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行院前急救联合介入治疗效果

2019-03-07茆祎秦国良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措施

茆祎 秦国良

在临床常见危重症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十分常见,其主要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中断或供血不足,进而使心肌发生持久、严重的缺血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1]。研究显示,该疾病具病情严重、病情危急等特点,若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治疗措施,易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危[2-3]。因此,临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应尽早开通其闭塞的血管为主,使其心肌缺血持续时间缩短,而研究认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在给予其科学有效的院前急救的基础上实施介入治疗,能够使其死亡率降低,提高治疗成功率。本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前急救联合介入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并总结分析结果,具体情况见下文描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54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抽签或随机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27例。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知情本次研究,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2)各项临床资料完整,符合本次研究需求。(3)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4)无语言障碍以及智力障碍,能够进行良好沟通。(5)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6)均具有胸闷、室息感重、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出汗等临床症状。(7)经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等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符合介入治疗标准。

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脏器疾病、精神疾病者。(2)伴有其他严重疾病,比如血液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疾病。(3)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

观察组中,男、女占比各为21∶6;年龄为33~78岁,平均年龄为(55.67±1.09)岁;发病时间1~6 h,平均时间(3.56±0.31)h。

对照组中,男、女占比各为20∶7;年龄为34~78岁,平均年龄为(56.02±1.26)岁;发病时间1~7h,平均时间(4.02±0.55)h。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各项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方法 本组研究对象实施常规院前急救,主要内容:急诊科在接到患者家属的求救电话后,应及时为其实施急救,首先告知患者需保持平卧位,禁止搬动患者身体;在患者心跳停止时,医护人员应及时对其实施胸外按压急救等措施[4-5]。当急救人员抵达现场后,应及时为患者进行吸氧,并对其心电图进行采集,与医生配合完成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检查,比如血糖、血压、呼吸以及脉搏等,后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心电图结果初步评估其病情状况。急救人员达到现场后,应在5分钟内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根据医生指示给予患者硝酸甘油,行静脉滴注,与此同时给予其静脉留置针[6]。待完成现场急救工作后,应将其患者及时送入医院进行下一步治疗。

1.2.2 观察组采用方法 本组研究对象采取院前急救联合介入治疗,主要内容:(1)院前急救措施与对照组一致。(2)介入治疗:患者入路的选择以右侧或左侧股动脉为主,预先为患者左锁骨下静脉部位将临时起搏电极插入,并准备好相关抢救器械,主要包括支架、心电监护仪、除颤仪以及导管等,与此同时对患者实施各项检查,比如心脏B超、冠状动脉造影、血常规、心电图、胸部X光、肝功能等;在对患者实施冠状动脉检查时,应对患者血压、心率以及心律水平的变化进行严密观察[7-8]。患者一旦发生心室早搏和心律减慢等并发症,应及时停止检查。在实施手术前,给予其阿司匹林嚼服(300 mg)以及氯呲格雷300 mg。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且分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果。

根据急救效果规范进行评价[9]:(1)各项症状完全消失,且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水平,被认定为治愈;(2)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水平,被认定为好转;(3)患者体征和症状均未发生改变,且抢救失败导致死亡,被认定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果96.30%,相比对照组急救效果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果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具有极高的发病率,研究显示,该类患者常伴有较多并发症,以休克、恶性心律失常以及急性心衰等最为常见[10]。而患者在发病后及时进行院前急救能够有效降低其疾病死亡率,挽救患者生命。但仅实施院前急救措施无法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在院前急救的基础上实施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存活率。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在院前急救的基础上实施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和痊愈率[11-1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主要是根据患者疾病的特点,在标准时间内采用统一且规范的多种急救护理措施,进而达到预期的急救效果的一种方式。院前急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使患者起病直至实施心肌血流灌注治疗措施的时间大大缩短,进而提高治疗效果。该种急救方式与传统的急救模式相比较,具有诸多优势,其能够缩短患者疼痛缓解时间和PCI时间,使其满意度得到提高,对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具有重要意义。院前急救措施取得满意效果,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建立院前急救模式,能够使急诊医护人员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观念得到强化,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急救时间,并在短时间内对进行排除诊断和明确诊断,根据自身经验及时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处理措施,使其各项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使其疾病预后情况得以改善。从研究数据可见,观察组实施院前急救联合介入治疗,其急救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不仅需对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措施,在此基础上实施介入治疗十分必要,介入治疗的应用能够使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下降,同时能够降低诱发出血和休克的发生率,能够使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提高。因此,不仅需完善院前急救体系与院内绿色通道的连接,使中转过程缩短,还需与多学科之间相互协作,进而提高抢救成功率[13]。介入治疗属于一类再灌注疗法,而临床上通常采取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多种类型,比如冠脉内膜切吸术、经皮冠脉内激光成型术、高频旋磨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定向冠脉斑块旋切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等。通过对患者实施相关院前急救措施后再实施介入治疗,能够促进患者疾病尽快恢复,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概率。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果96.30%,相比对照组急救效果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前急救联合介入治疗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急性措施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