瑜
张 杰,任彦霓,岳程瑜
(山西农业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扎实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也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近年来,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创业活动越来越多, 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群体, 紧跟着社会主流和时代的步伐, 也更有可能成为新时代开拓的创新者[2]。但目前大学生创业率较低、创业热情不高, 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仍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在众多研究高校创业教育的成果中,一般站在高校教育者的视角讨论较多,而从受教育的主体——大学生的角度探索分析的较少。因此本文通过调查在校大学生接受学校组织的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开展创业活动的真实意愿,希望了解到大学生对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认知、关心的事项以及在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从而为高校不断完善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一、调查目的、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调查目的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营造良好大学生创业氛围的和推进创业实践的前提。当前各高校均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而且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做法。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了解到通过这几年开展创业教育后,大学生在对创业了解程度、创业心理、对开展创业教育的认知以及创业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等方面的真实情况,从而为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二)调查对象
山西农业大学有110多年的建校历史,每年本科毕业生达到5000人以上。近年来学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创建了“大学生农业创业园区”,并申报成为“山西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区”;在学校层面成立了创业学院和大学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农林管理人才实验班;启动了“学生创业大厅”;成立了“山西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设立“金银焕创新创业基金”;每年扶持二十余支校内大学生自主创业团队;系统性地开展了创业意识培训,每年定期开展SIYB(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培训小企业家的培训课程),创业意识教育培训公益项目;认真组织大学生创青春创业大赛;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依托学院优势专业和对口企业积极开展创业方面的合作和交流。
为了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工作的精准性和指导性,在2018 年4 月,笔者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山西农业大学的工学、管理学、理学、农学四个学科各选取250人,就32 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实际收回有效调查问卷910份,其中男生409人,占44.9%,女生501人,占55.1%;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学生分别为216人、179人、244人和271人,比例依次为23.7%、19.7%、26.8%和29.8%;工学232人、管理学233人、理学213人、农学232人,比例依次为25.5%、25.6%、23.4%、25.5%。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法设计调查问卷,量表涉及32个题项(如表1所示),每一题项有“A非常同意”“B同意”“C不一定”“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选项,分别记为5、4、3、2、1分。将这32个题目分成四部分,其中题目1—6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为题目7—16,第三部分为题目17—23。第四部分为题目24—32。对四个部分分别进行量表分析,结合选项,运用Excel 2010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把学科、年级与性别三个方面作为对比分析的基准。
表1 调查问卷题项设置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对创业的了解程度
通过对创业了解程度的调查统计结果(评价因子1—6),如表2所示,认为自己了解创业(高分组:大于3×6=18分,包括A非常同意、B同意两个选项)的一共有65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2.2%;认为自己不了解创业(低分组:小于3×6=18分,包括C不一定、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三个选项)的一共253人。在高分组中,从性别上看,男生有291人,占比44.3%,女生366人,占比55.7%,女生稍多于男生;从年级上看,大一年级158人,大二年级133人,大三年级204人,大四年级240人,总体上大三大四的人数多于大一大二;从学科上来看,工学191人,理学162人,管理学144人,农学160人,分别占比为82.3%、76.1%、61.8%、69.0%,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相较于农学、管理学的学生对创业关注程度相对较高。在低分组,从性别上看女生仍是略多于男生,从年级上看大一大二要比大三大四多,从学科上看管理学的最高38.2%,工学的最低17.7%。无论是高分组的统计结果还是低分组的统计结果都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工学学科的学生对创业的了解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学科;大三大四学生比大一大二的学生对创业更为了解,说明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是有积极效果的。
表2 创业了解程度
(二)大学生的创业心理
对评价因子7—13的分值进行统计,如表3所示,对创业有积极态度的高分组(高分组:大于3×6=18分,包括A非常同意、B同意两个选项)一共有73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0.8%,对创业持有非积极态度的低分组(低分组:小于3×6=18分,包括C不一定、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三个选项)一共17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9.2%。在高分组中,男生328人,占44.6%;女生407人,占55.4%;一年级158人,占比21.5%;二年级133人,占比18.0%;三年级204人,占比27.8%;四年级240人,占比32.7%;工学206人,28.0%;理学174人,占比23.6%;管理学162人,占比22.0%;农学193人,占比26.4%。从性别上看,对创业持积极态度的男女生人数基本持平,女生稍多于男生;从年级上看,大一至大四人数依次增加;从学科上看,工学、理学、管理学、农学四个专业中,人数基本持平。在低分组中,女生比男生略多;从年级看,低年级比高年级学生多,从学科看,管理学人数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学科人数。由此可见,在创业心理方面,性别影响不明显。在调查中有80.8%的同学持有积极态度,说明整体上绝大部分被调查人员有创业意愿,并对创业有积极的看法,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为积极,说明通过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大学生在对创业不断认识和了解的过程中对创业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增加,而在学科方面,工学学科优势较强。
表3 创业心理总体情况
对评价因子14—16的选项进行统计,如表4所示,对于评价因子14—16持肯定态度的高分组(高分组:大于3×6=18分,包括A非常同意、B同意两个选项)人数分别为527人、510人、554人;对于评价因子14—16持非肯定态度的低分组(低分组:小于3×6=18分,包括C不一定、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三个选项)的人数分别为383人、400人、356人。说明超过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自己创业想法的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兼顾学习、不知如何解决创业资金问题、缺乏创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表4 创业中担心的问题
(三)大学生对待创业教育的认知
对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认知情况(评价因子17—23)进行调查统计,如表5所示,高分组(高分组:大于3×6=18分,包括A非常同意、B同意两个选项)人数分别为388人、452人、393人、367人、03人、485人、474人;低分组(低分组:小于3×6=18分,包括C不一定、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三个选项)的人数分别为522人、458人、517人、543人、407人、425人、436人。这一组数字高分组和低分组均较为接近,说明今后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很大,也说明当前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之后,对创业的认识是有很大提高的。数据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对创业的思考是较为客观和理智的,更多考虑到了自己目前的能力、条件等多方面综合因素是否适合创业这一深层次的问题,通过17、18因子高分组的数据388人、452人,也显示出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创业的想法和接受创业意识教育的热情。21、22、23号因子的高分组的数据503人、485人、474人,说明实践基地、实践训练和实践资金并没有成为严重影响创业教育开展的关键性因素。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今后需要继续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重点是要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使其转变就业创业观念;同时也要改进创业教育方法,在扩大创业教育覆盖面的基础上,对特别有创业意愿的同学做到一人(队)一策。
表5 大学生接受创业意识教育的效果和思考
(四)创业实践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对创业实践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部分的题项(评价因子24—32)进行统计,如表6所示,高分组(高分组:大于3×6=18分,包括A非常同意、B同意两个选项)的人数分别为399人、400人、501人、496人、352人、363人、429人、436人、387人;低分组(低分组:小于3×6=18分,包括C不一定、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三个选项)的人数分别为511人、510人、409人、414人、558人、547人、481人、474人、523人。在低分组中看到选择C选项(不一定)的人数较多,分别为355人、379人、283人、258人、330人、355人、274人、285人、308人,这些选择C选项(一定的)的大部分是没有从事创业实践想法和不准备从事创业实践想法的同学。说明在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接受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人数是较多的,但是真正走向或准备走向创业实践的人数较少。24—32所列的因子也是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的困难和挑战所在。
三、结论与探讨
(一)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在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业者的启蒙教育,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业的思想来源, 全面、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端正大学生创业态度, 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 也是大学生创业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3]。本次调查发现,有72.2%的学生认为对创业有所了解,说明学校对大学生开展的创业教育是有积极效果的,但是仍要注意到还有27.8%的人认为自己不了解创业,或对创业持无所谓态度,并且还显示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对创业了解程度有所不同,说明学校的创业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根据学校类型、教育发展阶段、所处地区实际等各方面的差异, 新时代的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应着力在特色性和多样化上下功夫[4]。高校教育,要切实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来开设相应课程,加快专业课程知识理论更新速度,主动将创业意识教育和专业知识结合。
表6 创业实践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本次调查,也说明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中要注意方式的改进,同时要注意学生创业的心理问题。创业教育是一个囊括了意识、精神、方法等多因素在内的综合教育系统,作为高校工作者,我们必须以系统的、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首先,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只是靠专门的创业培训来开展,应该在不同专业的各门课程中渗透相关创业项目的知识,将专业知识与科技前沿、创业创新前沿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创新创业中,找到合适的创新创业方向。其次,应该关注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通过沟通和交流来缓解他们的忧虑和担心,鼓励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来迎接创业挑战。最后,在创业指导课上,可以请部分自主创业成功的优秀毕业生代表来校讲座与交流,让他们用自身艰苦创业的经历和业绩激励广大学生,开启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树立创业理想,学习创业方法,激发内在潜能,付出创业行动,并且这种教育的力度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而加大,最终目标就是要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大胆地走向社会、自我创业[5]。
(二)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既需要鼓励更需要精准帮扶
创业的过程,既是自我锤炼的过程,也是人的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创业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实际的和潜在的障碍, 形成创业阻力, 影响创业决策[6]。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开展创业实践还是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大多数同学有创业的热情,也对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有较为理性预判。因此要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除了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外还要针对性地开展实际可行的帮扶工作。
第一,要充分掌握真正想开展创业实践的大学生,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帮扶。如果学生没有创业的意愿,而是被要求参与创业活动,那么学生只会把创业活动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不会加入自己的思考,不去积极尝试,导致在创业实践中不主动,也不会有自己的创业经验的积累。这样不仅会浪费培训资源和创业机会,还会导致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会不自觉地避开与创业有关的实践。因此学生自愿参与的前提条件很重要,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真正有创业决心的学生中去,帮助其把创业项目做大做强,形成品牌。
第二,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行动,解决好学生在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中的客观困难,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让学生能够真正放下顾虑,自信、勇敢、阳光地在学习中创业,在实践中提升自己,这也是高校工作者在开展校企合作和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时应有的方式和智慧。
第三,积极呼吁和推进各类保障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利好政策有效落地。当前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中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条文,大多数规范都是鼓励性的、可以性的、授权性的、引导性的规定,而涉及“应当”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宏观性的要求,非常笼统,可以说这些规定“刚性”不足,在实践中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力,导致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 学校可利用企业提供的设备、平台, 企业也不必担心人才培养方向偏离的问题, 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 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 是一种“双赢”模式[7]。因此,高校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培训和指导的时候,要加强校企合作方面的教育,加深学生对校企合作的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企合作项目;高校应该积极与社会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向,积累工作经验,从而获得创业的成功经验,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大学生自主创业本身属于一种相对积极的就业形式, 所以大学生应该尽可能发挥自主创业的优势与效果, 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创业团队的共同奋斗, 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 通过技术入股、寻求合作、众筹等多种方法, 可以有效确保自身创业团队的建立与完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