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
——以Z校社会工作专业为个案

2019-03-06原会建邬伊男

江西社会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社工影响

■原会建 邬伊男

近年来以社会学为代表的人文社会科学部分专业“就业难”、专业对口率低等问题使得高等教育中如何提升专业认同显得尤为重要。专业实习是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在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尝试体验社会工作者的具体角色,检视自己的专业价值与态度,促进专业意识与自觉,与此同时,专业实习中也会遭遇困惑与质疑,以上情形均会对专业认同带来不同影响。无论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如何,在实习过程中均表现出认同寻求的积极倾向。在实习的不同阶段,影响专业认同的主导性因素各有不同,相应呈现出不同的专业认同特征。在专业教育以及专业实习督导中,应该结合实习不同阶段影响专业认同的不同因素,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支持,以协助学生建立稳定的积极专业认同。

一、问题的提出

认同(Identity)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表述中内涵各有不同。心理学上,认同是指情感、态度、认识形成的过程。弗洛伊德(Freud)最早提出认同概念,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和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1](P375),也即个性赖于吸收或联系外在环境的过程[2](P20)。《社会心理学辞典》认为,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3](P45)。社会学中的认同主要强调在社会互动中个体对自我身份、角色的确认(自我认同),或者社会群体对群体特征、一致性的建构(社会认同)。[4](P78)

与认同研究的备受关注不同,专业认同(specialty identity)研究相对较少。在国外文献中,专业认同一般与职业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ty)混在一起分析阐释,研究对象既包括大学生,也包括从业人员,主要是指一个职业中,成员们共享的态度、价值、知识、信仰和技能。国内专业认同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和教师两个群体。专业认同的概念不甚清晰,缺乏明确的界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认同现状、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等方面。[5](P116)

在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过程中,专业认同一直是教育、实务及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部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供需失衡、培育不力,“就业难”问题比较严生,从而导致专业对口率偏低,其中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对口率表现最为突出。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发布的报告显示,社会工作本科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为29%,位列专业对口率最低的本科专业之首。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很多高校的首届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几乎没有从事与社会工作相关的职业。研究者对造成专业对口率低的原因主要从社会、学校、个人等方面进行分析。在个人方面,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低、专业归属感差是导致其放弃做社工的主要原因。[6](P45)因此,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研究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及相关问题显得极为重要。

社会工作作为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与职业,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经历对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具体情形却呈现不同的分化。已有研究表明,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目标和价值观的积极认同。[7](P225)专业实习经历使部分学生对社会工作的实际工作内容产生具体的了解,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的认同。同时,也有学生在经过专业实习后专业认同感没有明显提升,甚至部分学生在经过专业实习后对专业产生了诸多困惑与质疑,进而影响了部分学生后继的专业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取向。据此,本研究将聚焦于以下问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专业认同情况是怎样的,受哪些因素影响,呈现哪些基本特征?

综合不同研究观点以及本研究的主旨[5](P116)[8][9](P187),本文将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界定为学习者在认知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上,对社会工作价值观、工作方法及职业状况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认识、情感、态度的移入过程。同时,将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维度区分为认知性认同、情感性认同、行为性认同和适切性认同等四类。其中,认知性认同是指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了解和认识;情感性认同是指在学习社会工作专业过程中获得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行为性认同是指积极的学习行为与愿意从事社会工作相关职业的倾向;适切性认同是指对社会工作专业与自身适配关系的评价。

二、文献综述

目前学界对社会工作实习及对专业认同的影响研究分为三个方面:影响结果研究、影响因素研究和影响过程研究。

(一)影响结果研究

在结果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有直接影响,并且这些影响多数是积极的,效果越好的专业实习对学生认同感的积极作用越明显。参加过实习的社工学生认同感明显高于未参加实习的学生。[9](P187)[10](P94)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难有用武之地,从而挫伤了其专业认同。[11](P125)

(二)影响因素研究

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实习工作的内容、督导、时间安排、薪资补贴和实习时遇到的服务对象等方面。除了社工机构的专业程度,学生在机构及实习进程中所接触到的服务领域、项目和服务对象都会对其专业认同产生影响。[12](P48)

(三)影响过程研究

有研究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对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反思和成长在认同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实习探索期、逐渐规范期和专业规范期,随着专业实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专业认同感也随之增强。[13](P120)

综上,已有研究提出了专业实习在专业认同感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分析了影响专业认同感的相关因素,对实习过程中专业认同感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研究。但对于哪些因素在哪些阶段对专业认同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专业认同的发展特征则缺乏深入的探讨。

本文以2003年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Z校为研究个案,研究对象是Z校2014—2016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Z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快速发展趋于同步,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并展现了较好效果。Z校自2012年起在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展为期15周共计360小时的同步实习:周一、周二在校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周三至周五到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社区、其他相关社会组织等签约实习基地进行与理论并行的专业实习,同时在学校的课程中配套了《社会工作实习工作坊》同步课程以回应实习中的各种问题。

本研究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为期15周的专业实习过程中专业认同状况进行了跟进调查,并按照目标抽样选择10名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与访谈。通过半结构式访谈、阅读被研究者的实习周记、实习报告以及参与式观察等方式收集资料,对原始资料进行登录、编码与归类后进行类属分析及理论探讨,形成研究结论。

三、实习不同阶段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认同寻求与影响因素

无论进入社会工作专业学习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接受,经过两年多的专业理论学习及分散性的专业实习实践,Z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实习中呈现出较为一致的认同取向,即表现出积极的或一定程度的认同寻求。但由于实习过程中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一过程又充满较大的张力,在形塑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上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一)实习初期机构角色、学生专业认知等因素影响下认知性认同的二元发展

在实习前,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工作方法、理论与价值观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社会工作专业在实际工作情境中的运用与职业发展状况与前景仍不是很清楚。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接触实习机构来具体了解社会工作专业具体是如何在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也初步呈现了他们在认同寻求中的积极态度。

1.实习机构的专业身份与专业性对学生专业认同会产生不同方向的影响。随着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推进与民间基金会、企业的支持,一大批秉持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有需要的人士和困难群体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社会工作机构纷纷涌现。学生进入这些专业机构看到专业社会工作者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真正感受到社会工作的助人理念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的助贫救困良方,这使得学生的认知性认同得到迅速发展。

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呈嵌入式发展,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招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促使社会工作院系不断开拓实习空间,积极寻找社会工作理论与实际社会服务的结合点。[14](P206)在Z校的实习基地名单中,除了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外,还包括行政系统的社会工作相关部门,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会职工帮扶中心、报社等,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参与到社区建设、社会治理的实践中。但是,由于这些传统部门没有专门社会工作岗位,对社会工作的角色与作用也缺乏足够了解,学生在进入此类服务部门时会感觉自己所学专业无用武之地,影响了其专业认同的发展。

2.学生对社会工作者角色的分辨影响其认知性认同的发展。虽然我国的社会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社会认同度不高仍是突出问题,很多人常将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义工、社区居委会干部等人员混为一谈,学生在初入实习机构后如果没办法清晰界定自己的角色,就产生社会工作者和一般志愿者没有区别的认识。

一般来说,社会工作实习生,特别是初次接触专业实习的学生因为实务经验和专业知识尚不完备,在进入机构以后不会被安排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故单从工作内容上看的确和志愿者的工作没有区别。而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来锻炼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价值与技巧去提供服务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实习中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来试着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价值与技巧,而这种“实践活动”不一定是非常“专业”的社会工作。

例如,Y的实习岗位是为职工提供子女托管服务的志愿者,她认为:

“我当时就觉得其实学什么都能来做这个,感觉没区别。我在那边呆了一个月,带一个儿童托管,每天跟一帮4到7岁的小朋友周旋,根本就用不到课上学的东西,也没有让我去专门做个案什么的,那个时候感觉我自己像在打零工,我学啥呢?”

H与Y的经历相似,但实习体会截然不同。H了解到自己在机构只是作为一个志愿者为职工提供子女托管服务,而职工作为项目的主要服务对象由机构专业社工提供服务。虽然H在看管孩子时也发现所学的专业知识很难运用到孩子身上,但是由于H对自己志愿者的身份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所以实习经历并没有对H的认知性认同产生太大影响。

对比H和Y的实习经历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学生明确理解社会工作实习的本质并且清楚自己在实习中的角色定位,无论实习工作内容及专业技术需要程度如何,学生都能从中得到锻炼,从而提升对社会工作的认知性认同;相反,如果学生将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视为专业社会工作者,并对“专业的”社会工作实务有较为狭窄的理解,则可能会产生社工无用之感,从而对其专业认同产生负面影响。

(二)实习中期学生个人特质、专业督导、案主反馈三方作用下多重认同形式的发展

经过实习初期对机构的基本了解,学生开始正式投入到社会工作实践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尝试将所学的理论与技巧运用到服务过程中,检测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是否能够指导实践,通过与督导的沟通来面对实际工作时的困境与挑战,还通过与机构内社工的交往、督导的沟通和同辈之间的对比来了解现实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此外,在服务过程中与服务对象接触的一些特殊经历也使学生对社会工作产生更直观的看法。在此阶段,学生在认同寻求中呈现出强烈的情感性,具体表现为认知性认同延续、情感性认同为主、行为性认同增强、适切性认同初现的阶段性特征。

1.学生个人特质,其中对专同认同较重要的要素包括专业价值观、实习期待和性格特征。

一是专业价值观内化使学生形成较强情感性认同。社会工作是一种价值为本的专业,[15](P39)倡导尊重、平等、接纳、自决、个别化等专业价值观。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与各种各样服务对象的接触挑战着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及对某些人群的印象,如果学生能够在服务的过程中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有价值、有尊严的,并且学会对不同特性的服务对象都能表示足够的尊重与接纳,学生对社会工作就会表现出较强的情感认同。

R实习的HF社工机构和CY社会工作机构面对的都是特殊群体的服务,在HF的实习让她了解到社会工作者要学会理解服务对象的选择:

“我们会接受一种多元的选择,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有道理的,不是人生的幸福标准就一种,对露宿者你不会觉得他的生活是有问题的,然后去批判他。”在CY的实习中,R接触的一个涉罪青少年改变了她对罪犯的认识:

“我以前的价值观,认为那些犯罪的,会被判刑的坐牢的犯罪人都是些穷凶极恶的,感觉他们会比较坏,比较极端或者手法比较残忍,然后我遇到了这个案子,我就感觉他(案主)跟普通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的,甚至他还是一个特别勤劳的人,工作特别努力,对家人也特别好,我就很震惊,就是他以前的表现与他的犯罪行为对不上号了……我就感觉社会工作的预防(作用)很重要,如果有一个懂法的人能够提前跟他说的话,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与分散的暑假实习相比,学校在实习期间开设的实习工作坊课程也给学生提供了相互分享实习经历的平台,学生在对各社工机构进行价值评判的同时也对社会工作行业有了新的认识。这种对机构行为的批判反思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学生对社会工作的情感性认同,具体表现是虽然一些社工机构的做法挑战了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价值,但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仍保持信心。

J提到现在对社会工作认同比较高的一个原因是自己的实习机构比较专业。但现实中有些机构并不太专业,前期没有真正调研服务对象的意愿,设计的活动也不考虑服务对象人群是否合适。J认为这是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的客观问题,并不会因为存在问题就否定社会工作这一职业的重要性。

二是实习期待与现实的差距带来行为性认同寻求的压力。理想情况下,实习过程中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技巧运用到具体的服务过程中,不但促进学生对社会工作知识的内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研究中发现,学生在实习前有以下两种期待:其一,希望在实习过程中能够用到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三大专业方法;其二,希望能够在实习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在实习结束之后,有些同学收获良多。例如K认为:

“在整个的实习过程当中,你能够很突然地发现一些理论的知识,你知道,但是,可能记忆不深,但在实践当中可能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这个理论马上就能够从脑子里面跳出来,去帮你解决这些问题或者分析一些现象,在经过这个过程之后,你对一些问题的把握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下次再遇到这种事情的处理是一个特别好的工具吧。”

但在实践中,如果学生对什么是“专业”的实习,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途径缺乏深入认识,就会导致认同挫折。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并不直接从事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实习内容不能直接对应三大专业方法的实践。另外,在实习中,某些国外临床社会工作技巧与理论在遇到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情境时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学生会觉得学的东西用不上,或者认为自己使用技巧太过于刻意,导致其专业认同产生负向影响。

此外,学生能否有效地在实习中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也取决于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研究中,多个被访者提到“在实习过程中希望用到社会工作的理论”,但在进一步询问“具体是什么理论时”,他们回答是社会工作三大方法、技巧或者社会工作价值。由此可见,学生对于社会工作知识的掌握如果不能融会贯通,而将专业的社会工作局限于社会工作三大方法或某些社会工作技巧的应用,会限制专业的灵活性,也会影响其专业认同。

“不是太符合,因为社区医院里就是没有专门给社会工作这个专业提供的岗位,稍微沾边一点的,就是社区医院里面的心理科,但是它还是没有单独的个案呀,或者接触小组这些的机会,平常基本上就是跟一些病人打交道。”

在认知与实践不符的情况下,学生容易对自己大一大二的专业学习产生质疑,在认同寻求上表现出一定的消极性。

“我一直觉得它(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不管你学的理论,还是说你为这个专业所做的各种各样的铺垫最后都是要落到实践上,所以我觉得对于社会工作这么一门学科来说,如果你的发现还有你的所学,还有这些年的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上的积累,书本上的积累,如果最后不能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所帮助的话,或者是不能解决未来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话,我觉得对于社工来说这就是失败的。”

三是性格特征对适切性认同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性格明显外向或者内向的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是否适合从事社会工作职业已有一定的自我认知,专业实习过程在他们的认同寻求方向上会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而并不太容易改变他们的认同方向。但对于性格没有明显偏向的学生,专业实习过程中可以帮助他们确认自己的人格特质以及可以匹配的工作岗位,在认同寻求方面,与服务对象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他们的适切性认同有较大影响。

D属于内向型性格,平时不太愿意和不熟悉的人交流,当她在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时,每天需要和许多患者沟通,这使她感到很疲惫,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行业。在访谈时,D表示自己在近四年的学习中对社会工作一直没有特别大的兴趣,主要原因还是她不太善于与他人打交道。

在实习期间,N在与一些露宿者接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性格非常优柔寡断,经常考虑太多,导致工作无法正常顺利进行。在描述自己未来就业意愿时,N表示因为性格原因可能不会考虑做需要经常与人交往的一线社工,但表示自己愿意从事间接的社会工作服务。

2.有效的专业督导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行为性认同。由于自身工作经验不足、理论知识内化不够,学生在遇到一些复杂情况或是伦理困境时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无力感,如果有资深的社会工作者或老师对学生进行定期和持续的监督、指导,则有利于实习生克服实习中的不良情绪,促进其专业成长及对专业的认同感。

R在HF社会工作事务所实习时的服务对象是露宿者,在服务过程中,一些露宿者拒绝接受帮助甚至还会激烈地赶社工走。R在和露宿者接触的过程中刚开始觉得很困难,害怕自己的言行无意中伤害到露宿者。在这个过程中,HF机构的督导给了R很大的帮助,慢慢缓解了她的焦虑,增强了她的专业自信。

3.良好的服务成效对学生的专业适切性认同有积极作用。社会工作是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在社会工作实习过程中,学生在专业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对促进其专业适切性认同有着重要作用。学生通过社会工作实践,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助人的力量,看到服务对象在他们的影响下发生转变,有这种成功经历的学生更容易认可社会工作。相反,如果学生在服务过程中感觉自己的工作很难帮助到服务对象,则容易产生无力感。

Y在读大三时曾参与过精准扶贫的工作,主要是跟着社工入户访谈,当时Y觉得自己的工作并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去调查低保的,虽然她们扮演的是资源链接者的角色,但是她自身对低保政策也不是很了解,所以感觉自己做服务很无力。后来Y考上了某高校社会工作的研究生,在实习时带老年人志愿者小组,在这段实习经历中,Y从老年人志愿者中得到了很多肯定,也感受到了很多正能量。

(三)实习末期行为性认同与适切性认同的协同发展

经过实习前期对机构、专业的了解和重新认识,实习中期专业知识的运用与价值观的重构,到了实习末期,学生对社会工作的认同达到基本稳定状态。实习末期往往也是学生即将进入大四或者毕业的阶段,此时学生开始对未来进行规划,准备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就业。在认同寻求上,大多数学生基于自身未来发展需求和理性思考,专业认同逐渐转为以行为性认同为主、适切性认同伴随的阶段性特征。

1.未来发展规划促使学生行为性认同增加。准备社会工作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无论考研目的如何,在学习和专业实习中都倾向于积极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希望通过实习来加深对某一理论的理解和记忆以便在考试中提高成绩,而这一过程反过来又会对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积极影响,提升学生未来从事社会工作的兴趣。

X从大三下半学期并行实习前就开始大量阅读专业书籍,反复思考学习的内容,经过专业实习,X发现专业实践对理解书本专业知识有很大帮助,逐渐地也培养起了对实务的兴趣,开始考虑社会工作的职业发展方向。

社会工作是嵌入到实际的各种社会服务领域中的,需要与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不断沟通协调,这就使社会工作者具备了和各个部门打交道的能力。对于未来想要进入体制内工作(考公务员)的学生来说,参与社会工作实践给他们提供了很多接触体制内工作状况的机会,也促成了他们参与社会工作实践的较高的积极性。

2.现实社会工作者的正向职业状态对学生适切性认同产生正向影响。虽然在之前的学习阶段也会了解到社会工作者的待遇情况,但由于当时学生没有考虑太多就业问题,所以对行为性与适切性认同的影响尚不明显,但是到了实习末期,学生普遍开始考虑未来发展规划,行为性认同增强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专业适切性认同。学生在实践中所接触到的社会工作者的薪资待遇对他们的未来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对其适切性认同产生深刻影响。

胡志海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会出现外显——内隐分离的现象。[16](P55)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长期的专业学习之后,无论最初是否被调剂的,大多会表现出或多或少的认同态度。但由于目前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仍然较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也普遍觉得社工工作辛苦、收入低、没前途,在种种刻板印象之下,大学生很难真正发自内心地认同社会工作,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意愿也较低。而社会工作实习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也给学生一次了解现实社会工作者职业生活状态的机会。如果学生接触到的社会工作者与传统刻板印象中的社工不一样,则有助于破除刻板印象,形成其内外统一的专业认同。

四、结语

总而言之,人文社会科学部分专业由于供需失衡、培育脱节等诸多原因,存在“就业难”困境,学生由于实习、择业等环节受挫也存在专业认同障碍。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学生无论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如何,在实习过程中均表现出认同寻求的积极倾向。在实习的初期、中期、末期等不同阶段,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主导性因素各有不同,相应呈现出不同的专业认同特征。在专业教育以及专业实习督导中,应该结合实习不同阶段影响专业认同的不同因素,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支持,以协助学生建立稳定持续性的积极专业认同。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社工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青春社工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