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分级转运联合ISBAR交接模式确保急诊患者安全

2019-03-07高晓云高利伟刘延峰张欢欢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例数分级科室

——高晓云 刘 晔 高利伟 李 凯 刘延峰 张欢欢

急诊患者常因检查、手术、转科等需要进行院内转运,转运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1]。如何保证急诊患者转运过程安全,是目前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2-4]。为了更好地确保患者转运安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通过优化分级转运,并引入ISBAR交接模式,对急诊患者转运与交接进行了改进。

ISBAR交接模式是指按照Introduction(介绍)、Situation(现状)、Background(背景)、Assessment(评估)、Recommendation(建议)的顺序,填写交接表,完成患者交接。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研究对象为科室2016年1月-2017年4月的急诊抢救患者。纳入标准:(1)选取符合急诊6大病种(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2)进入抢救室需要医护人员陪同;(3)需要外出检查;(4)检查后直接收住院。符合以上条件患者共计987例,以2016年1月-8月的485例为对照组,以2016年9月-2017年4月的502例

表1患者转科交接记录单

为实验组。对两组患者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例数、交接不良事件发生例数、交接时间进行比较。

1.2 转运与交接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转运交接法。即急诊患者由一名值班护士与值班医生共同转运,转运前拨打相关科室电话,简要说明患者一般情况、所需设备,按患者现有病例资料评估并转运。

1.2.2 实验组 (1)优化分级转运措施。①由抢救室值班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发起转运通知。与患者/家属签署外出检查/住院知情同意书;转运前电话通知相关科室,说明患者一般情况以及接收患者所需仪器、设备、特殊药品等;医生依据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GCS评分)、主要临床问题、循环及呼吸系统支持情况等进行病情分级,分为Ⅰ、Ⅱ、Ⅲ级[4],依据评估分级携带合适的转运箱。②根据转运患者病情与潜在最高风险准备仪器、设备、药品及转运所需陪同人员。转运人员包括医生、护士,依据急诊工作时间、岗位胜任能力配置;转运装备包括转运药品和仪器设备;同时,对人工气道、胸腔闭式引流管等特殊管道进行妥善固定,对意识不清、躁动患者增加保护性约束措施[5]。③抢救室建立健全分级转运箱。分级转运箱分为Ⅰ级(红色)、Ⅱ级(黄色)、Ⅲ级(蓝色)。④特殊仪器设备及物品准备。对符合Ⅰ、Ⅱ级转运,建立人工气道且气道管理要求高的急诊患者,转运同时配备转运呼吸机,转运呼吸机旁悬挂简易呼吸气囊1套;评估外出检查及住院所需时间,制定桶装氧气登记表,实行班班交接;携带外出指脉氧仪(必要时携带除颤仪)。⑤畅通急危重患者绿色通道。科室间做好协调,杜绝危重患者等待检查、手术[6]。

(2)引入ISBAR交接模式。逐项填写ISBAR交接表(表1),完成患者交接。

1.3 数据统计分析

对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对照组485例患者中,男性302例,女性183例;年龄为15岁~86岁,平均(46.2±15.8)岁;急性脑卒中211例,急性心力衰竭61例,急性呼吸衰竭34例,急性心肌梗死106例,急性创伤48例,急性颅脑损伤25例。实验组502例患者中,男性307例,女性195例;年龄为11岁~90岁,平均(44.6±16.2)岁;急性脑卒中220例,急性心力衰竭78例,急性呼吸衰竭43例,急性心肌梗死113例,急性创伤28例,急性颅脑损伤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表2两组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比较(单位:例)

不良事件实验组(n=502)对照组(n=485)X2P转运医护人员相关22217.801<0.001转运药品、仪器设备相关11816.117<0.001转运工具使用相关2127.6020.006患者病情相关5155.4630.019合计106747.934<0.001

表3两组患者交接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比较(单位:例)

不良事件实验组(n=502)对照组(n=485)X2P交接皮肤问题2127.6020.006管路问题053.3570.067输血、输液问题151.6150.204病情相关184.2490.039合计43019.423<0.001

2.2 两组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比较

实验组患者发生转运不良事件10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7例,两者比较P<0.001。见表2。

2.3 两组患者交接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比较

实验组患者发生交接不良事件4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例,两者比较P<0.001。见表3。

2.4 两组患者交接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交接时间为(6.96±1.497)min,对照组患者交接时间为(14.17±3.145)min,两者比较t=-46.21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成功转运的关键在于转运前充分必要的准备、转运中的监护与不间断治疗以及转运后的无缝隙交接。该院实施优化分级转运联合ISBAR交接模式前,护士无法在患者出现病情变化的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交接仅为护士之间对现有治疗的口头交接,接收科室不熟悉患者病情及急救情况,在病情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处理;无签字确认,科室间容易发生推诿等。实施优化分级转运联合ISBAR交接模式后,交接信息得到了精确、及时地传递,医护人员能更有效地掌握患者病情[7-8],对患者转运安全、后续治疗、科室间责任划分、预防医患纠纷发生等有着重要作用[9]。

急诊患者转运的最高准则是将适合的患者,在合适的时间段,由合适的人员,以合适的形式,转送到合适的地点,同时使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得到正确的治疗和护理[4]。万林等认为转运人员是控制危重患者转运风险,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10]。该院根据JCI标准(第6版)国际患者安全目标要求,采用I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制作急诊患者转运交接表,规范转运交接流程,逐项记录患者病情,使医护人员交接时思路清晰,做到了有效沟通,缩短了交接时间,提高了交接效率;交接后双方医护人员共同签字确认,责任明确,减少了因交接不清而导致的责任推诿现象发生。

转运和交接存在着必然关系,无论是患者外出检查还是住院,均涉及科室之间患者的交接,要想保证患者诊疗安全,二者缺一不可。本研究表明,引入ISBAR模式,优化分级转运流程,能有效降低急诊患者院内转运与交接不良事件发生例数,缩短交接时间,是一种安全且科学的院内转运交接模式。

猜你喜欢

例数分级科室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
1168 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探讨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爱紧张的猫大夫
新医改形势下的科室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