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信息污染的成因及治理研究

2019-03-07张春秀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数据库

张春秀,孙 琳

(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在享受便利化的信息传送和接收的同时,也在不断遭遇信息污染的问题。信息污染问题客观存在于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学的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特定的传播,其教育过程也就是一个传播过程[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传播,也会不可避免地遭遇信息污染问题。既然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信息污染不可避免,那么探究其影响,研究其成因及治理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信息污染的影响

传播学认为,信息污染是一种公害,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可消灭但可控制”的异常现象[2]。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信息污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发生的一种信息异常现象,这些异常的信息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影响了思想信息的传输和接受效果[3]。

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信息污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第一,失实信息。失实信息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由于教育者传播技巧不足,受教育者理解偏差和外界干扰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思想信息出现错位、失真。失实信息与原本的教育内容不符,会对分辨能力弱的受教育者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二,失效信息。失效信息是老化的过时的思想信息。教育者传递失效信息,不仅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学习需要,还会在无形中降低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信任度。第三,过载信息。过载信息是指思想信息过量化,超过了受教育者的承受范围。过载信息会导致受教育者对思想信息产生排斥心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也会因此大打折扣。第四,噪音信息。思想信息传播过程中会受到许多无关信息的干扰,这类信息便是噪音信息。噪音信息往往和思想信息混杂在一起干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

失实信息、失效信息和过载信息等信息污染现象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信息污染的影响具体见图1。

第一,信息污染影响教育者的信息筛选。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将优质的、合理的信息传播给受教育者,首先要对信息进行筛选甄别,然而过载信息造成教育者信息筛选的工作量骤增,巨大的工作量会对最终的信息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二,信息污染影响思想信息的传递。当今社会,很多传播媒介的信息监管不严,思想信息的传递不仅受到了失实信息和噪音信息的干扰,而且受到过载信息的冲击,致使优质的思想信息淹没在巨量信息的浪潮中。

第三,信息污染影响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当今社会,穿越剧比比皆是,很多对历史事件的改编并不符合真实情况,目的只是为了博观众一笑,诸如“娱乐至死”的噪音信息会造成受教育者信息接受出现一定的偏差。第四,信息污染影响思想信息的反馈。失实信息和失效信息干扰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思想情况的判断,教育者对实际情况的判断出现偏差,便很难提出针对性很强的对策。所以信息污染导致信息反馈的效度大打折扣。信息污染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要素和环节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会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效度。

图1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模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信息污染的成因

既然信息污染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效度,那么有必要探讨一下其形成原因。信源、信道、信宿是信息传播的三大要素,因此可以从这三大要素入手分析信息污染的成因。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大体上可以从思想信息的来源、思想信息的传播渠道、思想信息的接受三方面研究信息污染的成因。

1.思想信息的来源方面。思想信息的来源是信息污染的源头。根据思想信息来源的可控程度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来自党政机关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类思想信息不仅可控程度高,而且信息的纯度也高,基本代表党和政府的声音,属于优质的思想信息。如党政机关发布的内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者所传递的信息均属于此类思想信息。这类思想信息基本不存在信息污染。另一类来自恶意破坏者和造谣者,这类思想信息可控度低,且本身就属于失实信息、噪音信息。很多乌龙新闻,负能量热帖皆来自于此。如2017年底红黄蓝幼儿园事件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谈,甚至恶意者自己编造用以诋毁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老虎团”,称“老虎团”人员集体猥亵幼儿。一时民愤四起,造谣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来自恶意破坏者和造谣者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污染也越发严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造成严重影响。

2.思想信息的传播渠道方面。传播渠道是思想信息传播的重要介体。思想信息传输渠道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思想政治传播渠道,典型代表是思政课课堂,在课堂上教育者的综合素养不足会造成一定的信息污染。例如,教育者知识结构不合理,对信息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会造成信息的失真。再如,教育者的选择能力和调控能力不足,无法选择适合受教育者的信息,不能及时消除课堂中不良因素的干扰,不能及时纠正偏差等,都会造成信息污染。另一类是现代化思想政治传播渠道,即网络传播,大量信息污染现象产生于网络传播中。产生这种现象和网络媒体的特点息息相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网络媒体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根据自己的想法发布信息;每个人都可以站在自身的立场,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参与互动,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但是网络媒体并不能保证每个人传播的信息都是真实的,也不能保证信息的科学性合理性,因此会造成一定的信息污染现象。另一方面,网络媒体裂变式传播的特点造成信息过量化传播(见图2)。一个信息源可以传给A、B、C等多个受众(初级传播),受众A通过自己的理解将信息传播给A1(次级传播),A1传给A2,A2一直传播直到An,这就形成了裂变式传播。噪音在裂变式的传播环境下,以超乎以往任何一种媒介的传播速度一个一个层级间呈几何级数扩散开来[4]。所以裂变式传播会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

图2 信息裂变式传播模式

3.思想信息的接受方面。受教育者接受思想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关键阶段。受教育者如果能准确接受教育者的思想信息,并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外化为自身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然而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信息时存在信息污染现象。第一,受教育者的信息意识淡薄,信息处理能力不足,难以在碎片化、过量化的信息中有效地辨识出合理的优质的思想信息,信息的获取度和利用率低。例如,部分大学生对信息检索工具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不懂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也不懂如何甄别不良信息,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明显不足。第二,受教育者的理解偏差。受教育者对信息并不是“囫囵吞枣”般的接受,而是有选择性的理解,有时还加入了自己的某些东西,然后,将这些“刷新”之后的新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5]。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教育者自身的生活环境、阅历、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他们在选择性的理解和接受信息的时候会加入自己主观的想法和态度,造成一定的偏差。

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信息污染的治理策略

信息污染客观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各个环节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要正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信息污染现象,根据信息污染的成因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

(一) 建立信息监管网,规避不良的思想信息源

思想信息的来源是信息污染的源头,要治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信息污染,便要先从思想信息的源头入手,加强监管,建立信息监管网。建立信息监管网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立法部门要完善信息管理的法律制度。法律是管理信息的强制性手段,可以保证在管理信息的时候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健全的网络法律法规,可以有效促进网络交往活动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使其在实现自我合法利益的过程中对国家制定的制度法律产生理解和认同[6]。

第二,政府要加强信息监督审查,及时控制不良信息源的主体,坚决堵塞污染源,为优质的思想信息提供良好的传播环境。为此,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信息监管机构,并制定合理的信息管理员考核机制,促进信息监管员落实信息管理责任。只有执法人员及时关注舆情发展方向,加强信息监督审查,才能及时地消除安全隐患,维护信息安全,为信息传播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三,完善公众监督机制。防治信息污染,维护信息安全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全民参与,共筑信息防线,因此完善公众监督机制尤为必要。对此,网络运营商可以建立有效的公众举报渠道,公布举报方式并及时受理。公民也要积极参与,行使自己的权利,为营造良好的思想信息传播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二) 增设技术过滤网,优化思想信息传播渠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7]。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而言,可以通过增设技术过滤网的方式,优化传播手段,过滤不良信息,营造清朗思想信息网络空间。建立技术过滤网,我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可以提升网络技术,设置不良思想信息屏蔽功能,凡是带有违法违规关键词的信息一律屏蔽,让其无法通过自媒体实现传播。这是一种最基本最简单的过滤方式,但是其过滤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则依赖于关键词数据库的丰富度。因此,技术人员要及时更新关键词数据库。各大网络媒体也可以互联互通,共享关键词数据库,多方面提升数据库丰富度,共同防治不良的思想信息。

其次,可以设置网络思想信息检测和监管功能。在网络平台上设置定时检测功能,隔几秒对思想信息内容解析一次,并进行分析研判,诊断其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若存在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补救和修复。同时安排相关技术人员定期做网络信息维护工作,对网民的行为进行监管,及时定位追踪,制止不良网络行为,排除失实信息、噪音信息。

最后,可以设置信用评价制度,对网民信息的真实度、反馈度和科学性进行评价,凡是信用度低的自媒体用户,被举报传播不良信息的网民一律限制使用自媒体。同时可以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的信息和评价率高的思想信息优先传播功能,把优质信息放到搜索榜的首页,便于优质信息的筛选和利用。

(三) 建立信息疏导网,提升思想信息接受度

思想信息接受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关键环节,减少此环节的信息污染,提升思想信息接受度尤为重要。建立信息疏导网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思想信息的分类导航。碎片化、过量化的信息使得受教育者在利用信息时往往会迷失方向。因此需要通过思想信息分类导航技术,提升信息利用度。加强思想信息分类导航可以从细化思想信息入手,设置多级类别。例如思想信息的一级类别可以划分为哲学观点、政治观点、道德观念等,具体到二级类别可以把哲学观点划分为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对于三级类别可以把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再进行划分。诸如此类的细致化分类,方便受教育者精准化导航思想信息,减少过载信息对受教育者信息接受的干扰。

第二,打造专业化的思想信息平台。中共教育部党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要“加强工作统筹,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共建与资源共享”[8]。可见打造专业化的思想信息平台意义重大。打造专业化的思想信息平台可以借鉴一款名为“学习中国”的APP的成功经验,这款APP是学习习近平主席系列讲话专用的APP,APP上有习近平词条、专家解读、评论精选等模块,此款软件将理论学习和普通大众完全对接,深得人们的喜欢。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学者也可以打造一个类似“学习中国”的专业化的思想信息APP,防治信息污染,提升思想信息接受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度。

第三,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化时代,必须提高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才能达到防范信息污染的目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受教育者的信息道德教育,提升受教育者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及提升受教育者对信息污染的“免疫力”。同时要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信息筛选能力、“防污”“排污”能力,使受教育者能够有效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受教育者的信息利用度。

图3为信息污染防治机制的平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信息监管网先从外围上控制不良思想信息源,然后技术过滤网在传播渠道拦截劣质的思想信息,最后信息疏导网优化关键的信息接收环节。这三层网络层层深入,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筑信息污染防治机制,净化思想信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实效性。

图3 信息污染防治机制平面图

[1] 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8.

[2] 李军松,邵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信息污染研究[J].教育探索,2009(4):102-103.

[3] 黄世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信息污染及其治理[J].广西社会科学,2011(9):19-22.

[4] 韩红星,赵恒煜.基于裂变式传播的新媒体噪音初探:以微博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7):105-109.

[5] 李军松,李君山.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信息污染的成因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7-99.

[6] 张元.我国网络信息监管的实践路径探索[J].广西社会科学,2016(6):143-147.

[7]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8)[2018-02-12].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9.html.

[8]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7)[2018-02-12].http:∥ex.cssn.cn/jyx/jyx_zdtj/201712/t20171207_3772684_2.shtml.

猜你喜欢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两种新的非确定数据库上的Top-K查询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