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小伙的“拐”路
2019-03-07南宁日报
在享受到牛蛙美味的同时你是否想过,这些牛蛙从哪来?日前,记者来到南宁市牛蛙的“产地”之一——邕宁区百济镇南华村。这里有一位返乡创业青年通过养殖牛蛙带富乡里。
“科班”出身有技术回乡创业信心足
虽然已是冬天,在南华村那敏坡的一处牛蛙养殖场,依旧能够听到牛蛙的“吟唱”,一个中年男人正在向牛蛙池里抛撒饲料。他就是黄万众,今年38岁,是土生土长的南华村人。
2001年,黄万众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学习了3年。学成之后,2004年他远赴广东,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专业对口,轻车熟路,到了广东,他开始经营海鲜饲料及兽药生意,事业渐渐步入正轨。但在2014至2016年间,许多养殖场出现严重亏损,部分老板血本无归一走了之。很多客户都是赊账,半年或是一年才结一次饲料款,饲料款大多要不回来,这几乎把黄万众的创业积蓄都搭了进去。只身一人在外打拼的黄万众感到了无奈,心灰意冷。
“回家吧!现在村里的情况与从前大不同了,村里环境也好了,政策也好了,机会也多了。”黄万众同村发小和他说道。2017年春节,黄万众收拾好行装回到家乡。“有几年没回家了,当时回到家就觉得眼前一亮,路宽了、房多了、渠道通了、村庄美了,于是我对回乡创业特别有信心。”黄万众说道。2017年的南华村村委换届选举,因为有文化、有干劲,又见过世面,黄万众当选村委副主任。
自然条件有优势专家指导增经验
2018年初,黄万众在本村流转了8亩荒地,着手挖掘开垦。春节过后,他还带着几位村民一起到广东省参观了牛蛙养殖基地,向专业人士学习了技术和经验。
青蛙是两栖动物,需要有干净水源的地方,而南华村那敏坡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距离那西水库非常近,且那西河支流在村庄穿行而过,水资源条件非常充足。黄万众于2018年5月引进了1500对种蛙,开始养殖。
但准备大干一场的黄万众遇到了新的问题。养殖之初,养殖场只搭了遮阳棚,并没有覆盖网子。村里随处可见的野生白鹭就飞进养殖池里,一口一个,吃得不亦乐乎。而到了晚上,轮到野生蛇出动,把牛蛙当“美味”大快朵颐。经过蛇和白鹭的倒腾,黄万众损失了近三分之一的种蛙。在养殖过程中,如果不及时将大小蛙及时分池养,还会出现“大蛙吃小蛙”的现象,这也让黄万众十分头疼。
为此,他专门从市里面请来了专业养蛙师傅进行指导。在专家的指导下,他们将蛙池沟渠、防鸟网进行了改造,周围砌砖、铺塑料布防蛇进、防蛙逃。后来,尽管在养殖过程中遭遇过病害,但通过向专家请教以及不断总结经验,黄万众克服了各种困难。黄万众还引进了“无冬眠”养殖技术,一年可以养殖两批牛蛙。
2018年底,黄万众的养殖场存栏牛蛙48万只,预计产值达200多万元。
订单养殖有保障利润最大共致富
当初为什么选择养殖牛蛙?黄万众乐呵呵地说道:“也是一个巧合,2018年初,同村的好友发现牛蛙在南宁市非常受欢迎。他回来和我商量养殖牛蛙的事情之后,我俩一拍即合。”
很快,黄万众和餐厅老板共同投资建起了养殖场,并采用终端消费经营模式,即从养殖场直接到餐桌,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将利润最大化地给到养殖农民手上。
2018年底,黄万众成立了牛蛙养殖合作社,目前已经有5户农户入社参与养殖,其中2户为贫困户,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及销售,农户需要提供场地和劳动力,收益按比例分成;4位贫困户劳动力在他的养殖基地里临时务工,每人每天都有100元的收入。贫困户黄振勇说:“我在牛蛙养殖场负责分拣、抓蛙,每个月都有15天以上是要过来干活的,这样能够照顾家庭,又有务工收入,还能兼顾家里的农活,家里非常支持。”
南华村委主任黎建策说:“黄万众的养蛙产业为村里的产业发展开了个好头,许多村民都有参与养殖的意愿,带动了村里的产业发展,也创造了一些就业岗位,让贫困户能够就地增加收入。”目前,黄万众在村里继续流转了8亩土地,计划扩大养殖面积,届时,养殖场将扩大至16亩,长期的就业岗位将增至4个,临时就业岗位增至10个。
新年伊始,黄万众的牛蛙养殖场便和餐馆签下了供应订单,解决了销路问题。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餐馆订购1000公斤蛙,以协议每公斤18元的价格,不受市场价格影响,每公斤蛙的纯利润在7元左右,净利润就有近7000元。
“2020年春暖花开时,就是我们牛蛙丰收的日子。”看着池里的牛蛙,黄万众十分欣喜。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南华村民能够通过养殖牛蛙,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
(南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